
作者:刘亮著
页数:114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3487587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磁器口因清代为陶瓷生产、销售、中转的口岸而得名,是从重庆朝天门溯嘉陵江而上的靠前个水码头。在磁器口古镇的沧桑变迁中,川剧坐唱、茶馆民乐、莲花落、金钱板、抬花桥、庙会、打火龙、赛龙舟、车幺妹、放河灯、渝绣、木雕等民风民俗,随着时间的流逝,多数已成为遥远的文化记忆
作者简介
刘亮(现供职于重庆市委宣传部),生于重庆农村,长于巴渝乡里。从小浸润于传统民俗之中,感受民俗的质朴与瑰丽。现供职于重庆市委宣传部,从事宣传教育、文化建设等工作,以实际行动续接文脉,敦风化俗。
本书特色
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
磁器口因清代为陶瓷生产、销售、中转的口岸而得名,是从重庆朝天门溯嘉陵江而上的第 yi 个水码头。在磁器口古镇的沧桑变迁中,川剧坐唱、茶馆民乐、莲花落、金钱板、抬花轿、庙会、打火龙、赛龙舟、车幺妹、放河灯、渝绣、木雕等民风民俗,随着时间的流逝,多数已经已成为遥远的文化记忆。
目录
一?生动鲜活的人文风情
庙会
赶场天
茶馆社交
发蒙拜师
水码头的“抬二哥”
旧时“的士”——滑竿
打更民间工匠
二?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
玩龙灯龙舟竞渡炒米糖开水
古镇“美食三宝”
糖关刀磁器口麻花
放河灯
三?渐行渐远的民间艺术
川剧座唱
古镇评书
车幺妹
唐老先生和莲花落
春台戏金钱板
木雕
面具
剪纸
微雕
绣花鞋
垫面塑
渝绣
节选
《巴风渝韵:磁器口古镇习俗·华夏文库民俗书系》: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度,中华民族向来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通过读书科举这条途径,改变个人前途命运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在中国古代,上至达官贵族,下至庶民百姓,都把孩子的教育看作家中大事认真对待。当孩子进入学习的适龄阶段,家中或延请名师,或送入义学,都希望自家小孩能够金榜题名,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蒙学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普及,是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的重要文化启蒙。
蒙学即发蒙之学、启蒙之学,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蒙学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发蒙也就是打开人心中的蒙昧,进行思想启迪。蒙学教育通常采用个别教育的手段施教,注重背诵与练习,基本目标是培养儿童认字和书写的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具备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并且掌握一些基本文化常识及日常生活道理。在古代,儿童“开蒙”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岁左右,蒙学阶段主要使用的教材就是所谓的“三百千千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同时,在蒙学阶段也会让儿童接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书目,为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旧时磁器口古镇的传统办学方式,有私塾和义学两种。私塾一般设在大户人家,或由业师自己设馆授徒。教授内容从初级蒙学到八股应试文章。义学则设在宝轮寺侧厅,主要开展蒙学教育,对象多为贫寒子弟。无论初级蒙学还是科举应试教育均以四书五经为基本教材。因为蒙学教育的老师对于儿童承担着启蒙的责任,习惯上被称为蒙师。拜见蒙师的仪式又称发蒙礼或发蒙拜师会,历来受到重视,一般都较为隆重。先秦时期,初次拜见老师是以干肉作为礼物,并举行相应的拜见礼,以表达对授业恩师的敬意。后来,儿童求学给老师的见面礼虽已不再限于干肉,但拜师的仪式却一直延续下来,根据儿童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同,仪式之繁简有所差异。
在旧时磁器口古镇,儿童拜师求学,也都要举行发蒙拜师会。发蒙拜师会选择在良辰吉日举行,大致有以下几项程序:
第一项,端正衣冠。拜师当天,学童要沐浴更衣,穿戴整齐,蒙师亲自为学童整理好衣服,如有多名学童参加拜师会,也可同学间互相整理好衣服,以此增强拜师礼的庄严感和仪式感。
第二项,敬拜恩师。蒙童首先在师长带领下向先师孔子画像行礼,随后在学长带领下向蒙师行拜师礼,拜认自己的首个授业恩师,并为蒙师敬茶,此举是为了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下一颗尊师重教的种子。
第三项,点砂启智。点朱砂又称“开天眼”,教师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并亲切寄语。由于“痣”与“智”谐音,所以点朱砂寓意为儿童开启智慧,使其从此目明心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