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邓心强
页数:254页
出版社: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6463682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认真教学多年的成果, 是在充分收集资料并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 对高校《文学理论》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分析与调研 ; 是对以学为主体的《高校写作》课程教学调研与分析, 对高校“文化类”课程教学的思考, 对高校《美学》课程的探索, 对高校《比较文学》课程的反思, 对高校《应用写作》课程的探索。
作者简介
邓心强,湖北大悟人,武汉大学文学博士,扬州大学文艺学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高级访问学者。现为中国矿业大学公管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校第九批青年骨干教师。目前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论的教学与研究,主讲“中国古代文论”“中国传统文化”“文学欣赏”“实用美学”“公文写作”等课程,为中国中外文论学会、文心雕龙学会、中国古代文论学会、江苏省美学学会会员。 先后获中国博士后、江苏省博士、江苏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省教育厅和徐州市社科等多个项目资助,已出版《桐城派文体学研究》(2012,合著)、《中国古代文论元范畴论析》(2015,合著)、《苏轼徐州诗文辑注》(2014,合著)等著作,在CSSCI及中文核心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成果曾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录或转引。
目录
第一节 高校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第二节 对高校文学理论课程的三维思考
第二编 当前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多维思考
第一节 近30年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研究综述
第二节 新时期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新探
第三节 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再思考
第四节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当代视野与致用精神
第五节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网络资源利用与网络平台建设
第三编 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写作学课程教学模式建构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当前高校写作学课程教学新探
第二节 当前高校写作学课程学生兴趣的激发
第三节 当前高校写作学课程“以学生为本位教学模式的建构”
第四编 新时期高校文化类课程的教学方法
第一节 关于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的若干思考
第二节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地域与校园文化视角
第五编 高校美学课程教学新探
第一节 当前高校美学课程的两种教法
第二节 高校美学教学中的“平衡”原则
第六编 当前高校比较文学课程教学的反思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本科阶段比较文学教学新探
第二节 新时期立足于90后本科生的高校比较文学教学新探
第七编 应用写作课程教学与教书育人之路
第一节 大学“青椒”教学理念的培育
——基于应用写作课程的一次探索
第二节 当前大学如何依托课程来“育人”
——基于公文写作课程的一种教学尝试
附录
附录1 当前大学稳定性公选课调查研究及对策分析——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
附录2 中国矿业大学全校公共选修课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研究》: 一、对教学不足、缺陷的反思 古代文学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在中文系具有无可撼动的基础性地位,教学周期最长,课时最多。然而“这门传统课程在现代教学中却正处于一种焦灼的瓶颈状态:一方面传统教学方法的沿用、大量文学知识的灌输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②,其在高校近乎鸡肋。众多学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深入分析过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张昌红对当前部分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和梳理分析后指出,在古代文学教学在长期实践中仍存在三大误区,并就其成因和危害进行了详细分析。③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其一,以史为纲,忽视文学原典,危害表现在舍本逐末、以偏概全;观点成就,非出己意;涉猎狭窄,忽视原典。其二,独学不用,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危害表现在只讲不练,忽视实践进行;隔绝古今,对古代文学敬而远之。其三,避重就轻,讲授内容存在片面性。危害表现在存在驾轻就熟、重俗就雅等情形。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每一种误区带来的危害进行了深入分析,值得吸取和借鉴。作者在反思中指出,当前应充分重视此门课程教学,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毕竟古代文学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具有的审美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当前对古代文学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任重道远。我们对此提出了四点建议:首先,要编出内容全面、雅俗比例得当、重点突出、应用性强、有针对性的文学史教材。其次,古代文学课程教师要有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与整体眼光。“这门课程不应被当成‘史’或‘论’来讲解,而应重点讲授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多读和细读经典文学原著,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中国文学的艺术魅力,从而培养学生典雅的气质与高尚的情趣,并进一步体悟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再次,要改革古代文学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课堂讲授的同时辅以背诵与模仿训练。通过学习和借鉴古典名篇的语言艺术,将其转化为一种实用的技能,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最后,在学习古代文学时,应消除白话文与古文、雅与俗的人为界线,同时也应消除贵古贱今、以今非古、重雅轻俗等错误观念。 甘松等指出,许多古代文学教师普遍存在的难题和困惑主要有:课程教学容量大与课时日益压缩之间的矛盾;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对教师授课积极性的挫伤;受功利实用思想的干扰,学生学习兴趣整体不高,教师自身也产生了对课程意义的质疑。① 张克锋撰文指出,目前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处于困境的最大原因是大学生对古代文学逐渐失去兴趣,他分析原因在于四点:实利主义观念的盛行;图像阅读;娱乐化、低俗化文化思潮的影响;教学方法的陈旧等。② 王早娟将当前古代文学教学模式的不足概括为三点:其一,教学以教师为主,强调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忽视了对培养对象的理解和关注,这无异于缘木求鱼,最终学校培养了教师而非学生。其二,讲解内容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文学中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授。其三,考查学生以试卷成绩或论文成绩为主,未能全面考查学生的接受情况。① 李英然反观多年的古代文学传统教学,认为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归纳起来大致有四:一是教学目标的界定缺乏现代含量,多满足于文学史知识的介绍和文学现象生成的一种可知性追求,而与现代人的生存缺少必要的和有效的关联。二是教学资源的处理方面,重视“史”的梳理,轻视“作品”的个性化解读;重视文学知识的静态传授,忽视古与今的动态对接、知识与能力的意义建构、继承与创新的有效衔接、文学与文化及人的生存的密切相关。三是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凸显不出来,师生之间缺少有效交流。四是教学评价循规蹈矩、类型单一,缺少对学生多元化的综合考量。② 宋娟指出,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评价一直深陷评价功能的甄别化、评价目的的功利化、评价主体的单一化的怪圈,轻视教师评价乃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展性功能等弊端。③此外,王双梅等学者也对当前古代文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值得学界深思和改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