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最吸引学生的课堂切入点-名师

封面

作者:马友文

页数:246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56214010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名师工程教学提升系列》丛书系统、全面地针对教师教育能力的提升而展开。针对不同教育能力、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育对象,有针对性地设置选题。棘手学生、课堂切入、引导艺术、班主任的教导力、互动艺术、课堂效率、心灵教育等等,这些鲜明的主题从教育的细节出发,从教育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让教师在阅读中学有所指、读有所获。采用了通俗的创作方法,把死板的道理鲜活化,把教条的写法改变为以案例为主,分析、评点为辅,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融入有趣的情境中。

本书特色

《名师工程教学提升系列》丛书系统、全面地针对教师教育能力的提升而展开。针对不同教育能力、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育对象,有针对性地设置选题。棘手学生、课堂切入、引导艺术、班主任的教导力、互动艺术、课堂效率、心灵教育等等,这些鲜明的主题从教育的细节出发,从教育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让教师在阅读中学有所指、读有所获。采用了通俗的创作方法,把死板的道理鲜活化,把教条的写法改变为以案例为主,分析、评点为辅,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融入有趣的情境中。经典的案例,情境式的叙述,流畅的语言,充满感情的评述,发入深省的剖析,娓娓道来、深入浅出,让教师更充分地领会先进、有效的教育方法。
本书介绍了名师最吸引学生的课堂切入点,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目录

一、直接切入——“最简单的”有时也是最有效的 1.提纲挈领,切中重点  重点切入法 2.用细节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细节切入法 3.以旧入境,推旧引新  衔接切入法 4.开门见山,直奔重点  释题切入法 5.视听兼用,熟读明义  朗读切入法 6.穿越时空,身临其境  背景切入法二、设疑切入——疑问是思考的前提 1.抓住疑难,突飞猛进  提问切入法 2.激活课堂,拓展思维

节选

提纲挈领,切中重点
重点切入法
重点切入法,就是从教材内容的重点人手,由难到易引领学生轻松学习的一种方法。
这种切入法,不仅能将所授内容的重点清晰地摆在学生面前,让他们的精力集中在重点上,还能起到提纲挈领、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当老师带领学生解决了重点之后,剩下的知识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河南省社旗县城关二小的庞宜聪老师曾经用“重黑”切入法给学生上了精彩的一课。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教授学生理解“科学家是怎样展开合理的想象的”。
一上课,庞老师就直接在黑板上写了“推测”两个字,然后问学生:“什么叫推测?”
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推测就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庞老师说:“嗯,你说得对。现在就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是已经知道的?哪些地方是不知道的?”
过了一会,有一个学生举手说:“这块琥珀的样子是已知的,而它的形成过程和条件却是未知的。”
 庞老师点点头,对学生说:“好,我们先来讨论未知的,接下来,庞老师就带领学生跟随作者一起“推测”琥珀的形成。
当庞老师问到“琥珀有什么特点”时,有个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
一听学生这样回答,庞老师立刻抓住“透明”这个重点词问道:“从哪儿可以看出这块琥珀是透明的?请用书中的话回答。”
 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课文,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这时,庞老师又问了一个重点问题:“请大家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一个学生说:“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发生在炎热的夏天。”
“很对!”庞老师听到学生说出了重点词——“夏天”,于是就把它写在了黑板上,然后继续问:“为什么能断定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夏天?”
那个学生继续回答:“因为只有在夏天强烈阳光的照射下,松树渗出的松脂才多。只有渗出的松脂多,才有可能滴下来。”
这时,庞老师又抓住了重点词——“阳光强烈”,并把它写在了黑板上,然后问:“请大家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都是怎样写的?而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
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一共有三处:太阳暖暖地照着、太阳照得火热、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而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这时,又有一个学生说:“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这也是一个条件。”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最吸引学生的课堂切入点-名师》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8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