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国生
页数:314
出版社: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80675592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节选
言
一个个史学家在历史风云中的起落与沉浮:
一个个科学家在追求真理中的执着与奋争:
一个个文学家在艺术探求中的选择与爱恨:
一个个教育家在理想抱负中的迷茫与清醒。
当一种文明以高贵的姿态来表达:当一种财富以精神为
载体来呈现。我们对此除了怀着一种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外,还有一种对那些精神和文明创造者的崇高敬仰。正是从
这样的基本动机出发.在秉承学术成就和道德垂范的双重标
准下,我们精心选取了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走出的科学、
教育、文化、历史四大领域里做出杰出贡献的“名家”。他们多
为学校的资深教授和中国院士.小心翼翼地将这些“大家”的
传奇人生予以浓缩.并在介绍他们的学术贡献及成长过程的
同时,还着力铺叙他们所亲历的时代风云.以期借助他们的
慧眼看历史之风云,观科技之发展,览艺术之璀璨,感教育之
影响、将他们的风采整理成束予以集体亮相,无疑成全了广
大读者对于精神巡游的期待。回望那些民族大义与人生命运
的相互关联,启示着人应该怎样活着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在接下来的细心整理中,一个人文的脉络日渐清晰.我
们发现,不同领域的“名家”却那么惊人地相似:外表朴素而
内心高贵;胸怀天下而波澜不惊,。他们那么朴素真实地生活
在芸芸大众之中,却关注着全民族的命运:他们的研究似乎
离生活很远,却引领着全民族、全人类的进步。长期以来的研
究与探索,早已让他们习惯了从容和淡定的生活。然而,在自
我领域纵横驰骋的卓越成就.早已不顾他们个人的低调,将其
彻底暴露。作为文明的标杆。他们让文化和精神近乎立体化,
那么生动。那么具象——有着时代烙印的理想抱负,有着一脉
相承的中国传统文人的书卷气.当然还有西方文明强烈冲击
中国后留给中国读书人的“格物致知”的理念。望其项背,可以
真切的感受到:站起来的不仅是身体,还有永远屹立的精神。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本“名家视界书库丛书”不仅是讲
述“名家”人生经历.展示精神风范的窗口。以反省个人与时
代、科学与人文为重大主题,诠释人生的真谛,掘取文明的碎
金.更成为广大读者精神食粮的仓储!不仅如此,穿插其间的
大量历史资料和鲜为人知的故事.更是将这些“名家”们所处
的那个真实的时代背景予以复原.展现出了他们独特的生命
历程与探索精神。
蜀地的盘山路九曲十折。就像历尽艰难的人文事业一样;
而物质的丰裕、生活的安稳一定程度上消磨着一些年轻人探
询的热情。对于记忆或许我们本不该太过苛求。但对于这些文
化的“名家”.或许我们需要重提那句俗语:遗忘是可耻的!面
对他们.面对历史.或许有责任做这样的自我叩问:时代给予
如此多艽的选择.生活赋予了我们以富足.我们给予了社会怎
样的回馈.我们对于自我人生的价值又做了怎样的发挥?过去
的已经过去。将来还不确定.就让我们手不释卷走进北大清
华,走近那些文化名家.让我们在一种需仰视才见的高度中拓
展视野,在一种愉快的阅读中阐发经典的魅力。追随北大清华
“名家”的光辉足迹。在人生的自我观照与顿悟中扶正自我、鞭
策自我、超越自我。
易 磊
冯友兰
冯友兰,字芝生,著名哲学家。原籍河南省唐河县。幼年就读于
舍中私塾。1912年春赴开封入中州公学中学班。同年冬赴上海。考入
以黄兴为校长的中国公学,至1915年夏,在该校大学预科班毕业。
暑假时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学习至1918年毕业。尔后回
到开封,在一个中等专科学校教国文和修身。1919年“五四”运动爆
发,为在河南宣传新文化,响应北京“五四”运动,冯和数友人集资办
一月刊《心声》。它是当时河南唯一的宣传新文化的刊物。
冯执教一年之后,于1919年8月考取了公费留美,12月到纽约,
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作研究生,撰写论文《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
1923年暑假,其论文答辩通过,获取了博士学位。这篇论文于1924年
由商务印书馆用英文原文发表。后来冯友兰用中文写出,名为《人生哲
学》,192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其最后两章是冯1923年写的一篇讲
演稿。《人生哲学》是冯20年代的主要著作。
1923年冯友兰由美归国,应聘于河南开封中州大学任教授和文学
院院长。1925年暑假冯友兰应广东大学之聘请,前往任哲学教授.于
1925年8月由上海乘海轮赴广州。当时全国人心,倾向广州。同情和
支持广州的国民革命。冯此去之目的,也是为了看看这个革命根据地。
到了那里之后,耳闻目睹的多是国民党内部左右两派的激烈斗争.不
免有些失望,乃于是年年底由广州回到上海。
1926年春至1928年夏,应聘至燕京大学任哲学教授。此时冯友
兰昔年在纽约的旧识、燕京大学的一位美国教授博晨光(L.C.PoRer)正
在积极筹办一个哈佛——燕京中国研究社,函约冯友兰参加,半时在
该社作研究工作,半时在燕京讲一两门课。这些工作之外。还请他在
“华语学校”(为在中国的外国人学习华语而办的学校)开一门课并组
织一套关于中国文化的讲演,每星期举行一次。冯友兰欣然应允了。那
一套关于中国文化的讲演,冯替他们组织了一些人,其中有梁启超、王
国维,还有黄侃(字季刚,民国初年,是北京大学中国文学门的名教
授)、顾颉刚等。冯友兰在“华语学校”开的一门课,是讲《庄子》,也是每
星期一次。商务印书馆曾出版了这个《庄子》的英译本。
在1923至1926这几年之间.冯友兰的主观愿望是想向中国介绍
西方哲学。客观的机缘使他作了一些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工作。最
后归到研究中国哲学史。这个最后的机缘是1927年燕京大学给他一
个任务,讲中国哲学史。他因为要讲中国哲学史,所以也就研究中国哲
学史。研究一章就讲一章,照着历史的顺序,逐步延伸。
1928年,冯友兰从燕京大学转到清华大学。仍然担任中国哲学史
这门课程,仍然用逐步延伸的办法,进行下去。终于在1929年完成《中
国哲学史》这部书的上半部。冯的朋友,在上海主办一个出版机构,名
神州国光社,把这部分稿子拿去,作为《中国哲学史》的上册,于1931
年先行出版。到1934年全部上下两册,都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的
写作告一段落。冯曾说,他在30年代的主要工作.就是写那一部两卷
本的《中国哲学史》。
在上册出版的时候,清华大学把它列为《清华大学丛书》,先请
专家审查。主要的审查人是陈寅恪和金岳霖。陈寅恪的审查报告
说:“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
学界。……今欲求一中国哲学史,能矫傅会之恶习。而具了解之同情
者,则冯君此作庶几近之;所以宜加以表扬、为之流布者,其理由实在
于是。……”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任命罗家伦为清华校长.到北京来接收了
清华。在他的接收班子中,就有昔日北京大学的同学和后来留美时又
在纽约常相往来的冯友兰和杨振声。冯友兰受聘为哲学系教授兼秘书
长,杨受聘为教务长。清华大学罗家伦校长和其后的两任校长乔万选
和吴南轩.都因学校的一些重大问题与全校教授和全校学生发生了尖
锐矛盾,而不得不去职。在清华历史上有“驱罗——拒乔——赶吴”的
斗争。这期间,清华大学有11个月(1930年6月一1931年5月)无校
长,由校务会议代理校务。该会主席先后由叶企孙(1930年5月24
日一1930年7月10日)和冯友兰(1930年7月11日一1931年4月
15日)担任。冯友兰曾说,他不能忘记后来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对他
说的“经验之谈”。蒋梦麟说,他在大学中搞了几十年,经过许多风潮,
发现了一个规律:一个大学中有三派势力,一派是校长,一派是教授,
一派是学生,在三派势力中,如果有两派联合起来反对第三派,第三派
必然要失败。冯说罗家伦、吴南轩等的失败,说明了这个规律.他们就
是在教授会和学生会的联合反对之下而失败的。
冯友兰来清华任教后,自1931年起,至1937年抗战爆发,任清华
大学文学院院长。还兼任哲学系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