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阴平阳秘:王彦晖谈中医调理

封面

作者:王彦晖、何宽其主编

页数:135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12233282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集中医新近研究成果,以阴平阳秘为中医调养的优选健康目标,突出舌象等形象思维的诊断信息采集,诊断上以八纲辨证为纲领,调养上凸显人体整体状态调整的中医辨证论治核心思想,调养手段注重可行、无创及合法。本书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介绍中医基本知识,包括中医学发展简史、中医学对人体的基本看法、诊察方法、六纲辨证和治则治法等内容;下篇介绍中医调养入门,内容包括常见的中医调理方法、常见病症的中医调理、常见体质的中医调理和常见疾病的就医策略选择等内容。本书适合中医爱好者参考。

作者简介

王彦晖,厦门大学医学院,福建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厦门市中医药学会常务,全国中医药成人教育学会理事,副院长,中医系主任,教授,1983年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医疗系, 1986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长期从事中医诊断学和温病学的教学及中医内科的临床工作,广罗古训、勤求近贤、结合教学、验于临床,并多次在东南亚国家的讲学和临床工作中,研究各地气候与疾病发病的关系,加以总结归纳,遂成较系统的湿病理论及辨证施治方法。在临床中,擅长运用中医的舌诊、脉诊、耳廓望诊,精于中医的辨证施治,通过研究古今的验方、秘方,结合自己的长期临床经验,对各种病证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方药。

目录

上篇 中医基本知识入门

1 中医学发展简述 / 001

2 中医学对人体的基本看法 / 005

2.1 阴阳五行学说 / 005

2.1.1 阴阳学说 / 005

2.1.2 五行学说 / 005

2.2 藏象学说 / 006

2.2.1 肺藏 / 006

2.2.2 肾藏 / 007

2.2.3 脾藏 / 008

2.2.4 肝藏 / 008

2.2.5 心藏 / 009

2.3 气血津液学说 / 009

2.4 经络学说 / 010

3 诊察方法 / 011

4 六纲辨证——中医看待疾病的关键 / 013

4.1 虚实 / 014

4.1.1 实证 / 015

4.1.2 虚证 / 020

4.2 寒热 / 023

4.2.1 寒证 / 023

4.2.2 热证 / 023

4.3 升降 / 024

4.3.1 气机上逆证 / 024

4.3.2 气机下陷证 / 024

5 治则治法 / 025

5.1 扶正祛邪 / 025

5.1.1 正气不足的治法 / 025

5.1.2 祛除邪气的治法 / 025

5.2 调整寒热 / 026

5.2.1 祛除寒邪的治法 / 026

5.2.2 祛除热邪的治法 / 026

5.3 调理气机的升降出入 / 026

下篇 中医调养入门

6 常用的中医调理方法 / 027

6.1 食疗 / 027

6.2 针灸 / 027

6.3 耳针 / 041

6.4 拔罐 / 050

6.4.1 常用罐的种类 / 050

6.4.2 常用玻璃罐的吸附方法 / 051

6.4.3 常用玻璃罐的拔罐方法 / 051

6.4.4 起罐方法 / 052

6.4.5 注意事项 / 052

6.5 中医推拿 / 052

7 常见病症的中医调理 / 056

7.1 感冒 / 056

7.1.1 风寒犯肺卫证 / 056

7.1.2 风热犯肺卫证 / 057

7.1.3 湿热犯卫气分证 / 059

7.2 咳嗽 / 060

7.2.1 风寒犯肺证 / 060

7.2.2 风热犯肺证 / 062

7.2.3 肺阴亏虚证 / 063

7.2.4 脾虚生痰证 / 064

7.3 失眠 / 065

7.3.1 心火亢旺证 / 065

7.3.2 心阴血虚证 / 066

7.4 消化不良 / 068

7.4.1 邪滞脾胃证 / 068

7.4.2 脾胃亏虚证 / 069

7.5 便秘 / 070

7.5.1 胃肠燥热证 / 070

7.5.2 脾气虚证 / 071

7.5.3 阴血亏虚证 / 072

7.6 腹泻 / 073

7.6.1 胃肠寒湿证 / 073

7.6.2 胃肠湿热证 / 074

7.6.3 脾胃亏虚证 / 076

7.7 头痛/偏头痛 / 076

7.7.1 肝气上逆证 / 077

7.7.2 寒凝经络证 / 078

7.7.3 瘀阻经络证 / 079

7.8 呃逆 / 080

胃气上逆证 / 080

7.9 腰痛 / 081

7.9.1 湿邪阻络证 / 081

7.9.2 肾虚证 / 082

7.10 足跟痛 / 083

肾虚证 / 083

7.11 上火 / 084

7.11.1 实热证 / 084

7.11.2 湿热证 / 085

7.11.3 阴虚火旺证 / 086

7.12 中暑 / 087

7.12.1 暑热炽盛证 / 087

7.12.2 外寒内热证 / 088

7.13 肥胖 / 089

7.13.1 痰湿内盛证 / 089

7.13.2 脾气虚证 / 091

7.14 消瘦 / 091

7.14.1 脾胃虚弱证 / 091

7.14.2 肝郁脾虚证 / 092

7.15 高血压 / 093

肝气上逆证 / 093

7.16 低血压 / 094

7.16.1 中气下陷证 / 094

7.16.2 肝气上逆证 / 095

7.17 高脂血症/脂肪肝 / 095

7.17.1 痰瘀互结证 / 096

7.17.2 脾虚生痰证 / 097

7.18 糖尿病 / 097

7.18.1 脾肾亏虚证 / 097

7.18.2 湿热内蕴证 / 098

7.19 肿瘤 / 099

7.19.1 气滞血瘀痰凝证 / 100

7.19.2 脾虚生痰证 / 100

7.20 月经不调 / 100

7.20.1 气滞血瘀证 / 101

7.20.2 气血亏虚证 / 102

7.20.3 肾虚证 / 103

7.21 痛经 / 104

7.21.1 气滞血瘀证 / 104

7.21.2 气血亏虚证 / 105

7.22 乳房胀痛 / 105

肝气郁滞证 / 105

7.23 痤疮(青春痘) / 106

7.23.1 瘀热证 / 106

7.23.2 痰热证 / 107

7.24 荨麻疹/湿疹/神经性皮炎 / 108

7.24.1 营卫不和证(卫气失调证) / 109

7.24.2 血热证 / 109

7.24.3 湿热证 / 110

7.25 过敏性鼻炎 / 111

7.25.1 营卫不和证(卫气失调证) / 111

7.25.2 脾虚生痰证 / 112

8 常见体质的中医调理 / 113

8.1 平和质 / 113

8.1.1 定义 / 113

8.1.2 成因 / 113

8.1.3 舌象 / 113

8.1.4 体质特征 / 114

8.1.5 健康处方 / 114

8.2 气虚质 / 114

8.2.1 定义 / 114

8.2.2 成因 / 114

8.2.3 舌象 / 114

8.2.4 体质特征 / 115

8.2.5 健康处方 / 115

8.3 阳虚质 / 116

8.3.1 定义 / 116

8.3.2 成因 / 117

8.3.3 舌象 / 117

8.3.4 体质特征 / 117

8.3.5 健康处方 / 117

8.4 阴虚质 / 119

8.4.1 定义 / 119

8.4.2 成因 / 119

8.4.3 舌象 / 119

8.4.4 体质特征 / 119

8.4.5 健康处方 / 120

8.5 痰湿质 / 121

8.5.1 定义 / 121

8.5.2 成因 / 121

8.5.3 舌象 / 121

8.5.4 体质特征 / 121

8.5.5 健康处方 / 122

8.6 湿热质 / 122

8.6.1 定义 / 122

8.6.2 成因 / 123

8.6.3 舌象 / 123

8.6.4 体质特征 / 123

8.6.5 健康处方 / 124

8.7 瘀血质 / 124

8.7.1 定义 / 124

8.7.2 成因 / 124

8.7.3 舌象 / 125

8.7.4 体质特征 / 125

8.7.5 健康处方 / 125

8.8 气郁质 / 126

8.8.1 定义 / 126

8.8.2 成因 / 126

8.8.3 舌象 / 126

8.8.4 体质特征 / 127

8.8.5 健康处方 / 127

8.9 实热质 / 128

8.9.1 定义 / 128

8.9.2 成因 / 128

8.9.3 舌象 / 128

8.9.4 体质特征 / 129

8.9.5 健康处方 / 129

8.10 肾虚质 / 130

8.10.1 定义 / 130

8.10.2 成因 / 130

8.10.3 舌象 / 130

8.10.4 体质特征 / 131

8.10.5 健康处方 / 131

9 常见疾病的就医策略选择 / 133

9.1 诊断上的区别 / 133

9.2 适合看中医的疾病 / 133

9.3 适合看西医的疾病 / 134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阴平阳秘:王彦晖谈中医调理》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85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