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文学写作教程(第二版)

封面

作者:刘海涛

页数:276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04041477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文学写作教程(第二版)》是“新形态大学写作课程系列教材”之一。编写者用新的文体写作理论系统地阐述了文学写作的本质特征、文学写作者的主体智能结构和文化素养;从每一文体最小结构单位的提炼开始,推导出该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写作规律。内容既涉及诗歌、散文、散文诗、微型小说、戏剧小品、科普小品、儿童文学、传记文学、文艺评论等传统文体,也包括网络文学等信息时代产生的新兴文体。在编写思路上,力求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来归纳某一文体的写作规律,从而使该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审美可读性。《文学写作教程(第二版)》与相关的文学写作网站建设相配合,以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亲身实践的学习意识和学习方式。  《文学写作教程(第二版)》可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学用书,也适合社会上一般文学爱好者阅读使用。

目录

立体化与新概念——《文学写作教程》的课程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文学写作的含义与特征
一、文学与文学写作
二、审美功能与感性特征
三、审美主体与情感特征
四、语言媒介与间接特征
第二节 文学写作的发展与现状
一、从单纯、简约到复杂、精美
二、专业化队伍与“生力军”“后备军”
三、教学的独立与教师的形象
第三节 文学写作的分类与功能
一、古代的“二分”与“三分”
二、近代的“四分法”
三、审美基础上的“认知”与“教化”
第四节 文学写作的方法和要求
一、典型化的具象概括
二、意象化的情感表达
三、超常化的语言组合
四、积累文学意象与文学体验
五、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
第五节 案例分析与研究性学习
一、“文学写作绪论”研究课题
二、“文学写作绪论”阅读链接
三、“文学写作绪论”案例分析
四、“文学写作绪论”练习自测
五、课外阅读:《成为作家》

第二章 文学写作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 文学写作者的智能结构
一、写作者的智商
二、写作者的气质
三、写作者的性格
四、写作者的兴趣
五、写作者的思维
六、写作者的激情
第二节 文学写作者的第一能力
一、敏锐的体察能力
二、生动的想象能力
三、高超的阅读记忆能力
四、丰富的经验积累能力
五、熟稔的技巧运用能力
六、精细的模仿创造能力
第三节 文学写作者的文化素养
一、知识修养
二、文化修养
三、政治修养
四、人格修养
五、审美修养
第四节 案例分析与研究性学习
一、文学写作相关能力训练
二、“文学写作的基本条件”研究课题
三、“文学写作的基本条件”阅读链接
四、“文学写作的基本条件”案例分析
五、“文学写作的基本条件”练习自测
六、课外阅读:《自控力》

第三章 文学写作的过程
第一节 文学写作的心理行为
一、艺术感觉和生命体验
二、艺术发现和审美想象
三、情感把握与价值判断
第二节 文学写作的基本过程
一、原象的感觉、发现与摄取
二、把原象转换为意象
三、把意象转化为物象
第三节 案例分析与研究性学习
一、文学写作相关能力训练
二、“文学写作过程”案例分析
三、“文学写作过程”研究课题
四、“文学写作过程”阅读链接
五、“文学写作过程”练习自测
六、课外阅读:《语文:表现与存在》
……
第四章 文学文本的审美要求
第五章 诗歌写作
第六章 小说写作
第七章 散文写作
第八章 杂文写作
第九章 科普小品写作
第十章 儿童文学写作
第十一章 传记文学写作
第十二章 报告文学写作
第十三章 戏剧文学写作
第十四章 文学评论写作
第十五章 网络文学写作
后记
第二版后记

节选

  《文学写作教程(第二版)》:  又如西方现代派文学之父卡夫卡,他从小在现实生活中忍受着贫穷、失恋、精神病等巨大生存困境的折磨,这使他变得孤独、软弱、敏感、忧郁。因而他利用写作对生活的困境进行思考,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来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所以其作品也就必然呈现出孤独、绝望、冷漠、变态、异化的风格,如《城堡》《变形记》《审判》等。  无论是路遥还是卡夫卡,他们在文学写作中都无意识地把自己性格映照在文本内容中。这就使得不同性格的作家其文学写作成果也就有天壤之别。所以,文学写作者要在生活中塑造积极的性格,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学写作。  四、写作者的兴趣  写作者的兴趣作为人的意识中一种人格化的指向活动,一方面反映着写作主体对于文学写作的特殊喜爱与偏好,另一方面表现为写作主体轻松愉快地完成写作而自愿积极付出的精力。其生理技能如巴甫洛夫所说是“一个人的大脑半球内的有关部位由于附近已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的特征,因而特别易于感受某类事物的刺激作用,半球易于在这类事物的刺激之下形成最优越的兴奋中心的倾向。”①文学写作是一种异常艰苦、复杂而且需要长期努力的脑力劳动,要使写作坚持下去并取得成就,必须对它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巨大的热情,以及由此产生信心、意志和毅力。兴趣既可激发人的坚强信念,还可使人具有百折不挠的毅力。而一旦对某一事物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反过来又促使写作者产生了解该事物的冲动,产生表现的欲望和动机。所以,动机是写作者受外物刺激与影响,对刺激物产生深刻的感受,并由此而激发出的表达某一事物的强烈愿望和兴趣。写作者在与外界事物接触的过程中,自然会对某一事物产生一定的感受与体验,由此而产生了或憎或爱、或悲或喜、或怜悯同情、或厌恶愤怒的感情,如此,写作者便走向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郭沫若就曾把天资、勤奋和爱好并列为天才的三个主要因素。著名的戏剧家莫里哀正是因为对文艺事业有极大的兴趣,才不惜放弃世袭“国王侍从”的头衔和法律硕士学位,甘愿做一名“卑下的戏子”。他不顾父母的哀劝,抛弃社会地位与享受,立志以戏剧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事业,宁可负债坐牢也不改变他喜爱戏剧的初衷,最后终于以《唐璜》《伪君子》等力作成为一代著名的戏剧作家。这说明兴趣能够使写作者具有一种超乎异常的稳定性与持久性的写作行为。现代诗人徐志摩最开始因父命而留学美国,攻读金融学。由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国文和写作方面,于是在1918年离开美国到英国剑桥大学旁听英美文学,并尝试文学写作,终于成就了一代杰出的诗人。可见,文学写作者应该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并在情感的推动、意志的坚持、兴趣的驱使、动机的激励下,塑造出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风格,进而完成艺术精品的创作。五、写作者的思维思维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反映。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有思维。文学写作与人的思维是合一的,写作者的思维能力与思维活跃程度决定着文学写作的成败。写作者的思维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直觉思维、创造思维、灵感思维、发散性思维等,都与脑力活动和智能结构息息相关。从写作动机的萌生、形象的塑造、事件的形成、环境的描绘以至篇章结构的最后敲定,都是写作者主体思维的一个意向性过程。  形象思维是写作者在对感性世界的表象或形象信息进行输入、加工、处理和输出的认识历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个性的、动态的思维,它是文学写作的主要思维方式。  抽象思维在文学写作中作用也非常重大。当文学写作者通过创造性想象来构建审美范式或艺术形象时,此时的形象思维进一步物化上升为抽象思维,其模式为:观察和体验一分析和比较一变形与综合一概括和抽象一想象和联想一模拟与创造。如此利用思维对社会内容和自然物作观察、分析,并对大脑获得的表象形象作为信息符号进行理性而能动的提炼、整合、改造、加工,从而创造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产品,形成高质量、高水准的文学文本。  发散性思维是指写作者有目的地围绕某一点通过各种视角进行多向性、多角度挖掘思维对象属性的多元化、多侧面把握客观事物的丰富内涵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是聪颖和智慧以及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它能使人有深刻的分析和丰富的认识,把写作者引向最适合的方向使其作出最佳的选择。  同时,在写作时应充分抓住灵感思维。“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意念或形象)的思考获得突如其来的顿悟。它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①灵感产生于大脑集中注意和长期思考后的优势兴奋灶中,文学写作者应该及时抓住灵感,否则可能抱憾终生。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文学写作教程(第二版)》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85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