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油气藏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封面

作者:张厚福等编著

页数:189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50216084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节选

br />
    “油气藏”是油气勘探和开发工作者每天打交道的直接对象,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对
这个概念的诞生、演变过程及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则鲜为人们所深究。探讨油气藏概念
的来龙去脉、在地壳上呈现类型及其地质模式的多样性、今后研究领域的拓展方向,都直
接关系到油气勘探的战略部署及经济效益。国内外任何一位成功的油气勘探家,脑海里经
常会闪现各种类型油气藏的地质模式,特别需要对特大型或大型油气田的形成背景及分布
规律有所了解,才能有效地指导我们去发现勘探目标,并有新的发现。所以,《(油气藏研究
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对面临多重而繁杂任务的我国油气勘探家来讲,具有重要的理论与
实践意义。
    张厚福教授在退休后的“古稀”之年,接受了这个难度较大的石油地质基础理论研究
项目,查阅并翻译了大量英文、俄文相关文献。根据美国、原苏联等国著名学者的论著,
追溯出油气聚集分类的最早提出者克拉普及其三篇重要论文(1910,1917,1929),并将油
气藏及其相关术语(储集层、油潴、圈闭、油贮等)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加以明确,澄清并
清除因翻译、理解及应用上造成的模糊与混乱。这些对石油地质界很有益处,实属难得。
    作者根据自己半个世纪的教学、科研体会,提出了研究油气藏形成的新思路,剖析了
国内外典型油气藏实例及其地质模式,概括了多种油气藏组合成不同级别的油气聚集单元
及分布规律,最后结合我国油气勘探特点,展望了今后油气藏研究的发展趋势。这些内容
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与深化油气藏研究的内涵,提高油气勘探与开发的成功率。
    这本书内容新颖翔实,追根溯源有根有据,论证严谨可信;正文角码与参考文献一一
对应,便于读者查找;文笔简洁流畅,文图表配合紧凑。这种严谨的治学学风反映出它是
一本不可多得的著作。
    作者还将主要英文、俄文文献的中译文汇编成集列入该书的副篇。这些文献内容珍贵,
学术意义较大,威尔逊的论文将美国主要油气田纳入了自己的油气藏分类方案,便于查阅。
    这本专著可供教学、科研、生产战线的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学习、参考。
 前言
    新中国诞生以来,石油工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为世界各国所瞩目,工业、农业、国
防及民用事业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正在日益增长,国内生产的油气已难满足,中国已迈
人石油进口大国的行列,每年逾30%的石油依赖进口,这对长年战斗在油气勘探战线上的
勘探家来讲,肩上的担子愈来愈重。
    一位成功的油气勘探家,不仅要求拥有扎实的地质、地球物理或地球化学专业基础知识,
而且在脑海里应该装着各种类型油气藏的地质模式,了解它们的形成环境及分布规律。现
在面临东部、西部、海外的多重任务,更要求勘探家对国内外重要的特大型和大型油气田
的概貌有起码的了解。无论是美国的莱复生(A.I.Levorsen)、克拉普(F.G.Clapp)、威
尔逊(w.B.Wilson),还是原苏联的布罗德(H.O.Bpo/1)、米尔钦克(M.中.Mnpqm-IK)、
特拉菲穆克(A.A.Tpo中aMyl()等著名石油地质学家或油气勘探家,在他们的论著中都大
量引述该国国内的典型油气田及国外重要的特大型或大型油气田作为实例,眼界开阔,脑
海中展现各类油气藏的地质模式及形成背景,在复杂多变的地质环境里,才能有针对性地
去寻找我们的勘探目标——油气藏或油气田。
    作为油气勘探与开发的直接对象,“油气藏”早已为人们熟知,但对于这个概念的诞生、
演变过程以及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则很少被人重视。然而,探讨油气藏概念的来源和演
变、它在地壳上呈现出的类型及其地质模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今后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等,都密切关系到油气勘探的战略选择和经济效益。所以,在今天开展“油气藏研究的历史、
现状与未来”这种石油地质基础理论问题的探讨,仍然十分必要,它不仅对石油地质学基
本原理的深化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今后提高油气勘探的成功率具有直接的
实际指导意义。
    这次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交给我们完成的石油地质基础理论重
点攻关项目“油气藏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罕见创举。多年来
各油田委托大学完成的科研项目多属应用型或专业应用型课题,难得见到要加强“油气藏”
这样的石油地质基础理论研究项目,既要追根溯源,又要展望未来。所以,在笔者退休后的“古
稀”之年,能受到胜利油田的热情相邀,深感盛情难却,愿将自己半个多世纪以来所积累
的石油地质基础知识及英文、俄文的读、译能力尽情地发挥出来,为发展我国的油气勘探
事业尽微薄之力,聊表寸心。
    接到任务后,笔者立即翻阅50多年前在上研究生时所积累的专业论著,带领助手们在
北京、山东东营各相关图书馆查阅英文、俄文的文献、教材及专著,有时查遍了相关书库
多年无人问津的旧书刊,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查到了课题所需的多项文献、论著,翻译了
大量英、俄文文献,笔者逐字逐句对照原文修改校对,有些主要文献经过笔者三校,从中
汲取精华,为我所用。为完成“油气藏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拟定了下列研究思路及
内容。
     1.历史部分
    (1)油气藏概念的史由。从美国、原苏联著名学者论著中追踪出最早提出油气藏及其
分类的学者姓名与他们的主要论著,并列举他们的一致推崇与论述作为旁证。
    由于各种翻译、理解的不同,“油气藏”这个术语被许多相关译名混淆,经笔者反复核
查、验证,综述了“油气藏”概念的演变过程,并加以澄清与评论,务求对“油气藏”涵
义的正确理解。
    (2)油气藏分类方案。精选列举出美国、原苏联及中国学者拟定的油气藏分类方案,
逐一加以评述,以供读者参考查阅。最后,根据中国石油大学一批石油地质学教授半个世
纪以来教学经验的积累,提出了笔者认为比较合理适用的油气藏分类原则及分类方案。
    2.现状部分
    (1)总结笔者多年的教学及科研体会,提出了油气藏形成研究的新思路,在盆地地温场、
地压场和地应力场等“三场”研究的基础上,对油气藏形成的静态成藏要素和动态成藏过
程分别加以分析研究,从理论上阐明油气藏的形成机理。
    (2)剖析国内外典型油气藏的石油地质特征及生产状况,从背斜型、裂缝型、地层型、
岩性型及水动力封闭型,分别尽量列举特大型或大型油气田实例,以便开阔眼界,拓展勘
探思路。
    (3)油气藏在自然界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会依次组成油气田、油气聚集带、含油气区、
含油气盆地等不同级别的油气聚集单元,分别简述其涵义、类型及相互关系。
    (4)空间域从油气聚集带、复式油气聚集带,时间域从油气系统阐明含油气盆地内油
气藏的类型组合及分布规律。
    3.未来部分
    从八个方面探讨了油气藏研究的发展趋势:
    (1)发展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重视“三场”(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与油气聚
集分布规律的关系研究;
    (2)地层一岩性、水动力封闭油气藏等“隐蔽油气藏”研究亟待加强与深化;
    (3)开展我国叠合含油气盆地成藏机理研究;
    (4)关注新构造运动与晚期成藏研究;
    (5)加强天然气成藏规律的研究;
    (6)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研究;
    (7)无机成因油气藏探索研究;
    (8)盆地模拟研究。
    本书分为正、副篇两大部分,正篇为研究成果,副篇为其相关的译文集。编写本书的
目的在于努力追溯油气藏研究的历史,澄清油气藏的概念,列举主要的油气藏分类方案,
便于读者了解油气藏的各种类型;尽量综合石油地质学基本理论的发展前缘,探索油气藏
形成问题的研究新思路,以特大型或大型油气田为主剖析典型油气藏的形成环境及生产状
况,使大家易于建立各类油气藏的地质模式;总结油气藏组合成不同级别油气聚集单元的
概念及类型,从宏观角度反映地壳上油气藏类型组合所展现出的三维分布规律;最后,结
合我国油气勘探实际,对今后油气藏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由于这个课题属石油地质基础理论性质,须从查阅、翻译文献人手,其中有若干篇主
要文献内容丰富、实际资料翔实,特别是克拉普(1910)和威尔逊(1934)的论文,前者
将当时全球典型油气藏归入了他提出的油气聚集分类方案,后者则将《(美国典型油气田)》
I、II卷的主要油气藏类型纳入了自己的分类方案,这些资料线索弥足珍贵,颇有参考价值,
特精选15篇文献汇编成译文集作为本书的副篇。
    最后,应该指出,在这项课题完成过程中,受到胜利油田分公司及其地质科学研究院
的亲切关怀及热情指导,研究院郝雪峰同志及勘探项目管理部张升平同志给予了很大的帮
助;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高寿柏教授在退休后仍抽时间协助并出
色地完成俄文文献翻译工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院长朱筱敏教授、副
院长柳广弟教授,科研处宁正福处长、徐樟友副处长等领导同志的热情支持与指导,特别
是刘震教授悉心安排研究生徐兆辉、王中凡充当得力研究助手,李运振、何小胡参与讨论,
并在学术上及生活上对笔者多加支持照顾。另外,在书稿的完成过程中,王露、代春萌、
刘俊榜、郭瑞、吴辉等也给予了积极配合与帮助。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为我国油气勘探事
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中国工程院邱中建院士,非常关注本课题的研究,在百忙中还为本书作序,
是对我们的巨大鼓舞。在此谨代表全体编著者向上述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项目任务艰巨,难度大,限于我们的水平,欠妥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张厚福
    2007.5.1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油气藏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8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