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八年级-大自然的语言

封面

作者:竺可桢著

页数:157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7020789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为竺可桢科普小品文集,收录《大自然的语言》《说云》《物候学》等十四篇经典作品。内容涉及物候学、气象学、地理学以及科学思想、科学史等众多领域。其中,《大自然的语言》入选教育部新编初中语文教材,为科普文章的典范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省绍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同时他还是身体力行的科普作家,一生写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其中许多作品堪称经典之作,代表作有《气象学》《物候学》等。

本书特色

经典作品,全本呈现,文质兼美;一线名师教你这样读 李镇西、余映潮、叶开、张文质 联袂推荐

目录

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001

一、大自然的语言/001

二、四个因素/004

三、在各国的发展/007

四、作用很大/009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012

阳历与阴历/015

论新月令/023

一、引言/023

二、中国之节气/023

三、中国古代之月令/025

四、近世物候学之发达/027

五、物候观测之标准/029

六、动、植物选择之标准/030

七、物候学定律/031

说云/034

一、云之组织及成因/035

二、云之类别、高度及厚薄/036

三、云与雨之关系/037

四、云之美/039

天气和人生/041

衣/041

食/043

住/043

行/045

气候与人生及其他生物之关系/047

一、气候和衣食住/047

二、气候与文化/052

三、气候与卫生/054

四、气候与其他生物之关系/057

徐霞客之时代/061

气象浅说/065

一、大气的温度/065

二、水汽的变化/070

三、雨雪和雷电/075

四、天空的颜色和天气的预告/080

中秋月/087

一、何日是中秋/087

二、月到中秋分外明/088

三、一年明月今宵多/091

四、中秋月何以特别受人注意/092

科学对于物质文明的三大贡献/095

一、延长寿命/096

二、便利交通/098

三、增加财富/099

说台风/101

一、台风的定义/101

二、台风的成因/102

三、台风四周和气压的分布/104

四、台风向前的行动/105

五、台风的发源地和路径/105

六、台风的季节/106

七、台风的数目/107

八、台风的危害/108

九、台风的预告/109

十、三十八年七月底经过上海、大连之台风/110

纪念卡尔??林内诞生250周年/113

物候学/119

一、什么是物候学/119

二、中国古代的物候知识/122

 我国古代农书医书中的物候/125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130

三、世界各国物候学的发展/140

 古代世界的物候知识/140

 近代世界物候学的发展/142

 我国发展物候学的前途/146

我这样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执教:胡起水 陈水明/149

节选

一、大自然的语言  每年春节过后,大地就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芽,各种花木次第开花。再过两月,燕子翩然归来,大自然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渐次转入炎热的夏季;植物忙着孕育果实。等到秋天来到的时候,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慢慢变黄,经不住阵阵秋风的吹袭,就簌簌地落了下来。这时北雁南飞,其他各种候鸟也相继离去,大地又呈现一片万木落叶、衰草连天的萧飒景象。过此,活跃在田间草际的各种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大地又沉沉睡去,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岁岁如是,周而复始……  这些自然现象不知陶醉了多少诗人,因而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也都成了他们讴歌大自然的素材,成了他们抒发感情的凭借。不过农民们对这些自然现象的感受和诗人们又不同。几千年来,他们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并据以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在农民看来,鸟语花香、秋山红叶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他们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他们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开始唱歌,可是我们的农民却懂得她在唱什么:她在声声地啼叫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一类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物主要是指生物(动物和植物),候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所称的气和候。在二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变换分为所谓二十四节气,把在寒暑的影响下所出现的自然现象分为七十二候。物候知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我国为最早。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关于物候方面的农谚,就是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  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物候学和气候学相似,都是观测一年里各个地方、各个区域的春夏秋冬四季推移,它们都是地方性的科学。所不同的是,气候学是观测记录某地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化,例如某天刮风,某时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热等等,据以推求其原因和趋向。物候学则是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往来、养育,例如杨柳绿、桃花开、燕子始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气候观测是记录当时当地的天气;而物候观测的记录,不仅反映了当天的天气,也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内天气的积累。所以物候学有时也叫生物气候学。  物候观测所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的构造比一般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因此,物候观测的数据是综合气候条件(气温、湿度等等)的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把它用于农事活动,就比较简便,易为农民所接受。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下面是一个例子。  1962年五一节前后在华北是比较冷的,但五一节当天早上的温度记录却比1961年、1960年同天早晨的温度记录高摄氏两、三度。北京的物候记录却反映出了这一事实。去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和五一节左右开花的洋槐的花期,总的说来,比1961年迟开10天左右,比1960年迟开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农业季节来得较晚。1962年,北京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在春初种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的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了低温的损害。假如能注意到去年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得到避免。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八年级-大自然的语言》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81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