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早期文化与诗歌研究

封面

作者:刘怀荣等

页数:326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01020040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重视诗歌发生学的前提下,充分关注诗歌固有的社会功能及诗歌与各种文化、礼俗、制度之间的关系,尝试对中国诗歌类型的形成、定型过程做出若干个案剖析,对诗歌及诗学目前的传统命题进行重新思考。二是把先秦至魏晋南北朝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发展阶段,对各种诗歌类型在初步定型后所呈现的主题、意象和艺术表达的民族化特征进行重新解读,关注其艺术特征形成的早期文化动力,力求能有新的发现。书稿主要选择桑崇拜文化、道神崇拜、进谏制度、牛话和七夕节,土地崇拜、神仙信仰、侠文化与诗歌之关系等个案,探讨了中国早期文化及神话、风俗对诗歌内容、情感、语言特点的影响。力求对诗歌的民族性特点进行神话学、文化学及社会学等多方面的解读。

作者简介

  刘怀荣,山西岚县人,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省首批教学名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兼乐府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中国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已出版《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等学术著作20余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40余篇,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山东省社科一、二等奖等奖励。    柳卓霞,女,山东青岛人,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典诗词、古代传记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发表论文多篇。    王今晖,黑龙江海伦市人,文学博士,青岛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青岛大学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汉魏六朝文学研究,承担过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规划后期资助及山东省社科规划等多项课题,出版专著《魏晋五言诗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本书特色

刘怀荣、柳卓霞、王今晖著的《中国早期文化与诗歌研究》在重视诗歌发生学的前提下,充分关注诗歌固有的社会功能及诗歌与各种文化、礼俗、制度之间的关系,尝试对中国诗歌类型的形成、定型过程做出若干个案剖析,对诗歌及诗学史上的传统命题进行重新思考。同时也把先秦至魏晋南北朝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发展阶段,对各种诗歌类型在初步定型后所呈现的主题、意象和艺术表达的民族化特征进行重新解读,关注其艺术特征形成的早期文化动力。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蚕桑崇拜与采桑文学
第一节 桑崇拜文化的发生
第二节 桑崇拜文化在《诗经》中的表现
第三节 桑崇拜与高襟神女的文学化历程
第四节 桑崇拜与采桑故事的发展
第五节 “采桑女”:美神的人间化
第六节 桑崇拜文化与汉代以后的文学发展

第二章 土地崇拜与思乡怀人诗
第一节 “土地崇拜”观念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思乡情结产生的文化基础
第三节 唐前思乡诗的发展演变
第四节 唐前思乡诗抒情模式的确立

第三章 道神祭祀与别情诗
第一节 祖道释义
第二节 先秦祖道仪式及特点
第三节 祖道仪式与《诗经》中的别情诗
第四节 战国秦汉时期的祖道活动与别情表达
第五节 祖饯诗与别情诗的定型

第四章 牛女神话与七夕节及七夕诗
第一节 七月七日的民俗活动及七夕节的形成
第二节 牵牛织女神话传说溯源
第三节 牵牛织女神话传说与七夕节的融合及演变
第四节 魏晋六朝诗歌化用牵牛织女神话传说折射出的文化心态
第五节 七夕诗的初步定型

第五章 进谏制度与怨刺诗及《诗》教
第一节 先秦进谏活动及其制度化
第二节 《诗经》怨刺诗与先秦政治讽谏实践
第三节 怨刺诗与《诗》教关系的再思考

第六章 侠文化与咏侠诗
第一节 从“士”最初为“武士”说起
第二节 “侠以武犯禁”之重新审视
第三节 《史记·游侠列传》:士人对侠文化的自觉建构
第四节 魏晋六朝士风与侠文化的泛化
第五节 汉魏六朝咏侠诗的情感演变
第六节 汉魏六朝咏侠诗基本模式的确立

第七章 神仙信仰与游仙诗
第一节 神仙思想的起源及发展
第二节 神仙思想的文学呈现与游仙诗的滥觞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游仙诗的发展与定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中国早期文化与诗歌研究》:  第三节 《史记·游侠列传》:士人对侠文化的自觉建构  战国末期,士已经由最低等之贵族转变成最高等之庶民,成为士、农、工、商四民阶层之首。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加强中央集权,销毁锋镝,焚书坑儒,行侠之人和读书之士都受到打击和摧残。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日:“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①所以最晚在汉代,士人已经主要指知识分子阶层,并开始为帝王润色鸿业,成为向上层社会流动的主要力量。作为与读书之士不同的另一个士人群体“侠”,却一直是统治阶层的心腹大患,最终成为被缉捕、铲除的对象,甚至“儒、墨皆排摈不载”②。汉代也曾有过一度侠风炽盛的时期,如吴王刘濞、淮南王刘安招揽宾客数千人;外戚大臣如魏其侯、武安侯之属徒竞相逐于京师;布衣游侠如剧孟、郭解等人权行州域,力折公侯。虽然君主对此咬牙切齿,多次加以压制甚至诛杀,但汉代及汉代以后,崇慕侠风、侠行、侠节之风一直未曾断绝,并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慕侠情结和任侠文化。  在侠传统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是士人对侠文化的第一次自觉建构。通过《史记》,司马迁首次为游侠立传,即《游侠列传》。在传文中他对侠者进行了集中描写和记叙,不但对游侠进行了分类,而且确认了游侠的正义性,表现出与韩非子迥然相异的观点。  一、对侠存在之合理性的探究  在中央集权加强的先秦时代,“侠”被韩非子认为是“以武犯禁”之人,会削弱君主的威严,冲击法制的权威,造成民不安于耕战的局面,因此需要坚决取缔。在《游侠列传》中,司马迁对古往今来包括汉代游侠的生存处境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开篇,即有“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③在韩非子时代,儒侠对举,被列为社会蠹虫,在司马迁的时代,学士即多指儒士被世人称颂,言外之意即有侠者很少受到赞誉,甚至“儒、墨皆排摈不载”,更有甚者,“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司马迁对于侠者的湮灭无闻深感痛心疾首,他从“侠”存在的长期性、阶层的多元性、分布范围的广阔性,以及需求的广泛性等方面明确侠士存在的合理性。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的开篇所说“韩子日:‘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一方面说明“儒”(或以儒者为代表的知识阶层)和“侠”经过时代的变迁,两者处境已有天壤之别;另一方面,就现存文献,《韩非子》是最早记录侠者的书籍,则说明“侠”的历史也很久远,至少与以儒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兴起同时。传文接着下来评价侠客的品质“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②,而儒家学者所盛称的虞舜、伊尹、傅说、吕尚、夷吾、百里奚、孔子等“有道仁人”都曾深陷困境:“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③那更何况一般的人呢!值得注意的是,在行文过程中,司马迁前面有“太史公日”四字,“太史公”即司马迁本人,也就是在司马迁看来,大多数人都会经历困境.此时“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人应该是处在困厄境地的人所需要的,或者正在此时有“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人存在,这样看来,侠的历史更是久远,应该出现在尧舜的时代或更早。由此,司马迁从文献资料和人情事理两方面说明了侠的历史由来已久。  对“侠士”为什么能在不受统治阶层欢迎的境况下活跃的存在,司马迁通过“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④仅仅九个字道出了其中的原因。上至圣人尧舜、孔子,名臣伊尹、傅说、吕尚、夷吾、百里奚尚且如此,何况是普通人呢?因为侠急人之所急,助人之所困,所以侠在社会各阶层有着长久广泛的生命力。关于侠的地域分布,在《游侠列传》中,司马迁所列朱家为鲁地人,田仲为楚地人,剧孟为洛阳人,潦稀⒊轮苡刮济南人,郭解为河南人,又有“北道姚氏,西道诸杜,南道仇景,东道赵他、羽公子,南阳赵调”,可见侠遍布国中。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早期文化与诗歌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81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