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解浩
页数:153页
出版社:郑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455763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从封建伦理制度的主轴 —— 父子关系的角度切入, 在剖析作家们情感矛盾和价值取向的同时, 试图进一步深化对现代文学的研究和阐释。第一章主要从“专制的符号”、“隐形父亲”、“父权”的丧失以及“理想楷模型父亲”等四个类型, 阐释“父亲”形象在文化层面上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第二章分类剖析肩负家族重荷无望挣扎的“长子”、决裂与皈依之间徘徊游离的“逆子”以及虚无幻灭中灵魂永堕的“不肖子”。第三章从新文学作家重建现代家族伦理谈起, 阐释试图以“他者”话语挤压和排斥传统“孝”的话语来角逐合法地位的“人子”从对“父亲”贬抑、变形甚至驱逐到潜意识的心理认同, 导致“父亲”形象从被颠覆、解构甚至篡弑到又被重新神圣化。
作者简介
解浩,男,汉族,河南省西华县人,现工作于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研究。近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核心刊物5篇,CSSCI收录3篇;承担课题12项,其中省级课题6项:论文荣获河南省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及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等奖励6项。
目录
第一章 从贬抑到心理认同的“父亲”
第一节 “专制的符号”及“父亲”的缺席
第二节 隐形父亲
第三节 情感的复杂及“父权”的丧失
第四节 以爱的面目出现的“理想楷模型父亲
第二章 心态迥异的各色“人子”
第一节 肩负家族重荷无望挣扎的“长子”
一、负重的蜗牛
二、绣在屏风上的鸟
三、重家轻己的长子群体
第二节 决裂与皈依之间徘徊游离的“逆子”
一、追求个性解放的青年群体
二、“野性”的性格特征
三、野性与叛逆并举的性格特征
第三节 虚无幻灭中灵魂永堕的“不肖子”
一、伦理丧失约束力
二、陈腐观念与现代文明对抗
三、应有尽有的“不肖子”形象
第三章 父子关系的变迁
第一节 时势抑或人事
一、五四时期的启蒙
二、思想启蒙及文化觉醒
三、人文主义的自觉回归
第二节 反叛与皈依之间
一、对传统文化的反叛
二、理性的反叛与旧家庭的阴影
三、创作中的矛盾
第三节 抗战时期现代作家的家国情怀——以老舍为个案
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慕与挚爱
二、抗战改变了一切
三、“周作人事件”及“与抗战无关论”
四、从市民文化中汲取养分
五、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
第四节 现代女性作家创作中的家族悖论——以张爱玲为个案
一、五四时代的妇女解放思潮
二、对自主爱情的颂扬与礼赞
三、作者笔下的“父亲”形象
四、对强权世界的厌恶与痛恨
五、心理、情感上对家的寻找与归依
参考书目
节选
《父子叙事书写与中国现代文学》: 与《雷雨》中扭曲、畸形、变态的家庭关系叙述截然不同,老舍创作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长惠幼顺的和谐融洽家庭模式,在生动塑造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规范的模范家庭的同时,也显示了老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慕与挚爱。自幼丧父的老舍对眼前世界的最初认知与理解源自于母亲“生命的教育”。为勉力维持几个孩子的日常生活,含辛茹苦的母亲起早贪黑为社会最底层的屠夫、商贩洗衣缝补的形象深深铭刻在老舍的记忆深处:“为了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洗得雪白。母亲的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①母亲勤劳善良、朴实能干的性格深深影响到了成长中的老舍,同时,他在潜移默化中也学到了义气与刚强:“我自幼便是穷人,在性格上又深受我母亲的影响。她是个愣挨饿也不肯求人的,同时又是对别人很义气的女人。……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②母亲过世后,老舍常常回忆起她的音容笑貌,回想起母亲在自己幼年失怙的成长之路上耳提面命时的循循善诱。“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的起码有百位教师吧,……但是我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③ 在北京贫民窟小羊圈胡同里艰难度过童年、少年时代的老舍,除了终日低头劳作的可怜又可亲的母亲外,接触交往最多的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走夫贩卒、手工工人、私娼暗妓等城市贫民。城市贫民出身的老舍对北京最底层的民众痛苦绝望又奋力挣扎的生存现状有着感同身受的切肤体会,在他俯下身来审视书写社会弱势群体众生相的同时,也奠定了他以庶民知识分子心态为最底层城市贫民群体代言的悲悯情怀。“我们忠诚于生命,便不能不写了……我们不许再麻木下去,我们且少掀两回《说文解字》,而去看看社会,看看民间。……看生命,领略生命,解释生命,你的作品才有生命……创作!不要浮浅,不要投机,不计利害。活的文学,以生命为根,真实做干,开着爱美之花。”①老舍虽然是满族人,但是自幼在最重视伦理礼仪、最富有儒家传统文化底蕴的北平成长,长期深处其中耳濡目染,北平大街小巷里熟悉的人、事、风景与味道早已经浸润到他的骨髓与灵魂深处。“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吃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在我的心中。”②北平,承载着老舍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以及潜滋暗长的故园情节,成为他终生再也割舍不下的灵魂栖息地。正是这种故园情结与传统士大夫“修身、治家、齐国、平天下”精神交融共生,老舍真正认识到了文艺与文艺工作者济世报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世同堂》中最让受众推崇与赞许的是祁家几代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良好家风与家人之间唇齿相依、休戚相关的血缘亲情。祁老人德高望重、勤劳简朴,虽然身为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尊者,但他与《雷雨》中的周朴园、《家》中的高老太爷等父权专制典型明显不同,对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一言一行中洋溢着传统文化“为人父者,慈爱而教”的韵味。对私自离家参加抗日运动的孙子瑞全虽然有些不满,但是并没有刻意阻拦,只是要求瑞全参加过自己的生日再走。“单单快到我的生日,你教老三走!你等他给我磕完头再走也好哇!”“他只希望能在自己的长条院子里搭起喜棚,庆祝八十整寿。”四世同堂是传统中国家族最高的梦想,也是祁老人在街坊邻居、亲朋好友中间享有盛誉的根本所在。作为耄耋之年的老人,希望在自己八十整寿时家人团圆,完全属于人之常情的自然流露,并未有任何过激的举动。即使瑞全不辞而别,慈爱善良的祁老人还多次暗暗为孙子的安全担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