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桂权
页数:198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1163676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冬水田”是清代大规模出现于西南地区的一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其主要特点是于靠前年秋收之后,及时翻耕整地,积蓄水源于田内并做好精细化的管理,以备来年春季插秧之用;通常冬水田分为两类,一类是仅保本田用水;另一类除保障本田用水之外,还为其他邻近干田提供水源补给,此类冬田又名“腰堰”(水深及腰)“连田堰”(田堰合一),其深度通常为70厘米以上。冬水田在西南地区均有分布,但以四川的冬水田很具有典型性。冬水田分布的地域特点虽以丘陵、山地为主,但平原地区亦有之。本书对以下五个问题做深入讨论:其一,对存在争议的冬水田起源问题进行新探讨。其二,全面梳理四川冬水田的发展脉络、澄清其演变趋势。其三,讨论冬水田相关的农业技术。其四,全面讨论冬水田变化的动因。其五,试论冬水田未来的命运。
作者简介
陈桂权,男(1986-),博士,四川平武人,现为巴文化研究院、秦巴产业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先后就读于西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要从事巴域社会文化史、中国农史(擅长南方山地农业史、农田水利史)、科学技术史等方面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科普文章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项,四川省教育厅资助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环境与稻作:冬水田兴起的背景探析
第一节 自然背景:四川的地理与气候特点
第二节 人文背景:四川农业及水稻种植的历史
第三节 时代背景:清代的移民与垦殖
第二章 传播与演化:冬水田起源再探
第一节 冬水田的起源之争
第二节 长时段看南方山区农业开发的进程与空间展布
第三节 起源新探:技术演化的路径分析
小结
第三章 水旱之间:冬水田的发展与演变
第一节 兴起与定型:18-20世纪初期四川冬水田的发展
第二节 继承与改进:20世纪30-40年代四川的冬水田
第三节 反复与式微:20世纪50年代以来四川的冬水田
小结
第四章 延续与革新:冬水田的修筑及改造技术
第一节 耕作技术
第二节 改造技术:20世纪30-40年代冬水田的改造技术
第三节 改造技术:20世纪50年代后冬水田的改造技术
小结
第五章 推动与制约:冬水田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抗战与粮食增产的推动
第二节 失衡租佃关系的阻碍
第三节 组织化的力量与个人的选择
第四节 新技术的出现与水利化水平的提高
小结
第六章 冬水田未来之探讨
第一节 审视冬水田之恢复
第二节 冬水田抗旱能力的历史评估
第三节 山区农业防旱、抗旱的技术路径选择
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一 农书
附录二 蓄水说
附录三 农事说
附录四 冬水田变迁史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环境与稻作:冬水田兴起的背景探析
第一节 自然背景:四川的地理与气候特点
第二节 人文背景:四川农业及水稻种植的历史
第三节 时代背景:清代的移民与垦殖
第二章 传播与演化:冬水田起源再探
第一节 冬水田的起源之争
第二节 长时段看南方山区农业开发的进程与空间展布
第三节 起源新探:技术演化的路径分析
小结
第三章 水旱之间:冬水田的发展与演变
第一节 兴起与定型:18-20世纪初期四川冬水田的发展
第二节 继承与改进:20世纪30-40年代四川的冬水田
第三节 反复与式微:20世纪50年代以来四川的冬水田
小结
第四章 延续与革新:冬水田的修筑及改造技术
第一节 耕作技术
第二节 改造技术:20世纪30-40年代冬水田的改造技术
第三节 改造技术:20世纪50年代后冬水田的改造技术
小结
第五章 推动与制约:冬水田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抗战与粮食增产的推动
第二节 失衡租佃关系的阻碍
第三节 组织化的力量与个人的选择
第四节 新技术的出现与水利化水平的提高
小结
第六章 冬水田未来之探讨
第一节 审视冬水田之恢复
第二节 冬水田抗旱能力的历史评估
第三节 山区农业防旱、抗旱的技术路径选择
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一 农书
附录二 蓄水说
附录三 农事说
附录四 冬水田变迁史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