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岳长贵编著
页数:370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50385125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本书特色
前言
俗话说:“欲知山里路,须问过来人”。本书作者以国
家一级作家、中学高级教师的双重身份,将作家写作与学生
作文创造性地“嫁接”起来:研究作家是怎样观察生活的,
作家是怎样进行写作的,从而引导学生用“作家的眼睛”
观察生活,用“作家的笔”写作文——探索以作家的写作
流程为纲,指导中学作文教学的新思路,试图解决作文教学
中存在的教与写相脱节的弊端。
谈起写作,很多人把它单纯地理解为艺术表现能力:如
何构思、如何剪裁、如何运用语言以及各种技巧,即“怎
么写”。这对写作来说,无疑是很重要的。但《语文课程标
准》规定:“教材应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学会。”“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欲达到这一要求,首先要解决
的是“写什么”。传统作文教学是自外到外的——它只注重
写作技巧的传授和培养(即“怎么写”),而不注重写作者
心理机制的建构和个性化语言的培养。科学的写作教学应该
是自外向内的,应从写作主体的心灵建构出发,着重建构学
生的审美体验、写作心理机制和个性化的语言,在此基础
上,再进行写作技巧的讲解和训练。
<节选内容>= ‘‘怎么写”讲述的是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而“写什
么”则激发学生的发现意识,养成科学思维方式,形成发
现的眼光——利用好自身的作文资源,将生活与作文、心灵
与作文、思维与作文联系起来,从而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
创新能力。唯有领悟了“写什么”,方能学会“怎么写”,
才算真正开启了作文的大门。
本书采取“教案式”的写法,使之更加贴近中学作文
教学的实际:一、各讲均依据“”写出,可谓万变
不离其‘‘纲”;二、各讲都是按照作文教学的程序编排的:
教学目的、教师点拨、课堂设计、名篇引路、佳作示例、作
文演练……适用于教师讲课和学生写作时参考;三、每讲讲
授一个专题,如“怎样写最熟悉的生活”、“怎样触发写作
的灵感”、“怎样由细节生出作文”等等,共讲授了34个中
学生写作经常遇到的难题(也是中考满分作文的成功诀
窍),基本囊括了中学作文的各种命题及其写作方法;四、
“作文演练”所列的作文题,都是中学语文课本要求学生完
成的作业题和历年中考具有代表性的作文题,每题均加
“题解”,以便启发学生的思维。
作文是运用母语的演练场,是想象创新的磨刀石,是提
高素质的营养液。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写作
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
综合体现。”所以,不要把作文教学单纯看成是学一种技
能,而要将它作为发展健康个性的一种方式,让学生不受狭
隘命题的束缚,自由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充分反
映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体验,从而培养自已的想象能力
和创新精神。
编著者
目录
节选
3讲观察生活的诀窍
——怎样用眼观察生活
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
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鲁迅先生说:“如果创作,第
一是观察。”创作离不开生活,而获取生活的途径,就是观察和体
验。那么,观察生活有没有诀窍呢?这节课试图教学生几种观察生活
的诀窍(方法)。
教师点拨
作家孙卫卫在一篇题为《写作文,切忌胡编乱造》的文章里说:
我10岁开始投稿。第一篇《我的老师》,写的是我们班主任朱老师。
文章分为四段,第一段,写朱老师的年龄、外貌。有这样的话:他才
四十岁,已经有了白头发,额头也爬满了皱纹。第二、三段,具体用
两件事说明朱老师对工作热情、对学生负责。比如夜已经很深,他还
在备课;不舍得体罚学生。第四段也是文章的结尾,必须要抒情:我
的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好老师!我们喜欢他。这篇作文参加《中国少
年报》举办的“我的老师”征文。不用说,落选了。我后来看报纸
上选登的获奖文章,写得真是好。首先,没有一篇叫《我的老师》
这个名字的,他们起的题目有:《我得到了爱》、《特别老师》、《老
师,谢谢你!)一看题目就吸引你读下去。
其次,获奖作文写的大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不像我,乱编一
通。我的老师若看了文章,都不知道是在写他,写的根本不像他。我
的老师有没有四十岁,我不知道,只是猜。他的头发,是少白头,还
是由于为学生操劳而白,我也没有去调查。额头有皱纹还是眼角有皱
纹,我并没有观察。晚上有没有备课,我也没看到过。作文书上这么
写我的老师,我也这么写,班上很多同学都这么写。结果,他们写的
张老师、李老师、马老师和我写的朱老师成了一个人……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作文的过程,就是一个双重转化的过
程。什么叫“双重转化”?譬如,要让你在作文里记一件事情,那就
首先得从生活中寻找事儿,然后将生活中发生的事客观地反映到自己
的头脑中,这是第一重转化——就是从外界“事”转化到头脑里的
“意”。头脑,好比是个储物的仓库,仓库里货物充裕,写作时就会
有话可说。假如头脑里空空如也,写作时就会东拉西扯,胡编乱造。
话又说回来了,要想把头脑里的“意”变成纸上的“文”,还得
有一重转化——怎样构思,怎样立意,怎样将头脑中的材料进行剪
裁、加工、组成一个整体,怎样遣词造句,这就是第二重的转化要考
虑的问题。
但对于广大学生来说,抓好第一重转化更为重要。或者说,现在
有很多同学,由于没有重视从客观的“物”、“事”、“人”到头脑中
的“意”的这个转化,因而大脑空空,要他们去完成那个第二重转
化,怎么可能呢?而现在不少语文课上,对于第一重转化缺乏重视,
而对第二重转化,则从纯技巧的角度讲得过多。结果,写出来的作
品,往往有架子而无血肉,有华丽时髦的“外衣”而缺乏鲜活灵动
的生命。也就很难达到作文的标准要求了。
那么,观察生活有没有诀窍呢?有1
1.观察要自觉,应该主动地、有意识地、满怀热情地去留心各
种事物。
最近,漓江出版社出版了一部书《假如我能行走三天》,作者张
云成患有严重的软骨病,至今还端不动一杯水,23年只能在炕上坐
着,眼中惟一的风景是自家院子。那么,他是怎样观察生活,获得写
作素材的呢?
他说:写作书上说,学习描写应该多观察。但我没法出去,出不
去,就在屋里观察吧。放眼窗外,我看到最远的是一棵叶子茂密的杨
树。但我只能看到它的上中部分,看不到它的主干,因为有房子挡
着。杨树随风摇摆,发出似掌击一般的声响,这似掌声般的声响就像
一首催眠曲,叫人在这炎热的夏季里睡意难耐。那棵杨树很高,但在
乌云满天时,它又显得那样渺小、脆弱,不堪一击。杨树在阳光的照
射下,黑绿黑绿的,还有些黑森森的。风一吹左右晃动,有点像电视
里妖怪的主人魔掌,使人不禁有些害怕。特别是夏日的中午,天上的
太阳白花花的,杨树的叶子全翻转了过来:叶背朝上,叶面朝下,看
上去也是白花花的……
2.观察要广阔,应该扩大视野,开拓生活面,到最广大最丰富
的源泉中去。
丰子恺是现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即使这样有成就的人,对观
察生活这一课也不敢掉以轻心。他说:“有一回,我画一个人牵两只
羊,画了两根绳子。有一位先生教我说‘绳子只要画一根,牵了一
只羊,后面都会跟着走的。’我恍悟自己阅历太少,后来留心观察,
果然如此:前头牵了一只羊,后面数十只羊都会跟着走。就算走向屠
场,也没有一只羊离群而另觅生路。”
以后,他把观察生活作为自己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第一课,日积
月累,持之以恒。比如在画鸭子戏春水时,专程进行观察:发现赶鸭
的人将数百只鸭放进河里,不需用绳子系住群鸭,自能互相追逐,聚
在一起。上岸的时候,赶鸭的人只要赶上一两只,其余的都会跟上
岸。即使在四通八达的港口,也没有一只鸭离群而走自己的路。
3.观察要深入,应该由表及里,透彻内涵,抓住事物的本质
特征。 ·
《北京日报》记者采写十里长街送邓小平同志遗体去八宝山火化
的过程,就为这种观察法提供了生动的范例:
1997年2月24日,中国人民深爱着的邓小平同志的遗体,从解
放军总医院送往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十里长街,承载着这位世纪伟
人的最后远行。《北京日报》派出记者跟踪采访。
8时整,十里长街上,为小平同志送行的人群已“重重叠叠”。
五棵松路口,北京大学师生高举着“再道一声,小平您好”的横幅,
静立在公路两边。记者赵文侠观察到这一细节,立刻想到,横幅上的
词语情真意切,最能体现人民群众此时此刻的心声,这不正是一个最
好的主题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