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海明威
页数:596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1437105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画家托马斯历经坎坷,先后有过两次婚变,婚后所生三子均归前妻抚养。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和孩子,常常陪孩子出海钓鱼。父子之间感表深厚。不幸的是两个儿子死于车祸,仅剩的一个儿子又有二次大战中牺牲。最后,托马斯决定入下画笔,抛却个人悲欢,投身于反法西斯战争的洪流中。
作者简介
欧内斯特 米勒尔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1952年,《老人与海》问世,深受好评,翌年获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太阳照常升起》《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
本书特色
在《岛在湾流中》中,海明威通过塑造画家托马斯形象再一次强调了他所倡导的坚强不屈,顽强拼搏的硬汉精神。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二部 古巴
第三部 在海上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节选
岛在湾流中
前言
《岛在湾流中》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作品,发表于1970年,是海明威的遗作之一。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1899—1961),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奥克帕克,美国作家、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海明威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质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用猎枪自杀身亡。海明威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他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具有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1942年欧洲战争正激烈进行之时,海明威在古巴指挥一艘潜艇收集有关岛上纳粹分子的情报,用间谍活动代替创作,用个人的军事冒险代替残酷的战争。尽管大家对海明威的冒险活动众说纷纭,但是这项严肃的军事行动却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素材,根据这次经历他创作了《岛在湾流中》。1944年7月,海明威在诺曼底协同盟军进行地面作战,20多天里,他自始至终都处于浴血奋战之中。这次战争的残酷性和危险性是前所未有的,恐怖的战争记忆令他感到无比痛心。经历了战争洗礼的海明威虽然又得到了一枚奖章,但是战争却让他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他将自己对战争的体会都写入他的一系列的战争小说中。
本书讲述了画家托马斯的坎坷人生经历。在书中,海明威通过塑造画家托马斯的形象再一次强调了他所倡导的坚强不屈、顽强拼搏的硬汉精神。本书的主人公画家托马斯喜欢作画,又酷爱钓鱼,美、欧、亚、非都有过他的足迹。可是中年后,他宁愿选择居住在巴哈马群岛中的比美尼,也常去古巴的庄上,因为这些岛处在湾流之中。在精神与肉体遭受严酷考验的情况下,托马斯始终坚强不屈,顽强地与敌人周旋。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海明威笔下经常出现的“硬汉”特征,是一个塑造得相当成功的艺术典型。
在这本书中,海明威沉静的文字、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直浸入读者的灵魂中去。他对故事本身好像都在轻描淡写,只忠实地记录事物的本来面貌,却无可抵挡地激荡起读者心中的波澜。《岛在湾流中》在海明威生前并未发表,是他的妻子和朋友整理后的成果。但是毫无疑问,读者仍可以从这部书中读出海明威文笔中惯有的那种血性和深入人心的震憾力量。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作品,尽管在海明威的诸多作品中名气没有那么大,但是它还是不愧为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读者会从中发现一个跟其他作品中不一样的更加细腻的海明威。
DAO ZAI WAN LIU ZHONG岛在湾流中
海明威全集HAI MING WEI QUAN JI
第一部比美尼佛罗里达半岛主权并不唯一,其东南方有两个小岛就是属于巴啥马群岛的。而巴哈马群岛是隶属英国的。
第一章
这儿的港湾和外海被一道狭长的岬角隔开,岬角地的最高处伫立着一栋住宅。房子的结构实在坚固,在三次飓风的考验下依然分毫无损,这种牢固使得这座房子称得上是一艘海船了。高高的椰子树被信风吹弯了,这座房屋恰巧就在这天然的阴凉下;这座房子一面临海,要出门时需要爬下崖壁,再穿过一整片白灿灿的沙滩,就能到不远处的墨西哥湾流墨西哥湾暖流,简称“湾流”,是来自北大西洋最强盛的一股暖流。它穿行于北美洲东海岸,运行方向经常是自西南向东北,当它流至佛罗里达东南海岸时,宽度约有170公里。去出海了。风平浪静的时候,远远望去湾流的海水总是一片深蓝。可当你走到水里细细一瞧,那荡漾在白灿灿细沙上的海水也只不过是泛着一片清凌凌的光而已。如果你在海滩上看到了鱼或者鱼的影子,但那只是小鱼罢了,大一点儿的鱼还在远远的海滩那边呢。
在这里有一件惬意的事情就是洗海水浴了,不过这福分也就仅限于白天。因为这里晚上的海域很不安全,游泳的话可得需要很大的胆量了。一到晚上,在湾流附近捕食的鲨鱼就会出现在海岸的边缘,它们有时候顺着湾流一直游到海滩边。在风平浪静的夜晚里,只要来到楼上的阳台上,总能听见挣扎得水声泼剌泼剌地响,那就是有鱼落入鲨口了。晴朗的夜空下,海滩那边总能看见一道道水花,放眼望去亮晶晶的,那就是鲨鱼游过留下的痕迹。总之,晚上的海滩边仿佛就成了鲨鱼的天下,它们没有一点顾忌,无论是谁都要怕它三分。好在白天的时候,鲨鱼总还是离得远远的,一般不会游到这一大片白灿灿的沙滩跟前来,就算真有鲨鱼游来了,你老远就能发觉鲨影而后可以迅速躲开。
这栋房子的主人名叫托马斯·赫德森,是一位才能出众的画家,他很痴迷于画画,一年里在屋里作画的时间差不多都有大半年,就算不在这屋里也总在这岛上。人一旦在这儿住久了,就会对这个处于低纬度地区的小岛产生感情,就会情不自禁地留心这里的季节更替。托马斯·赫德森对这座小岛也产生深厚感情的了,他年复一年地居住在这里,无论春夏秋冬,哪一季都舍不得离开这里。
在小岛的飓风季节里,通常只要不起风暴,大多数时候天气还是相当宜人的。如果六七月里根本没有遇到信风,或者是到了八月风势就已经开始逐渐减弱的年头,那这年夏天肯定就会热得够呛。当然,飓风经常肆虐在九、十月里,甚至有的年头十一月初还有飓风来袭。这天气真要邪门起来啊,最早从六月份起就开始了,热带风暴有可能随时会生成。
说起热带风暴,托马斯·赫德森私下里也好些年就在注意了,如今,晴雨表上没有任何迹象,他却早已从天色的变化中观测出热带风暴的苗头了。是的,他懂得用什么方法去推算风暴的蛛丝马迹,也知道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预防。他也深刻体会到,在飓风袭来时能够团结全岛居民共患难,这可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他们之间的情谊也随着战胜飓风而渐渐加深了。“飓风之猛,可以猛到人亡屋毁,无一幸免”,关于这点,托马斯·赫德森心里非常清楚,不过他始终都坚持着这样的一个原则:要是这么厉害的飓风哪天真吹来的话,他倒是非常愿意亲身尝试一下那种凶猛的滋味,如果房子真被刮倒了,他也心甘情愿跟房子共赴天堂。
通俗来说,这座房子从外形上将它比作一条海船一点也不过。为了抵挡住狂风暴雨的侵袭,人们在建造时特意将房子深嵌在地里,这样看上去虽屹立在高处却好似和小岛浑然一体。神奇的是,如果从屋里的每扇窗户向外瞭望,你就会发现窗窗相对,都能望见大海。夜晚睡在这四面通风的屋里,只会觉得凉快,炎热会荡然无存。如果不算那高高的一大片驳骨松林驳骨松,一种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常作防风林栽种,俗称木麻黄。的话,这座房子理所当然就是岛上最高的建筑了,加上这房子刷得雪白(为了在夏天的时候可以多散些热),所以这座房子在岛上显得非常抢眼。当你从海上顺着湾流航行时,远远地就可以望见这小岛,扑面而来的就是那一大片驳骨松林,黑糊糊的驳骨松树影在海平线上隐隐出现不久,你就能望见这座雪白房屋的身形了。等再近一些,你就能看清整个小岛了:岛上生长着许多高高的椰子树,有的房子却是用墙板围护建造的,在一长溜儿白灿灿的沙滩背后,有好大一片葱茏之地,整个小岛拥有着典型的南国之景。每次遥望自己的房子时,托马斯·赫德森就会感到无比欣慰。它虽然是耸立的一所房子,他却将它当做自己的宝贝儿,像珍爱自己的船一样,那种感情好似酒酿般醇厚。冬天的岛上北风狂虐,那真是刺骨的冷,可是托马斯·赫德森的屋里却是又舒坦又暖和,因为整个岛上就他家里有个壁炉。这个壁炉相当大,还是敞口的,托马斯·赫德森就找些海上漂来的木头当柴烧。
托马斯·赫德森捡了一大摞这种海上漂来的木头,将它堆积在自己家朝南的屋墙下。这些木头被太阳晒得发白,又被风刮得像砂纸打磨过一般,他很喜欢那些木头,觉得它们样子很别致,往往舍不得将它们烧掉。不过转念一想,反正每一次大风暴就会有一批木头漂来,既然大海会源源不断地送些千姿百态的木头来,那他就没必要珍藏。再说了,他发觉看那些自己喜欢的木头烧起来也是一件乐趣。每当寒夜,炉火映照着坐在大椅子里的他,厚木板桌上台灯明亮,在这样美好时光里他捧本书看着,享受着炉火和灯光的辉映。偶尔抬起头来,看看形态各异、令人叫绝的根根白木在壁炉里熊熊燃烧,屋外传来西北风的怒号,惊涛拍岸也澎湃在耳边。
有时候他会把灯熄了,躺在地毯上,两眼平视着在炉火里燃烧着的木头,木头上腾起的火焰轮廓分明,附在木头上的沙粒和盐分也在火里燃烧着,迸发出五颜六色的光焰,看着看着,他就一阵欢喜一阵伤感。其实不管烧什么木头,多愁善感的他见了都会生出一些感触,尤其是那些海上漂来的木头熊熊燃烧,他的心情只觉无言描述。大概还因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不该烧掉吧,他心里矛盾地想:不过既然烧了,心里也大可不必这般不安。
当他这样躺在地上的时候,似乎感觉风是吹不到他的,其实屋子低处的角落里尽钻来些哗哗的风,就连岛上坑坑洼洼的草丛都被风吹得直不起来,风一直扑到苍耳和海草的根儿上,一直钻到沙滩的内层儿里。他将身子贴着地,仔细地感受着大海那拍岸怒涛的搏击。他不由得记忆起这样的感觉,那是非常久远的事了,那时他还只是个孩子,常常喜欢去炮台附近,在一处泥地上躺着玩,泥地上时常能感受着大炮的轰击。此刻的地面被海浪撞击着,令他有了熟悉的感觉。
冬天的壁炉是个宝贝,其实就算在别的季节里,他见了这壁炉也还是会心生温暖,内心会不自觉地憧憬着冬天在炉前享受的温馨画面。在他看来,冬天是这岛上一年四季最美妙的季节了,所以他心里面眼巴巴地从春天盼到秋天,直到冬日的到来他心底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第二章
那年冬天过完,春天也快到了尽头的时候,托马斯·赫德森的三个孩子来到了岛上。这个是早就说好了的计划:他们哥儿仨约好在纽约会齐,然后一同搭火车南下,最后乘飞机离开美国本土,来到岛上。不想其中两个孩子的那位母亲却是我行我素,她要带两个孩子跟她一块儿去欧洲旅游度夏,事先她并不跟孩子们的爸爸商量,总和他要闹出点疙瘩事儿来。还说她是很讲理的,夏天孩子们跟妈妈过了,圣诞节就应该跟爸爸一块儿过,但是圣诞正日那天也还是要跟妈妈一起过的。
如今,托马斯·赫德森早已领教惯了,对她耍的这些花样还是有办法折中解决,照例那就是:小的两个孩子还是先到岛上来,跟爸爸团聚五周然后再回纽约,在纽约买学生票搭法国渡轮去巴黎,正好,他们的妈妈已经先到巴黎了,并且买好一些他们必需的衣物,在那里等着带他们走。他们去法国这一路上的安全也不用担心,担起照看责任的是他们同父异母的兄长小汤姆。小汤姆到了法国就直接去找自己的母亲,她正在法国南部拍电影。
其实小汤姆的妈妈并没有要儿子去法国找她,反倒是很希望父子能在小岛上多过些时日,多培养感情。不过能见见儿子对她来说也挺好,所以一跟她商量她就同意了,两个孩子的母亲谁相当大度立刻就显现出来了。前者是说一不二,后者呢,论人儿倒是真挺有魅力,也挺讨人喜欢的,可就是那个秉性一辈子也改不掉:绝不更改已经打定的主意。她是一名良将,不仅具备运筹决策的能力——有事必在心里提前谋略,更具备计出必行的那份坚持与执著。当然,也不是说她就从来不会作些妥协,但是只要事先商量的计划一旦定下来,不管这计划是怎样拟定的,无论经过多久的苦思,还是一时冲动或晚来酒兴之余突然冒出来的主意,绝不容许作出涉及根本的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