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河南历史考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封面

作者:张新斌

页数:603页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7110004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分别概述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的创立与发展历程、人事纪实及主要学术成果与学术活动, 并就有关河南历史与考古研究中的学术热点进行了综述与评价, 对研究有关河南历史与考古方面的学术成果、梳理河南历史与考古研究史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张新斌,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水利部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台湾研究会会长、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河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等。  研究领域为先秦历史与考古、黄河变迁与黄河文化、姓氏文化与河洛文化、中原文化与文化资源开发研究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4项。出版专著文集20部,发表论文150余篇,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4项。

本书特色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已经走过了60年的历程,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够为大家提供有关河南历史与考古研究的最新研究动态与资讯。

目录

上编 辉煌历程
第一章 发展历程纪略
第一节 大师云集的初创阶段
第二节 全面铺开的奠基阶段(上)
第三节 全面铺开的奠基阶段(下)
第四节 并驾齐驱的发展阶段
第五节 形成合力的新生阶段
第二章 人事忆往纪实
第一节 现职人员
第二节 离退休人员
第三节 离所人员
第四节 旧事记往
第三章 学术成果与学术活动
第一节 重要学术成果
第二节 主要学术活动

下编 热点综论
第一章 先秦历史考古研究
第一节 河南新石器考古的回顾与展望
第二节 中原文明起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第三节 “禹都阳城”的发现与研究
第四节 新世纪大禹文化研究述评
第五节 花东甲骨研究的回顾与综述
第二章 中古学术前沿研究
第一节 隋唐大运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第二节 宋代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第三章 环境生态变迁研究
第一节 淮河文化与黄淮关系问题研究述论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城镇兴衰研究综述
第四章 地方历史热点研究
第一节 明清时期河南城镇研究综述
第二节 孙奇逢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康百万庄园(家族)开发利用、社会传播与学术研究述评
第四节 河南农业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第五节 袁世凯重新评价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第五章 地方特色文化研究
第一节 河南地方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第二节 近30年来河洛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第三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河南姓氏文化研究与寻根发展历程
后记

节选

  《河南历史考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河南历史与考古研究”丛书》:  (一)史前原始社会史  对原始社会的探索,主要通过对神话传说的研究和考古来进行,因此,古代神话也是一门重要学科。朱芳圃的遗著《中国古代神话与史实》(王珍整理,中州书画社,1982年),主要研究了古代神话与史实的关系。作者以古文献中关于神话传说的史料为依据,运用古文字学、古音韵学、训诂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学科知识对夏禹之前的神话传说的产生、发展作了较详细的考证,对研究古代神话传说和远古社会有较大参考价值。王珍的《(山海经)一书中有关母系氏族社会的神话试析》(《中州学刊》1982年第2期)一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女娲、西王母、羲和、常羲等进行了分析,认为《山海经》中女神的形象和地位对研究原始社会母权时代的历史很有帮助。他的《(山海经)与原始社会史研究》(《中原文物》1983年特刊)论述了《山海经》在原始社会史研究方面的史料价值。  在考古研究方面,王珍的《略论仰韶文化的群婚和对偶婚》(《考古》1962年第7期)一文,论述了母系氏族繁荣期的婚姻形式及其变化。《关于马家窑时期原始舞蹈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1983年第6期)一文则认为舞蹈图案所反映的主题不是男子狩猎,而是妇女庆祝农业丰收,舞蹈者穿的衣服及其下腹部的尾饰是图腾崇拜的象征。王珍在这一领域中的论文还有《半坡的氏族组织》《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分见《史学月刊》1981年第3、4、5期)等。这些论文都从不同侧面对原始社会进行了探讨,并有独到的见解,受到史学界的重视与好评。李绍连的《“仰韶”社会进化论》(《史学月刊》1986年第3期)和《仰韶文化社会形态初探》(《中原文物》1986年特刊),对距今6000年的中原原始社会的状况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他主编的《中华人文初祖》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对黄帝及其社会历史状况进行了研究。他的《从反山墓地和瑶山祭坛论良渚文化的社会性质》(《中原文物》1992年第3期)一文,主要研究良渚文化时期部落酋长与军事首长的特权和社会阶级分化状况,指出当时的社会处于进入文明前的激烈变革阶段。这些论著在中国史前史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针对“利用文献与考古资料研究中国文明起源”这一重大学术课题,李绍连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并有诸多理论建树。《何谓文明要素》(《河南社科通讯》1992年第8期)一文,研究了文明内涵的特征,认为只有将父系个体家庭、私有制、阶级的产生作为文明要素,才能判定文明是否产生和存在。《试从淅川下王岗文化遗存考察文明起源的历史过程》(《中原文物》1995年第2期)一文即根据这一观点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文明形成的历史过程。《伊洛系文化是中国早期文明的主源》(《洛阳考古四十年-1992年洛阳考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6年)一文,论证了伊河和洛河流域的原始文化系统,即裴李岗文化一仰韶文化一河南龙山文化一二里头文化发展系统,直接促成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大国——夏王国在洛河河畔建立。因此,伊洛系文化比起其他地区的原始文化系统,同中国早期文明有更加密切的关系。他在这方面的论文还有《中国文明起源的考古线索及其启示》(《中州学刊》1987年第1期,《新华文摘》1987年第4期全文转载)、《伊洛系文化与中国早期文明》(《洛油与河图洛书》,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等。其中,《中国文明起源的考古线索及其启示》一文,提出了中国文明起源多元论,为全国各主要报刊所报道,影响较大。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河南历史考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79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