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俭民著
页数:242页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228365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稿以对大学师生交往迷失的批判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 以大学师生本真交往关系的建构作为研究的逻辑终点, 以中外教育理论、交往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用主体间性理论来重构大学师生本真交往关系, 并提出在大学教学、德育和日常管理活动中构建大学师生本真交往关系的具体路径。本书稿就如何构建和谐的大学师生关系、创建和谐的高校文化,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问题提出了系统的设想, 对我国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张俭民,湖南永州人,教育学硕士,湖南科技学院教育心理学教授。曾任湖南科技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教务处副处长,现任湖南科技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党总支部书记、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湖南省教育学会教育科学规划与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从事教育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社会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获得2008年度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主持和参加省级课题9项,其中1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在《教育发展研究》《现代大学教育》《教育科学》等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9篇;出版专著3部。
本书特色
首先,张俭民著的《迷失与重建–大学师生关系探讨》试图从高等教育学、哲学、教育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以对大学师生交往迷失的批判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以大学师生本真交往关系的构建作为研究的逻辑终点,从大学师生交往异化入手,探讨大学师生交往实践中交往迷失的特点、表现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后果;然后,从中国教育家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马丁·布伯的对话理论、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和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等主体间性交往的相关理论中得出重构大学师生交往关系的有关启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主体间性是大学师生交往关系的本质属性,真实的师生交往应是一种相互对话、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主体间性关系,并提出师生真实交往应该至少具有平等性、交互主体性、情感精神性和共享性等基本特征;最后,本书探讨了构建大学师生本真交往关系的主要途径,提出对话是师生本真交往关系构建的基础,理解是师生本真交往关系构建的核心,欣赏是大学师生本真交往关系构建的艺术,也是关键,并将这种本真的大学师生交往关系应用于教学、德育以及日常管理活动当中。
目录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缘起
第二节 文献述评与问题探寻
一、文献述评
二、问题探寻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大学师生交往迷失的现状与原因
第一节 大学师生交往迷失的界定
一、交往迷失的含义
二、大学师生交往迷失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大学师生交往迷失的表现类型
一、占有式的交往
二、对抗式的交往
三、偏爱式的交往
四、表演式的交往
第三节 大学师生交往迷失的原因探析
一、教育观念的偏颇
二、教育制度的制约
三、社会转型的消极影响
四、文化传统的负面效应
第二章 大学师生关系重建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孔子的对话交往理念及启示
一、孔子的对话交往理念管窥
二、对话交往理念之启示
第二节 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及启示
一、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管窥
二、符号互动理论之启示
第三节 马丁·布伯的对话理论及启示
一、马丁·布伯的对话理论管窥
二、对话理论之启示
第四节 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理论及启示
一、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理论管窥
二、诠释学理论之启示
第五节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及启示
一、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管窥
二、交往行动理论之启示
第三章 大学师生本真交往关系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主体间性:大学师生本真交往关系的本质属性
第二节 大学师生本真交往关系的目标追求
一、从单一主体性到主体问性
二、从独白到对话
三、从占有到生成
四、从“我它”关系到“我一你”关系
第三节 大学师生本真交往关系的基本特征
一、平等性
二、交互主体性
三、情感精神性
四、共享性
五、发展性
第四节 大学师生本真交往关系的建构
一、对话:大学师生本真交往关系建构的基础
二、理解:大学师生本真交往关系建构的核心
三、欣赏:大学师生本真交往关系建构的艺术
第四章 大学师生本真交往关系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互动教学:大学师生本真交往关系的实现路径之一
一、课堂互动:高校师生教学符号意义的生成与协商
二、互动冲突:高校师生课堂互动的困境与原因
三、互动和谐:高校师生课堂互动的目标追求
四、从冲突到和谐:高校师生课堂互动关系重构的路径探讨
第二节 对话德育:大学师生本真交往关系的实现路径之二
一、传统德育的现实困境
二、对话德育的价值意蕴
三、对话德育的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迷失与重建:大学师生关系探讨/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论丛》: (一)“师道尊严”的文化传统对大学师生交往关系的负面效应 在我国古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大学师生之间强调“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君亲师”的排序等“师道尊严”的交往理念。师的尊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师不只是有知识的人,更是高贵的、让人膜拜的偶像。至今,“师道尊严”思想仍深深地控制着某些大学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走入了自己构建的唯我独尊的精神境地当中。在“师道尊严”交往理念的影响下,大学师生关系难免会存在压制和盲从等情况。“师道尊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知识传承方面,“师道尊严”强调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因而师生关系是一种单向性的主客式的服从关系;在伦理道德方面,“师道尊严”强调教师作为“道德说教者”的绝对地位,因而认为教师是不容置疑的“长者”,学生是理所当然的“弟子”,师生关系成了单一性的“长辈对晚辈”的说教关系。受“师道尊严”交往理念的影响,结合年龄、学识、经验等方面因素,高校教师成为知识的垄断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圣贤和权威,学生只能听从教师,“师道尊严”不能动摇,师生界限不可逾越。 (二)“忠与孝”的文化传统对大学师生交往关系的负面效应 在历史上,中国家庭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大。传统文化观念强调,家庭越大,家族也就越大,在社会上的地位、声望就越高,由此形成了家族至上的传统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导致家族利益成为各种利益的焦点,儒家所创建的以孝道为核心的道德伦理学,实质上是家族道德伦理学,这种家族道德伦理学要求以家族利益作为基本出发点,又以家族利益为依归。在传统社会,中国人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一直受到血缘和家族关系的左右。“孝”是调节家庭与家庭内部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看,“孝”及“忠”(泛化、扩大的孝)都表现出了一种建立在血缘和等级基础上的后辈对前辈、下级对上级的绝对崇尚和服从倾向。“以‘孝’和‘忠’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的师生观。”例如,在教师的眼中,顺从、听话一向被看成一个“好学生”的主要标志。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品行时,常常把忠厚、老实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优点。而那些有自己的见解、敢于发表议论的学生,会被看成是不守纪律、不懂规矩的调皮学生,甚至于会因为不够温顺而被归于“差生”之列。教师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说明他们已经不自觉地把衡量学生的标准归放到了含有某些传统的“孝”、“忠”因素的方面去了。由于教师与学生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特别是一些教师受传统文化中消极思想的影响,双方对师生观未能达成一致的看法。这种情况下,两者之间产生不理解或者矛盾便在所难免了。 (三)“唯上与唯权”的文化传统对大学师生交往关系的负面效应 中国“唯上与唯权”的文化传统强调大学师生交往关系中教师的绝对权威。尽管孔子曾经提出过“当仁不让于师”的思想,但是汉代以后,随着大一统封建政治体制的稳定,孔子的这一思想难以与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保持一致,荀况的“师道尊严”思想日占上风。荀况明确地说过:“言不称师,谓之畔(叛);教而不称师,谓之倍(背);倍畔之人,明君不内(纳),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他甚至认为:“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他还提出了理想学生的标准是“师云亦云”,并认为学生只能顺从教师,不能有任何违反教师旨意的言行。苟况这种“唯上与唯权”的思想,造成我国封建社会一直盛行着“师云亦云”的陈腐教育风气①。 当前,在我国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从属于教师、教师说一不二的现象依然比比皆是。如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师往往强调教师教的过程和作用,而忽视学生学的过程和作用;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师生都习惯于教师“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而忽视了双方讨论参与的启发式教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