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丁小义,程惠芳著
页数:25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2031722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该书以对不同产品内分工模式的识别、测度为切入点和创新点,重点研究不同生产及靠前产品内分工模式的组合对各类技能或教育程度劳动力的收入分配影响。该书先介绍了本书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相关概念、研究内容与结构、研究方法及创新,分别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对有关靠前产品内分工影响要素收入分配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比较;然后对优选靠前产品内分工的发展、水平及不同模式进行了经验事实分析,从理论上分析了靠前产品内分工对不同技能劳动力收入分配的作用机制;很后构建模型分别实证检验了靠前产品内分工及其不同模式对中国工业部门、跨国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收入分配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丁小义,女,浙江诸暨人,经济学博士,副教授。就职于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长期从事国际贸易、国际分工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曾到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从2010年开始致力于国际产品内分工研究,对产品内分工的实证测度、产生基础与影响因素、组织模式选择及其收入分配效应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先后在《中国工业经济》《国际贸易问题》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7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浙江省社科联项目等4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长委托重大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软科学项目等国家、省部级课题近20项;完成《浙江工业龙头企业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案例研究》《技术创新体系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等研究报告15篇,参编著作3部,获奖4项。
程惠芳,女,浙江东阳人,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浙江工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和院长。现任浙江工业大学全球浙商发展研究院院长、国际贸易学博士点负责人,浙江省一流学科应用经济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政府研究室学术导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浙江省十大杰出女性,浙江省151人才一层次和重点资助人选,“全国三八红旗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特级专家”、2015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和2016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丁小义,女,浙江诸暨人,经济学博士,副教授。就职于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长期从事国际贸易、国际分工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曾到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从2010年开始致力于国际产品内分工研究,对产品内分工的实证测度、产生基础与影响因素、组织模式选择及其收入分配效应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先后在《中国工业经济》《国际贸易问题》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7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浙江省社科联项目等4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长委托重大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软科学项目等国家、省部级课题近20项;完成《浙江工业龙头企业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案例研究》《技术创新体系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等研究报告15篇,参编著作3部,获奖4项。
程惠芳,女,浙江东阳人,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浙江工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和院长。现任浙江工业大学全球浙商发展研究院院长、国际贸易学博士点负责人,浙江省一流学科应用经济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政府研究室学术导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浙江省十大杰出女性,浙江省151人才一层次和重点资助人选,“全国三八红旗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特级专家”、2015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和2016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本书特色
本文将产品内分工分为低端型国际产品内分工和高端型国际产品内分工:前者表现为一国从事低技术工序的生产,需进口高技术中间投入品;后者表现为一国从事高技术工序的生产,需进口低技术中间投入品。通过对HS(1996)六分位每一类进口中间品的技术复杂度与各国自身的各年度总出口技术复杂度进行比较,本文创新地实现了对各国进口的每一类中间品进行动态分类,并据此测算高、低端型产品内分工水平。
本文还分别从国内行业层面和多国宏观层面,对国际产品内分工模式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来自中国工业部门的经验分析显示低端型和高端型产品内分工均会显著提高中国熟练劳动力的工资份额,其中低端型产品内分工通过进口中间品技术溢出间接地影响收入分配,而高端型产品内分工则通过要素替代直接影响收入分配。基于多国宏观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则显示,高、低端型产品内分工分别显著降低了低等、高等教育劳动力的报酬份额,国际产品内分工水平的综合效应相对偏向中等教育劳动力,不过该有利影响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在低端型产品内分工模式下,高技术中间投入品进口有利于技术溢出、模仿创新,因此该模式引致的技术进步偏向中等教育劳动力;而高端型产品内分工倚重自主创新,因此其引致的技术进步偏向高等教育劳动力。本文将产品内分工分为低端型国际产品内分工和高端型国际产品内分工:前者表现为一国从事低技术工序的生产,需进口高技术中间投入品;后者表现为一国从事高技术工序的生产,需进口低技术中间投入品。通过对HS(1996)六分位每一类进口中间品的技术复杂度与各国自身的各年度总出口技术复杂度进行比较,本文创新地实现了对各国进口的每一类中间品进行动态分类,并据此测算高、低端型产品内分工水平。
本文还分别从国内行业层面和多国宏观层面,对国际产品内分工模式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来自中国工业部门的经验分析显示低端型和高端型产品内分工均会显著提高中国熟练劳动力的工资份额,其中低端型产品内分工通过进口中间品技术溢出间接地影响收入分配,而高端型产品内分工则通过要素替代直接影响收入分配。基于多国宏观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则显示,高、低端型产品内分工分别显著降低了低等、高等教育劳动力的报酬份额,国际产品内分工水平的综合效应相对偏向中等教育劳动力,不过该有利影响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在低端型产品内分工模式下,高技术中间投入品进口有利于技术溢出、模仿创新,因此该模式引致的技术进步偏向中等教育劳动力;而高端型产品内分工倚重自主创新,因此其引致的技术进步偏向高等教育劳动力。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文章最后提出的政策启示为:应加快改善中国劳动力供给的技能结构;实施生产分工局部提升与区域分散化战略,加快提升沿海地区高技术部门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中的竞争优势和分工地位;鼓励内陆地区承接沿海地区的转移产业,适当保护低技术部门进行低端型国际产品内分工。
目录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范畴
三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 国际产品内分工概念
二 不同技能劳动力收入分配的相关概念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结构
一 研究的核心问题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内容安排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国际产品内分工影响要素相对需求、价格的理论研究
一 单一产品内分工模型
二 单一产品内分工模型的扩展
三 多元产品内分工模型
四 理论研究简评及展望
第二节 国际产品内分工影响不同技能劳动力收入分配的经验研究
一 国外研究
二 国内研究
三 经验研究小结及前沿进展
第三章 国际产品内分工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一节 国际产品内分工的测度方法
一 产品内分工的常用测度方法
二 本书采用的方法
第二节 全球国际产品内分工的发展趋势
一 国际产品内分工的基本发展趋势
二 三大区域的国际产品内分工发展及相互依存度
三 主要经济体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及参与度
四 国际产品内分工的产品结构
五 国际产品内分工决定因素概述
第三节 中国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现状
一 中国中间产品贸易概况及进口中间产品结构
二 中国工业部门的国际产品内分工水平
第四章 国际产品内分工模式的分类和测度
第一节 高、低端型国际产品内分工模式分类
一 已有研究对生产及产品内分工模式设定
二 高、低端型国际产品内分工模式分类
三 进口中间投入品的动态分类
四 高、低端型国际产品内分工水平测度
第二节 主要国家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模式测度
一 发达国家
二 发展中国家
第三节 中国工业部门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模式测度
一 总体层面
二 分行业层面
第五章 国际产品内分工影响不同技能劳动力收入分配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国际产品内分工的直接作用机制
一 要素需求创造效应
二 要素替代效应
三 要素需求创造效应与要素替代效应的联合作用效应
第二节 国际产品内分工的间接作用机制
一价格效应——基于SS定理
二 技术进步效应——国际产品内分工引致的有偏型技术进步
第六章 国际产品内分工模式影响不同技能劳动力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部门
第一节 中国工业部门技能溢价现状
一 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工资差距变化
二 熟练劳动力工资收入份额变化分解
三 熟练劳动力工资收入份额与国际产品内分工水平行业分布变化
第二节 实证模型构建、计量方法及数据说明
一 实证模型构建及变量影响预期
二 计量方法
三 数据说明
第三节 计量结果分析
一 对熟练劳动力工资份额的直接作用效应
二 对熟练劳动力工资份额的间接作用效应
三 稳健性检验
第七章 国际产品内分工模式影响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国际比较
第一节 教育溢价:27个国家的比较
一 数据来源及劳动力分类方法
二 各国教育溢价比较分析
第二节 实证模型设定、计量方法及变量说明
一 模型设定
二 计量方法
三 变量描述及影响预期
第三节 计量结果分析
一 对发展中国家三类劳动力报酬份额的影响
二 对发达国家三类劳动力报酬份额的影响
三 对样本整体三类劳动力报酬份额的影响
四 稳健性说明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一节 结论
一 当前的国际产品内分工格局与模式
二 中国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模式及程度
三 国际产品内分工影响收入分配的理论分析
四 国际产品内分工影响收入分配的实证考察
第二节 政策启示
一 改善中国劳动力的教育及技能水平
二 加快完善收入分配机制
三 实施生产分工局部提升与区域分散化战略
附 录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