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增订本

封面

作者:马勇 著

页数:347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80186755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较宏阔的历史背景,描述了西方文化自明清之际传入中国以来至清末的种种遭遇,以及国人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作出的种种回应,设身处地地探讨了古人的心迹和理论上的利弊得失,在传统的解释之外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目录

自序

引言

第一章 西学东渐与中国文化的初步反省

 新大陆文明的发现

 文化交流的正常心态

 不得已:宁愿中国无好法

第二章 政治发展与文化变迁

 政治变动与文化政策的调整

 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文化冲突

 复古旗帜下的革新

第三章 亡国的刺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繁荣中的危机

 乾嘉学术的分化

 将亡中的中国

 救亡呼声: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第四章 中体西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挽歌

 选择的困惑:学什么?

 调和:中国文化未来发展必由之道

 中体西用:也算是一种尝试

第五章 中国文化传统的重新阐释

 坚船利炮仍不足以救中国

 变法:困难重重的探索

 传统新释:迂回的救国路线

第六章 传统与现实的厮杀

 传统的巨大惰性

 传统与现实的冲突

 复归传统

第七章 中国文化传统的重建

 超越中西:中国文化的真正解救

 中国文化传统的重新建构

第八章 中国文化传统的重新审视

 信仰的危机与重建

 权威的丧失与重建

 固有文化的贫乏与局限

第九章 民主与科学:中国文化发展的新方向

 孔子之道必在坚决排斥之列

 对科学与民主的呼唤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转化与重造

第十章 寻求中西文化结合的契机

 融汇中西:中国文化的重建

 非儒学派的复兴:减轻儒学独尊的束缚

 充分世界化: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十一章 中国本位的人类文化互补论

 中国精神的迷失

 对儒家精神的呼唤

 对儒家精神的重新阐释

 儒家精神的实践意义

 儒释道互补

 以中国社会存在为本位的人类文化互补论

第十二章 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看其未来前景

 变: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未来前景:现代化

后记

节选

第二章 政治发展与文化变迁

复古旗帜下的革新

乾嘉汉学是一种时代文化,其内部并没有统一的派别和团体,然而如果从学术倾向与学术特征来分析,至少可以分为两大学术系统:一是以惠栋为中心,以“信古”为标志的吴派;一是以戴震为中心,以“求实”为特征的皖派。在吴派和皖派两大系统之外,还有以焦循、汪中为代表的扬州I学派,以及以全祖望、章学诚为代表的浙江学派。这些学派均以考证、实证为其学术的基本特征,而存在的时间大体上又在乾隆、嘉庆年间,因此被通称为乾嘉汉学,或乾嘉之学。当然它们又各具特色,具有不同的学术内涵和学术贡献。

吴派学术开始于徐枋和汪琬,然真正建宗开派,建立吴派学术体系的还是惠周惕、惠士奇以及惠栋祖孙三代。惠周惕的经学著述有《易传》、《春秋问》、《三礼问》、《诗说》等。惠士奇也博通六艺九经诸子及《史记》、《汉书》等,著有《易说》、《礼说》、《春秋说》。其《易》学不取王弼及其以后的注解,以为尽改为俗书,又创为虚象之说,遂使比较纯正的汉学就此消失。其《礼》学亦然,以为郑玄的三《礼》去古未远,多引汉法,故借以为说。而此后诸家《礼》说因不了解古意,往往改从俗说,故不尽可信。“夫汉远于周,而唐又远于汉,宜其说不能尽通也,况宋以后乎?”因此在惠士奇看来,要治经学,只有追踪周汉,遂使汉学的旗帜愈发鲜明。

到了惠栋,吴派学术大体具备,其“信古”的特色也愈发明显。其《周易述》、《易汉学》,跨唐宋而越魏晋,专采汉代人的注解,汉以下的学说一概不取。其治学方法和特点是唯汉是从,凡古皆真。以为凡学说出于汉儒者,去古未远,皆当遵守,其有敢指斥者,则目为信道不笃。故而其学虽可视为“纯粹的汉学”,但其过于泥古的弱点,则明显影响了他的学术成就。正如王引之稍后所批评的那样,惠栋在学术上考古虽勤而见识不高,心不细。见异于今者则从之,大都不率是非。

惠栋弟子有沈彤、江声、余萧客、钱大昕、王鸣盛、江藩等。其中以学术贡献和影响而论,要数王鸣盛、钱大昕及江藩比较突出。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增订本》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7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