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专家组
页数:2册
出版社: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791213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此书根据新大纲要求,以常考知识点为主线,系统地编排了9000余道试题,知识量巨大,覆盖面非常广泛,并对绝大多数习题进行了精析,以帮助考生理解和记忆,仅对于一些概念性、数字性等记忆性题目未做解析;另外,同一单元内在前面A1或A2型题中曾对某一考点做过解析,后面其他类型题中,若再次出现相同或相似考点,即未再赘述。解析的编写参照新版教材。参编人员均为医科大学任教教师及临床高年资医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临床实践经验。
作者简介
此书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等高校专家编写。并邀请了专职从事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研究的培训专家进行审定。
本书特色
我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已经进入第20个年头。这项政策对于加强我国医师队伍建设,提高执业医师的综合素质,保护医师合法权益,规范医师管理制度,完善医师培养制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满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要求,适应医学科学发展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对2019年版《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进行了全新修订。新大纲的修订是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医师准入基本要求为指导,突出重点,稳步实现学科知识考试向岗位能力考试的转化。新大纲修订了包括基本素质、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内的医师准入基本要求,即申请医师资格者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有必要的医学人文素养。在2013年版《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框架基础上,新大纲将考核内容有机整合。根据临床诊疗需要,临床执业医师新增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个专业;口腔类别将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专业单列;口腔执业助理医师新增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免疫学两个专业。我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已经进入第20个年头。这项政策对于加强我国医师队伍建设,提高执业医师的综合素质,保护医师合法权益,规范医师管理制度,完善医师培养制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满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要求,适应医学科学发展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对2019年版《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进行了全新修订。新大纲的修订是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医师准入基本要求为指导,突出重点,稳步实现学科知识考试向岗位能力考试的转化。新大纲修订了包括基本素质、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内的医师准入基本要求,即申请医师资格者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有必要的医学人文素养。在2013年版《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框架基础上,新大纲将考核内容有机整合。根据临床诊疗需要,临床执业医师新增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个专业;口腔类别将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专业单列;口腔执业助理医师新增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免疫学两个专业。
为帮助考生在繁忙的临床实践期间更有效地复习,更加方便地了解与掌握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提高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顺利通过考试,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应试系列丛书》,20年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在这套《丛书》的出版过程中,以及每年与广大考生读者反馈交流的工作中,摸索出了我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基本规律,积累了丰富的编写应试丛书的经验,为考生提供了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和不同需求的应试参考书。
这套《丛书》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单位的专家编写,并邀请了专职从事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研究的培训专家进行审定。该丛书的特点是:紧扣2019版《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以规划教材为基础、以临床能力为重点,侧重于知识、理论的综合运用。在多次考生读者座谈会上,凡用过这套丛书的考生均感到获益匪浅,一致予以好评,并认为今后在做低年住院医师期间,本书仍会对他们有所帮助。
“当医生就当好医生,当好医生就读协和医书”,拥有20年执业医师考试书出版经验的协和出版社为全国争当好医生的读者,提供这套全面、准确、实用的应试丛书,我们期望它对广大考生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有所助益,而且对我国医学教育以及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目录
第一部分 基础医学综合
第一篇 生物化学
第一章 蛋白质的化学
第二章 维生素
第三章 酶
第四章 糖代谢
第五章 生物氧化
第六章 脂质代谢
第七章 氨基酸代谢
第八章 核酸的结构、功能与核苷酸代谢
第九章 肝的生物化学
第二篇 生理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三章 血液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五章 呼吸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八章 肾脏的排泄功能
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十章 内分泌
第十一章 生殖
第三篇 病理学
第一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
第二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 炎症
第四章 肿瘤
第五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六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七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八章 泌尿系统疾病
第九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第十章 乳腺及生殖系统疾病
第十一章 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第四篇 药理学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
第三章 局部麻醉药
第四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
第五章 心血管系统药
第六章 利尿药与脱水药
第七章 抗过敏药
第八章 呼吸系统药
第九章 消化系统药
第十章 子宫平滑肌收缩药
第十一章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
第十二章 激素类药及降血糖药
第十三章 抗微生物药 第十四章 抗寄生虫药
第二部分 医学人文综合
第一篇 医学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医学心理学基础
第三章 心理健康
第四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第五章 心理评估
第六章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
第七章 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
……
《下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