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幼儿常见问题行为与矫正

封面

作者:史爱芬

页数:134页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30913996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在我国学前教育快速发展时期,幼儿问题行为管理研究还很薄弱,理论和规律远远不能有效指导我国当前的学前教育实践活动。本教材基于时代发展的需求,编者结合多年从事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对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培训工作、以及多次参加幼儿园教师教研活动,在对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与幼儿园园长和教师一起编写出《幼儿常见问题行为与矫正/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三五”规划教材》,从生活习惯中的问题行为、社会交往与参与集体活动的问题行为、情绪情感中的问题行为、扰乱集体活动与破坏性行为、性别角色发展中的问题行为倾向五大类分别从【目标导航】、【情景导入】【基本理论】、【学练结合】几个步骤进行分析和练习,锻炼学生在理论联系实践中提高管理幼儿常见问题行为的能力。

本书特色

在我国学前教育快速发展时期,幼儿问题行为管理研究还很薄弱,理论和规律远远不能有效指导我国当前的学前教育实践活动。本教材基于时代发展的需求,编者结合多年从事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对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培训工作、以及多次参加幼儿园教师教研活动,在对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与幼儿园园长和教师一起编写出本书,从生活习惯中的问题行为、社会交往与参与集体活动的问题行为、情绪情感中的问题行为、扰乱集体活动与破坏性行为、性别角色发展中的问题行为倾向五大类分别从【目标导航】、【情景导入】【基本理论】、【学练结合】几个步骤进行分析和练习,锻炼学生在理论联系实践中提高管理幼儿常见问题行为的能力。

目录

第一章 幼儿常见问题行为与家园合作概述
第一节 正视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行为
第二节 家园合作与幼儿常见问题行为矫正策略

第二章 生活习惯中的常见问题行为
第一节 不良进餐行为
第二节 不良睡眠行为
第三节 尿床、尿裤子

第三章 社会性交往中的常见问题行为
第一节 退缩行为
第二节 攻击性行为
第三节 不会分享
第四节 说谎行为
第五节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第四章 情绪情感中的常见问题行为
第一节 爱哭
第二节 爱生气、发脾气
第三节 嫉妒
第四节 焦虑
第五节 违拗
第六节 自虐

第五章 集体活动中的常见问题行为
第一节 扰乱集体活动
第二节 破坏性行为

第六章 性别角色发展中的常见问题行为倾向
第一节 恋母情结倾向
第二节 性别倒错倾向

节选

  《幼儿常见问题行为与矫正/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三五”规划教材》:  (二)家庭因素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儿童从出生到人园前的生活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的影响深深地印刻在每个孩子身上,每个孩子都从自己的家庭中获得了一些属于自己的不同于别人的内容。亲子关系、家长的教养方式、家长自身的性格特点等,对孩子的认知特点、性格特征、生活习惯、待人处事的方式等都具有显著影响。  1.婴儿时期的亲子依恋关系  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贝(J.Bowlby)于1969年最早提出依恋的概念,他指出:依恋是一个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形成牢固情感纽带关系的倾向,在个体一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②安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将婴儿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1)安全型依恋:这类婴儿当母亲在场时,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时,很容易经抚慰而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2)回避型依恋: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很少有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继续玩自己的。实际上这类婴儿对母亲并未形成密切的感情联结。(3)反抗型依恋:这类婴儿在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母亲的接触,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所以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在三种依恋类型中,安全型依恋是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又被称为不安全型的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儿童与母亲(或代替母亲角色的其他监护人)之间建立的依恋关系将成为儿童与其他个体建立关系的内部模式,并对儿童与其他个体之间关系的特质起着决定性作用。研究表明,安全型依恋能引发儿童积极的同伴互动和社会探究行为,而反抗型依恋则促使儿童认为周围环境是无法预测、不安全和没有反馈的,他们容易烦躁、脆弱、社会抑制、缺乏自信、优柔寡断,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易退缩,缺少对周围环境的探索行为。Rubin等的研究发现,反抗型依恋与行为退缩有关且能对行为退缩进行预测。③  己.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主要有: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在民主型教养方式下,父母对孩子宽严有度、管放结合,孩子既得到尊重,又得到保护,正当的需要可以得到满足,不适当的行为会得到抑制和纠正。孩子与父母关系融洽,孩子的人际交往、独立性、主动性、自尊心、自信心等都发展较好。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强行压服,孩子合理的要求也难以得到满足,亲子关系疏远,孩子害怕父母,容易变得压抑、退缩、自卑、情绪不安、优柔寡断,其独立性、主动性、自信心、创造性等发展较差。在溺爱型教养方式下,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宠爱娇惯、过度保护,无原则地迁就。孩子容易变得依赖性强,且任性蛮横、胆小怯懦、意志薄弱,人际关系不佳,独立性、自主性等发展较差。在忽视型教养方式下,父母对孩子不关心、不热情,忽视孩子的需求,和孩子缺乏交流与沟通,致使孩子对父母采取回避或反抗的态度,亲子关系不佳。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较强,但自信心较差,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易出现偏差,交往态度也会受到影响。此外,残缺家庭或夫妻关系恶劣的家庭,易使幼儿感到不安、恐惧、自卑。  可见,残缺型和夫妻关系恶劣的家庭,或即使结构完整、夫妻关系正常但对孩子采取专制型和溺爱型教养方式的家庭,其子女易形成焦虑、恐惧、难以适应新环境、遇事退缩、缺乏动力的行为模式,都可能导致孩子产生社会性退缩行为。  3.父母自身性格特点  生活中,父母自身就是内向畏缩、胆小怕事、易于紧张焦虑等性格特点,其子女也有可能从父母身上习得这些特点,而发展为社会退缩。4.家庭结构的影响  有些家庭,父母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孩子主要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照顾。由于老人年龄大、行动不便、教育观念落后等原因,老人平时与孩子交流较少,在孩子入园前也很少带其与同龄伙伴玩耍,导致了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匮乏,社会适应性差,出现孤僻、胆小等社会退缩倾向。  除以上因素,父母有意无意的语言评价也会强化幼儿的退缩倾向。如孩子在场的情况下,家长多次对别人说自己的孩子内向、害羞、安静、不爱说话,不喜欢和小朋友玩等,就会强化幼儿对自己这些特点的认同,从而使退缩行为加剧。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幼儿常见问题行为与矫正》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78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