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景银,黄小琴编著
页数:112页
出版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254188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应用“意象画”来达到潜意识与意识的沟通, 让孩子从潜意识中开启智慧, 使他有足够的心理营养去滋养自己的生命, 从而让生命力自然而然的绽放, 并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终获取力量追逐自己的梦想! 做到向上向善, 努力展现自我的过程, 为家人和社会做贡献。
作者简介
陈景银,男(19432)。福建省福州市人,医生、高级经络催眼师、心理治疗师早年在南华大学附属医院行医后期又师从经络催目民创始人马维祥教授学习高级催眠和心理学行医52年2012年获得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实验基地高级经络催眠师证书编著有《人际沟通理论与研究》等专著,发表多篇医学论文近十多年,对意象画和心理深层结构有较深层的认识和学习。 黄小琴,女,福建省福州市人。福建集美大学美术系毕业长乐市中学美术老师、福建省电视台《科技十分钟》栏目美术编缉、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筹划中心项目负责人、福州市诺瓦斯少儿美术教学负责人,自编绘画教材,研究开创“意象画”教学课程“意象画教学培训经验丰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培训方法教授幼儿中小学生达2000多人次,教学培训达2400课时让接受培训的孩子绘画技能达到一定水平心智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目录
第一节 情商与“意象画”
第二节 通过绘画开发孩子的智力
第二章 画出我心
第一节 绘画的准备
第二节 画出人格
第三节 画出情绪
第三章 画出健康
第一节 画出关爱,画出共情力
第二节 画出安全平安
第三节 画出勤奋
第四节 画出未来
第五节 画出温暖
第四章 绘画疗法
第一节 绘画的叛逆
第二节 画出健康来
第三节 曼陀罗训练法
第五章 给妈妈的几点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节选
《教孩子画出健康》: 二、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绘画艺术是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来表现人类的心灵活动。它是一种精神产品,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向人们展示它内在所包含的精神思想,来寓意一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情趣寄寓”和“以画写意”是中国画家借以表达思想的两种形式。 中国画有三个重要表现就是气韵表现、丰富变化和情趣寄寓。气韵表现是内在精神因素在表象的展露,被用来作为品画的标准。除了过硬的画技基本功,重要的是还要将自身的“骨气”“气韵”和“神采”相结合,要求创作前存想于心,即所谓“意在笔先”。 绘画和书法一样讲究“得心应手”的功能,这个“得心”需要调心养气,澄滤静思,动静结合,调节情绪。其次绘画还和书法一样是在美好的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绘画和书法都是手的操作,可以提高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协调功能,从而促进大脑反应能力的增强,进而增进智力水平的发展。有较高绘画和书法水平的人,其大脑右半球的反应灵敏度则较高。“得心”了,才能“应手”。因为,十指连心,“应手”过程就是心脑手合一,与天机妙理相合。绘画和书法的内容与形式,都决定了爱好者要书画修养、气质、格调和境界达成一致。 要想做到“得心应手”需要调心养气,澄滤静思。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澄滤静思?这就需要一定的修炼了。习武中“气功”修炼强调意守“丹田”,也是一种澄滤静思的过程,和尚“坐禅”念经也是澄滤静思的过程。这些都需要达到“静极”处,避开意识层面的“阻抗”,才能到达潜意识层面的开发和沟通。 若能遵循严格的修炼达到澄滤静思,在潜意识状下构思绘画自然是好。但这需要祛除浮躁的心态,静下心来。如何静心?我们不要再依赖外在的得失来确定“自我”的意义,以至于认妄为真,把妄念当成自己的心,在其中烦恼纠结,不能回到本来的“生命净界”。 不妨尝试做“呼吸守意”法:老子也曾告诉我们修呼吸法最好,修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庄子说:“常人之息以喉,至人之息以蹱。”对!一呼一吸名一念,也叫作一息。呼出去,鼻子出气,毛孔也出气;吸进来叫作“吸”。一呼一吸之间的那个叫作念,也叫作息。因为,关键在于人们心里的“妄想”特别多,犹如过电影一样,一幕又一幕,甚至晚上都睡不着呢。修习入出息念,烦恼无从生起,这样可以迅速消除“妄想”,让内心达到“寂静”,变得稳定、敏锐和专注,方能以觉醒、智慧的心去面对起伏的人生。《素问·上古天真论》:“恬儋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有一本与“呼吸守意”法相似的教材——平静的第一堂课《观呼吸》,由斯里兰卡德宝内观大师编写。此书认为“以呼吸为专注的焦点,时时观照当下的身心,保持正念正知,方能安详面对生命的起伏”。此书被译成多种文字,还被选为泰国高中课程的教材。可见不一般啊! 修习方法如下: (1)身体坐正,保持自然,全身放松。你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坐姿。如果盘腿有困难就不需要盘腿,你可以将两腿并排平放在地上,而不必将一腿压在另一腿上。使用适当高度的坐垫可以让你坐得更舒服而且更容易保持上身正直。接着从头到脚一部分一部分地放松,不要让身体有绷紧的现象。如果发现任何部位绷紧,就借着放松与保持自然来将它舒解。若没有充分放松,在你久坐之后绷紧的部位会感到疼痛或不适,因此在每一次开始静坐时务必先将全身放松。 (2)如何数息。一呼一吸叫作一息,在呼气的末端用心默数“1”,(用“心”数“1”,勿念出声)。同样地,在第二次呼气的末端心中默数“2”……如此从1数到10,然后再从9数到1,反复循环呼吸数息。注意!如果一呼一吸数到第3数(或其他第几数时),又有别的思想干扰,则再从“1”开始计数。在呼气出去的末端数息,这点很重要!只要注意呼吸,自然放松,呼吸到哪里都不要管。 (3)数息时,注意力仍然放在呼吸上,而不是放在数字上,因为数字只是帮助你将心安住于呼吸的工具而已。应当持续地数息,直到你的心平静稳定为止,然后可以停止数息,而单纯地只觉知呼吸。用这两法把心拉回来,专注于继续呼吸。 当你能持续不断地觉知呼吸15~20分钟时,那表示你已经可以将注意力的焦点集中于呼吸了。 当你能持续不断地专注于呼吸,时间达到30分钟以上时,此时定力已经相当好,则可以专注于呼吸的全息。意思就是当每一次呼吸从头到尾(开始、中间、结尾)的气息经过时,你都在接触部位毫无遗漏地专注到它。如此专注于每一刻的呼吸,你的定力将会越来越强,因为没有空隙让你的心去想其他的事情。 你会知道有时呼吸长,有时呼吸短。这里的长短是指时间的长度,而不是指距离。当呼吸慢时,呼吸的时间就长;当呼吸快时,呼吸的时间就短。然而不应故意使呼吸变长或变短,应当保持自然的呼吸。无论呼吸长或短,你都应当专注于全息。 若能坚持训练,定力就会越来越稳定,你心中的“妄想”由少到无。如果能在每一次静坐时都持续地专注于呼吸1小时以上,每天至少静坐5次,如此持续至少3天,不久你会发现呼吸的转变,那时就能进入更高一层的境界。 如果实在有困难,不妨端坐(或躺卧)放松,做“呼吸守意法”:开始放松做“腹部呼吸”,用心意知道自己把气吸进来,把气呼出去,听到自己呼吸的声音,呼气出去时用心意感知身体放松,随着每次呼气时,身体越来越放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