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玉柱、王玉柱
页数:279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4322887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表明,优选化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各项经济改革取得进展的动力基础。《优选化新阶段与上海改革新征程》对优选化问题研究的很终落脚点在于探索中国的改革逻辑。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在新一轮改革和对外开放进程中被赋予更重要的改革使命。本书对于优选化的研究旨在为上海正推动的改革试验做铺垫。全书分为优选化进程和上海发展改革两篇,共九章。靠前篇注重构建优选化新阶段的相关理论体系;第二篇从中国新一轮改革和对外开放角度,聚焦上海的改革试验引领。
作者简介
王玉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专注经济体制改革和国际发展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对自贸区改革、“一带一路”建设、多边开发银行、上海“四大品牌”发展战略等领域具有长期的跟踪研究积累。近五年来,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0余篇,在《环球时报》等纸媒发表文章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主持和参与财政部、外交部、香港特区政府、上海市政府等政策咨询课题10余项。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
《全球化新阶段与上海改革新征程》从大国角色和生产方式变革两个视角分析全球化的动力机制,从周期性和阶段性两个维度分析全球化进程的演化规律,对当前有关“逆全球化”的趋势性判断提出质疑,认为全球化进程整体是向前发展的。在回顾上海的改革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本书研究上海开放导向的经济模式和改革路径特征。本书对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改革开放和上海改革新征程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目录
上篇 全球化发生机制与新阶段演化路径
第一章 全球化演化机制与全球化发展新阶段
第一节 制度约束与全球化进程中的大国因素
第二节 生产方式激进性变革与全球化进程
第三节 全球化新阶段及全球化进程的“趋势性”命题
第四节 结语
第二章 全球化新阶段与世界经济格局新变革
第一节 全球化新阶段与发达国家的政策转向
第二节 发展阶段演变与我国增长的结构性问题
第三节 全球化新阶段与我国发展转型新挑战
第三章 智能化时代全球化进程的动力机制转型
第一节 “机器替人”及全球分工格局调整
第二节 跨国企业生产组织形态变化与世界经济深度变革
第三节 智能化生产时代世界经济中的政府治理
第四节 结语
第四章 中国参与和驱动全球化的政策实践
第一节 中国对全球化的历史认知
第二节 “一带一路”倡议驱动全球化进程新实践
第三节 可持续的全球化与中国方案解析
第五章 全球化新阶段与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
第一节 建立现代经济体系及政府与市场关系变革
第二节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再平衡”发展战略
第三节 上海在新一轮改革进程中的角色担当
下篇 全球化新阶段与上海改革新征程
第六章 全球化新阶段上海对外开放新挑战
第一节 全球化新阶段上海转型发展新挑战
第二节 上海外资流入结构性变化及对外开放新挑战
第三节 外资流入结构变化对上海先进制造业影响分析
第四节 结语
第七章 上海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之新探索
第一节 上海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之政策创新探索
第二节 “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航运和贸易中心建设
第三节 “一带一路”倡议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第四节 借助新开发银行探索服务“走出去”新路径
第八章 “桥头堡”功能与上海自贸区改革新探索
第一节 推动“走出去”相关的“软设施”国际合作
第二节 自贸区改革服务人民币国际化之改革探索
第三节 自贸区改革自主性及“桥头堡”功能改革新探索
第四节 上海新一代自由港设计与全球产业链整合
第九章 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之新突破
第一节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政策背景
第二节 专利经营管理体制创新与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第三节 知识产权保护改革模式与发展路径
第四节 “一带一路”倡议与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全球化作为一个动态概念,迄今尚且缺乏一个公认的概念。但作为一个共识,“化”体现了全球范围内经济交流等人类活动朝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演进过程。按照吉登斯的观点,全球化进程的本质是人类活动的时空拓展,是世界范围内社会关系的强化。地域性变革和跨越时空的社会联系横向延伸是全球化的重要方面。人类活动拓展与社会关系的强化需要借助相应的路径方能实现。不同学者对“全球化”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马克思和思格斯对全球化的关注主要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将全球化视为一个历史过程和历史范畴,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世界范围内生产资源的组织。认为资本主义天生具有国际性质,其真实任务在于建立世界市场和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 马克思从国家和民族间发展互动出发,在黑格尔提出的“世界历史”概念的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提出因生产力发展形成的“交往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而现有研究中大多倾向于经济层面全球化的研究,比如,斯科尔特(J.A. Scholte)对全球化给出了五种定义, 大多数定义维度基于经济层面。本文亦主要从经济层面进行全球化论述。从经济维度看,全球化进程主要体现在贸易、移民和资本流动在数量上出现的大规模变化。尤其是技术的进步使得生产要素运输成本迅速下降,以往相互隔离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更加融合。
与全球化概念密切相关的是“国际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有国际学者对全球化进行尝试性定义。保罗·赫斯特(Paul Hirst)和 格雷厄姆·汤普森(Grahame Thompson)从国际化角度,认为全球化是一种大规模跨越国界的贸易和资本投资行为,以及伴随发生的人员流动、疾病传播、信息和思想交流等人类活动。后来,全球化概念被拓展至国家之间不可或缺的国际交流和相互依赖。国家为推动国际间贸易和投资往来,对相关限制性措施进行改革的过程。近几十年来全球化进程深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对主权国家而言,全球化的发展伴随着主权国家在相关领域的主权让渡。比如,贸易领域,世界主要国家需要加入和采用世界贸易组织(WTO)相关规制,消除相关贸易壁垒,以市场经济原则和标准降低对本币汇率及金融市场的管制,同时实施一套国际通行的规则,比如金融危机后,国际上主流的全球治理平台及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基础设施和相关管制措施提出明确的要求,并最终影响到一个国家内部的制度变革。桑德(1996)最初将这种去规制化和全球在规制领域的趋同过程定义为经济一体化。此外,还有一种与全球化概念类似,体现全球化内容和发展形式的定义,有学者将“西方化”和“现代化”视为全球化的本质内容。
尽管分类方式不尽相同,但近代以来的全球化发展有规律可循。迄今为止,世界共经历三波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特定时期大国主导下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密切相关。
第一波全球化进程发生在蒸汽技术革命背景下,蒸汽船的使用对帆船的替代使得长距离海洋运输成为可能,在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等殖民国的驱动下,第一波全球化得到全所未有的发展。国家间的政策协调进步扫清了殖民国之间的合作困境,以英法协议(Anglo-French)为开端的贸易壁垒削减从制度层面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殖民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各种投资和贸易制度安排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推动世界范围内的制度变革。
第二波全球化一般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等国际机制设立开始,伴随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发展而得以迅速发展的全球化进程。这一进程同时伴随着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发展,美国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主导力量。同时,国际分工的发展和持续的国际产业转移推动全球化进程朝向深度发展,跨国投资的迅猛发展成为发达国家技术和资本扩散的主要渠道。美国作为二战后的超级大国,通过马歇尔计划、道奇计划对欧洲和日本等国进行大规模援助,美苏争霸背景下,美国的技术和资本对于西方经济的发展融合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美国借助二战后成立起来的国际经济金融机制,发挥西方世界实际领导者角色。在美国的带动下,日本、德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在经济和技术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并通过对外投资和贸易的方式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积极角色。
第三波全球化浪潮始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传播。美国在信息技术革命中拔得头筹,逐步扭转上一轮全球化进程中受到德国和日本等西方工业国竞争压力的发展颓势,再次成为技术变革和全球化进程的引领者。这一时期内,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冷战的赢家,以华盛顿共识为代表的美国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开始大规模接受来自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除亚洲“四小龙”外,中国、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东亚和南亚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迅速扩张,新兴经济体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不断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