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无锡宣卷仪式音声研究

封面

作者:李萍

页数:371页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2032722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无锡宣卷的历史考察、现状记录、仪式行为展现及音声分析, 展开无锡宣卷仪式音声研究, 重访宣卷作为仪式行为的历史本质与意义, 并探讨在历史变迁过程中, 宣卷与宝卷的共生关系与传承特征。

作者简介

李萍,江汉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2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获音乐人类学博士学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省教育厅项目、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一二五”规划项目等各级科研项目,在音乐类核心期刊发表《仪式音声的“表演”与“展现”》《无锡宣卷与宝卷之共生关系探析》等数篇学术论文,曾多次参加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亚洲传统音乐研究学会(MEA)等国际会议并宣讲论文。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对象的相关说明
(一)宣卷与宝卷
(二)无锡宣卷
二 论题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一)文史、社科学界的宝卷研究
(二)音乐学界的宣卷音乐研究
(三)本书论题的研究意义
三 相关理论与研究取向
(一)仪式中的“音声
(二)研究取向
四 田野考察与资料来源
五 章节安排
第一章 宣卷历史考述
第一节 宝卷之渊源:唐至宋元
一 文本体裁与音乐
二 仪式与宣唱习惯
第二节 明代宣卷仪式
第三节 明清至民国:江南地区宣卷概略
一 明代江南宣卷概略
二 清至民国江南宣卷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无锡地区的宝卷
第一节 宝卷的类别
一 科仪类宝卷
二 经卷
三 佛偈
四 故事类宝卷
第二节 故事类宝卷的内容
一 同名异实的“小卷
二 内容统一的“大卷”:《香山宝卷》
三 与《香山宝卷》相关的宝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锡宣卷的信仰背景及历史分期
第一节 无锡地区的信仰背景与社会变迁
一 佛、道的信仰背景
二 清中叶之后无锡民间信仰与国家礼仪传统
三 无锡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第二节 近代至当代无锡地区宣卷的发展阶段
一 传统延续: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初期
二 停滞时期: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
三 “地下”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四 “复兴”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锡地区“念佛”仪式现状考察
第一节 无锡地区“念佛”现状概况
一 “乡派”与“城派
二 佛头一年的“佛事
第二节 “念佛”的仪式类别、组织及环境
一 “念佛”的类别及功能
二 执仪者的分工与信众的参与
三 “念佛”之仪式环境布置及象征含义
第三节 “念佛”仪式的内容
一 “念佛”仪式的主体内容
二 “念佛”仪式的“插入”部分
第四节 “乡派”“城派”个案纪实
一 对仪式音声描述的说明
二 个案纪实
第五节 “乡派”与“城派”的比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念佛”仪式及其音声分析
第一节 “念佛”仪式的信仰属性与仪程
一 “课诵
二 “宣卷
三 “中堂法事
第二节 “念佛”仪式的音声
一 “课诵
二 “宣卷
三 “中堂法事
四 “念佛”仪式音声声谱
第三节 宣卷音声的仪式性特征
一 “宣卷”与“课诵”“中堂法事”音声素材的“共享
二 宣卷音声的模式化特征
三 宣卷音声与佛教、道教音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念佛”仪式的当代变迁
第一节 仪式类别与组织形式的变迁
一 “公佛”最盛到“私佛”为主
二 “门图”到“搭班
三 城市化生活与仪式传统之间的矛盾
四 信仰需求与传统断层之间的矛盾
第二节 “念佛”仪式程序的变迁
一 “课诵”的变迁
二 “中堂法事”的变迁
三 “宣卷”的变迁
四 宣卷与宝卷的同步变迁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无锡宣卷与宝卷的共生关系
第一节 宝卷文本对宣卷的作用与影响
一 无锡宝卷文本的稳定性特征
二 无锡宝卷对宣卷仪式行为的记录
三 宝卷文体结构与宣卷说唱的关系
第二节 无锡宣卷对宝卷的展现与润色
一 宣卷对宝卷的音声展现
二 宣卷对宝卷的通俗化解读
三 脱离宝卷的宣卷表演
第三节 文本与口传的共生关系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宣卷的“双轨”传承与信仰归属
第一节 宣卷仪式的传承
一 “家传”的佛头
二 “师传”的佛头
三 “自学”的佛头
第二节 宣卷的仪式认同与信仰归属
一 局内人对宣卷的仪式认同
二 “仪式”“娱乐”的选择
三 信仰归属:“佛法的腔调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中文参考文献
二 英文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部分宝卷影像资料
附录二 无锡宣化庵《庆王》科书
附录三 民国时期《游地府》复印本
附录四 周敏妹《发财卷》整理本(片段)
附录五 部分“念佛”仪式现场照片
附录六 谱例索引
后记

节选

在我幼时,几个太太们嫌家里闷,常叫来唱(宣卷);做寿更是少不了的。宣卷的乐器很简单,只有一个木鱼,一个小磬。但自滩簧盛行之后,相形之下宣卷真是太朴素了,引不起年轻的奶奶小姐们的兴趣了,于是他们被迫改变旧章,有一位曹少堂始倡为“文明宣卷”,势力越来越大,终至完全代替了旧式的宣卷。其实,所谓文明宣卷者,并没有什么奥妙,乃是宣卷与滩簧的合班,把这两种乐词更番唱着。妇女们既喜滩簧的洋洋盈耳,又喜宣卷的好说吉利话,故到现在仍极盛行。每演奏一晚,约花费六元。 ——顾颉刚顾颉刚(1893—1980),江苏吴县人(今江苏省苏州市),著名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 这是刊于1937年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上顾颉刚《苏州近代乐歌》中的一段文字。顾颉刚:《顾颉刚民俗学论集》之《苏州近代乐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48—349页。原载1937年《歌谣》第3卷第1期。顾先生儿时的回忆,正是20世纪初江南吴县(今苏州)宣卷的繁盛境况。江南宣卷在明代就早已有之,其文本的历史渊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唐代变文。宣卷之文本——宝卷,因其所具备的文学和史学价值,受到文史学界的广泛关注。 早在20世纪初,顾颉刚与郑振铎就关注到了民间流传的宝卷所具有的文学价值。郑振铎先生更是开展了民间遗存宝卷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在他的带领下,更多的学者也参与到宝卷的研究中来——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宝卷的研究成果已是蔚为可观,形成了一个以宝卷文本为中心的研究体系。而对于宝卷的实际体现卷文之诵唱——宣卷,文史、社科学界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清康熙之后的宝卷仅有一部分是以专供阅读的文学形式存在,大部分宝卷都是用来宣唱的。参见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论集》,学海出版社1997年版,第42页。从20世纪50年代初所出版的《江苏南部民间戏曲说唱音乐集》到90年代初出版的《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对各地宣卷曲调进行了抽样采录,而对宣卷音乐学的分析研究则直到2000年之后才零星可见。 除了学科发展的历史原因外,宣卷自身的存在状况也很曲折:因宣卷存在于信仰仪式的环境之中,像其他信仰仪式传统一样,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一度被视为“封建迷信”的残余而受到批判和禁锢。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也因此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得许多地区的宣卷活动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包括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念卷活动以及南方上海、杭州等城市中的宣卷。在1994年出版的《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中,编者就十分谨慎地说:“‘宣卷’在江苏吴语地区的苏州、无锡、常州、宜兴和靖江,以及上海等地曾广为流传。”《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中国ISBN中心1994年版,第1399页。 关于江南地区的宣卷音乐,许多研究资料都显示:宣卷音乐与弹词、滩簧等说唱、戏曲品种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车锡伦在总结宣卷在江南地区的发展时概括道:“宣卷的形式,由单调的‘木鱼宣卷’发展为丝竹乐器伴奏的‘丝竹宣卷’,并形成地方特色的‘苏州宣卷’‘四明宣卷’。接受弹词、滩簧等民间演唱文艺的影响,又有‘书派宣卷’和‘化装宣卷’的出现。”车锡伦:《信仰·教化·娱乐——中国宝卷研究及其他》,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版,第2页。《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也对宣卷有着如下释义:“清代以后流行的宝卷,纯属佛教内容的渐少,题材与其他曲艺如弹词、滩簧相仿。”《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中国ISBN中心1994年版,第1399页。 在当今太湖之滨的无锡,每逢佛诞或神仙节庆,许多年过五旬的老妪都会自带经文、卷本来到各种小庙或者道观聚众举行“念佛”仪式。“念佛”在民众家宅中风气更甚,信众为达到祈福延寿的目的,或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都会依靠念佛来解决。在这些“念佛”仪式中,宣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程序。“佛头”“佛头”:“念佛”仪式的主要执仪者,也是负责对外接洽佛事并安排仪式人员的组织者。宣唱,信众“和佛”“和佛”:和唱“佛号”。,宣卷时一领众和、齐声呼佛,仪式中仅用木鱼与小磬伴奏,也未见弹词与滩簧曲调的录入,这曾被吴县人认为“过于朴素”的形式似乎从来都没有改变过。 如此看来,不同地域宣卷的内容及音乐是如此不同,这些表征上的不同有什么较为深层的含义?单从弹词、滩簧等说唱、戏曲的角度是否能解释所有的宣卷音乐?无锡宣卷的内涵与意义又是什么? 对这些问题的探究,正是笔者展开无锡宣卷仪式音声研究,在当代活态的宣卷传统中重访宣卷历史本质与本意的初衷所在。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无锡宣卷仪式音声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76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