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啸著
页数:208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2033622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全书从文学史的角度对历代寓桂作家作品进行全景式扫描和梳理,对寓桂作家群体中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详尽地分析和解读。综合运用文学地理学有关理论着重探究广西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寓桂文学的产生、发展所起到的独特作用。在此基础上,本书从历时的角度对寓桂文学创作的转型进行分类阐述,并探讨了寓桂文学在文学目前的地位及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全书意在充分展现寓桂作家创作的丰厚实绩,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分析寓桂作家创作的转型,这不仅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当下中国的地域文学研究以及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同样具有普泛价值与借鉴意义。在古代文化背景下,展现寓桂作家以双重或多重身份,进行跨文化、跨族际、跨地域的写作,对于建构各民族之间相互认同、融合、交流与共存共荣的多元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张啸,男,汉族,1987年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在读博士,助理研究员。现任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办公室主任。近年来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0余项。主要学术兼职:广西古代文学学会秘书长、广西写作学会副秘书长、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等。
目录
第一章 历代寓桂作家梳理
第一节 贬谪作家
第二节 宦游作家
第三节 人幕作家
第四节 云游作家
第二章 历代寓桂文学作品梳理
第一节 羁旅行役
第二节 送别旧人
第三节 寄赠酬唱
第四节 山水岩洞诗
第三章 广西地域环境对寓桂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言之有物
第二节 情景相生
第三节 别样审美
第四章 广西人文环境对寓桂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民俗景观
第二节 农耕景观
第三节 衣食住行
第四节 宗教信仰
第五章 寓桂文学创作的转型
第一节 文体转型
第二节 题材转型
第三节 审美的转移
第四节 转型的原因
第六章 寓桂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 创作群体的形成
第二节 一带文风的开启
第三节 促进广西本土文学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寓桂文学概观》: 广西历来被视为“蛮荒之地”“瘴疠之乡”,那些初来乍到广西的官员,无论是朝廷委派的命官还是被贬谪的流官,面对偏僻陌生的生存环境,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番恐惧、孤独、思乡的巨大痛苦。但他们很快就会被这里绮丽的山水风光所感染,心情也会开始变得明朗起来,远离机心权谋、明争暗斗的政治中心,也有一种精神上的解脱感。“在广西和谐自然的山水画里,欣赏到山峰的奇崛孤傲和山水的幽致秀美,这种山水交融的和谐美景,让人情不自禁摆脱了功名利禄的束缚,油然而生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忘我和谐之情,从而达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而这种和谐统一也正是儒、释、道三者所共同追求的‘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禅悟心觉’思想境界的具体实践形式。当寓桂文人感受到这种忘我的‘天人合一’之境,就很容易将这种情愫倾注到他们的文学创作中,从而使得作品整体呈现出一种儒、释、道和谐相融的文化审美特质。”《寓桂文学概观》中这样的分析与判断,是符合古代士大夫的命运遭际和创作实践的,也是有见地的。沿着这样的线索和分析,我们还可探究与窥视传统中国文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心理气质。《寓桂文学概观》既注意参考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又在全面梳理史料的基础上融进自己的诸多思考与识见。全书思路清晰,内容充实,叙论结合,重点突出。但书中某些西地域环境之清雅幽静,给人以平和安稳之感。 1.对草木的取舍 桂地多奇花异果,草木繁盛,为寓桂文人提供了可资写作的素材。诗人择取的草木意象不仅契合诗歌整体意境,也体现着他们的审美倾向。寓桂文人的花木诗中,既涵括南方所产的桂树、榕树、翠竹、茉莉、红豆等,也有柳、松、梅、荷等常见植物,还有一些桂地尤为有名的作物,如荔枝、柑橘等,每一种草木的细致描摹,都寄托着文人审美的理想。桂树是广西最具特色的花木,它“生必以高山之巅,冬夏常青,其类自为林,间无杂树”,因这一生物特性,桂树被视作隐士独立不羁、高洁人格之象征,而为志趣高雅的文人广泛吟咏。寓桂文人写桂,多状其外观、慕其品性,如曾几在和南渡避难文人折彦质所咏《浔州桂园》中写道“十年艺桂待芳辛,岁晚风霜深印可。有怀泽畔入骚辞,配以兰椒真类我”,表达了自己慕《离骚》中桂之高洁品性,愿精心培植之趣尚。另外,“翠竹”这一意象也为寓桂文人广泛使用,邹浩有《咏竹》篇:“竹,竹。濒江,遥屋。声泠泠,影矗矗。霜雪难侵,尘埃莫渎。梢云齐老松,带日映寒菊。”大赞粤西翠竹之资质、品德,是他昭州两年患难煎熬中之精神依靠。除桂、竹之外,寓桂文学中还描写了诸如榕、菊、梅等大量草木种类,此处不一一列举,但都与文人高洁的品质、审美意趣密切相关。 2.山水姿态的描摹 广西因石山岩洞而增瑰奇,因流水湖泊而富灵气。①广西的山川以秀丽之特征而广为天下人所知,虽不如北方名岳之巍峨磅礴之气势,但在南国自成清秀妩媚之景象。所谓尖山万重,千峰林立,不只是桂林如此,广西各峰皆独成风景,正如南宋广西帅李曾伯所吟“面面青山总是诗”②,举目即是的桂地诸山使北方客子目不暇接,形诸笔端能叫上名的就有桂林之独秀峰、南溪山、伏波山、叠彩山;邕州之青秀山;阳朔之碧莲峰、东朗山、西朗山;容州的峤山、勾漏峰等不一而足。粤西尖山万重,但寓桂诗人虽也状群山雄伟气象之态、层峦叠秀之势,而尤爱孤峰挺峭秀拔之姿,如独秀山“孤峰不与众山俦,直人青云势未休。曾得乾坤融结意,擎天一柱在南州。”独立不羁、自成风景的独秀山就如同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士,遁居山林之中,悠然自在地生活。寓居粤西异乡的文人大多孤清寂寥,亲友离散、环境不适,加上仕途不顺、前景渺茫,热闹喧嚣的乐景反而会触动他们脆弱的心弦,于是他们将眼光投放到与心境相契合的孤峰、独秀之上,以表清高孤傲之人生旨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