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生导师丛书民俗事象与族群生活:人类学视野中羌族民间文化研究

封面

作者:李祥林著

页数:385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2033014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课题以羌族“民俗事象与族群生活”为对象,既从民俗事象透视族群生活,又从族群生活解读民俗事象;既涉及民俗符号在族群表达中的运用,又涉及族群意识在民俗符号中的积淀;既考察族群表达中显露的民俗信息,又考察民俗呈现中传递的族群意识。研究方法上,将理论阐释与田野考察结合、口述材料与书面文献结合、过去历史与今日现实结合、个案审视与整体观照结合。研究途径包括文献查阅和田野走访等,尤其注重文化人类学所倡导的跨学科理念、知识及方法的运用。本课题研究既从民俗事象看族群表达又从族群表达看民俗事象,内容包括先祖敬奉、传说、白石象征、圣树崇拜、古老经典、仪式戏剧、民族歌舞、民艺符号、民居建筑、节日文化等十多个子题,涉及的学术话题有口头传统、神话母题、民间信仰、族群意识、集体记忆、地方知识、文化遗产、文化展演等。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四川是中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重要省份。本课题通过对民俗事象与族群生活的双向观照,力求从民间文化角度对羌族这一族群个案进行深入发掘和学术阐释,以推进对多民族中国文化的认识和把握,并且为本土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提供有现实意义的学术参考。

作者简介

  李祥林,男,1957年生于成都,四川大学教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治学涉及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戏剧学与文艺美学,主要著作有《神话·民俗·性别·美学——中国文化的多面考察与深层识读》(2015)《城镇村寨和民俗符号——羌文化走访笔记》(2014)《中国戏曲的多维审视和当代思考》(2010)《戏曲文化中的性别研究与原型分析》(2006)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白石象征与族群代码

第一节 族群识别的重要标志

第二节 族群信仰的象征表达

第三节 族群身份的婉转叙事

第二章 圣树崇拜与传统习俗

第一节 祭神仪式及民间习俗

第二节 圣树崇拜与神话传说

第三节 生存环境和周边观照

第三章 地震唤犬与古老信仰

第一节 从释比地震唤犬说起

第二节 中华犬信仰历史考察

第三节 羌民的灵犬信仰管窥

第四章 民间禁忌与生态意识

第一节 年货节的野味及其他

第二节 古老故事和民间禁忌

第三节 “小传统”作用不小

第五章 女神故事与集体记忆

第一节 救苦救难的伟大女神

第二节 来自天宫的尔玛祖先

第三节 相关传说及民情风俗

第六章 先祖敬奉与华夏认同

第一节 大禹崇拜和地方知识

第二节 口头遗产及多样表达

第三节 族群叙事与华夏认同

第七章 族群表述与文化寻根

第一节 羌城神庙及根基寻求

第二节 认同选择与历史追述

第三节 文明意识和文字想象

第八章 释比名实及生存现状

第一节 称释比为端公之辨析

第二节 释比之名的词语考察

第三节 比较视野中的羌释比

第九章 皮鼓传说及超凡底蕴

第一节 从圣到俗的羊皮鼓舞

第二节 羊皮鼓制作用材探秘

第三节 羊皮鼓来历故事透视

第十章 神奇经典与文化遗产

第一节 羌人的“百科全”

第二节 奇异图经“刷勒日”

第三节 神秘“天书”谁能识

第十一章 释比诵经与仪式戏剧

第一节 主流视野之外的羌戏

第二节 释比法事和仪式戏剧

第三节 本体识别及学术反思

第十二章 唱灯跳灯及文化交融

第一节 民间花灯在北川羌区

第二节 岷江上游的唱灯跳灯

第三节 灯俗民艺的多面考察

第十三章 民族歌舞及多面观照

第一节 地震之后的频繁亮相

第二节 艺术学视角下的歌舞

第三节 歌舞不只是“艺术”

第十四章 民艺符号及原型透视

第一节 从羌绣”卐“字说起

第二节 古老的人类文化符号

第三节 原型内涵的文化解读

第十五章 地方饮食及名称译介

第一节 洋芋也能做“糍粑”

第二节 族群情感和地方美食

第三节 此食英译的是是非非

第十六章 世俗场域和神圣空间

第一节 彰显族群特色的民居

第二节 作为世俗场域的碉房

第三节 表征神圣空间的建筑

第十七章 节日文化和当代展演

第一节 年节展演与地方诉求

第二节 节日打造和族群意识

第三节 古老习俗及当代传衍

附录一 不可忽视的“小传统”

——从灾后羌民迁居问题说开去

附录二 村寨仪式中身体展演的神圣艺术

——岷江上游黑水地区铠甲舞之人类学考察

附录三 藏羌彝走廊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民俗事象与族群生活:人类学视野中羌族民间文化研究》:  “农历每年正月初三大清早,是‘尔玛’人各家各户同时过敬‘白石节’的时刻”。当地羌民谚语亦云“白石头放在路上,黑石头放在路边”①。迁居黔地的羌人在日常生活上多已人乡随俗,但古老的白石信仰仍保留下来。  由于山高谷深,地形复杂,加上外来文化影响,白石崇拜在岷江上游地区的分布也未必绝对一致,这跟文化传承的差异以及获取石材的难易等不无瓜葛。如茂县曲谷乡色尔窝等村寨,位于3000米左右的高海拔区域,民居为依山而建的杉板房,基本不见有白石供奉;理县增头寨尽管也属桃坪乡所辖,却不通公路,山路狭窄难行,白石在该寨亦少见,不多几处乃是以一种灰石取代。又如,汶川县雁门乡萝l、寨在旅游开发前也不见有白石,游客前往所见的作为羌文化标志的白石实为近年在地方部门组织下从外面运来的,据该寨释比王明杰对调查者讲:“萝卜寨以前不供奉白石神,灾前家家户户房顶上的白石是当时的公社集体拉回来的,让每家每户放在房顶上。”②从物质呈现角度讲该寨如今不见有房顶上供奉白石的习俗,并不意味着白石信仰在当地村民中不存在。1987年民间文学工作者从萝卜寨搜集的神话《热比娃取火》中,就有“把神火藏在白石”“用白石相碰发出火花”“火是靠白石给人类带来的,所以羌族人民把白石尊为至高无上的神灵”的明确叙事③。有精神层面的白石信仰却不见物质层面的白石供奉,其中自有缘故。实地考察可知,在形形色色的羌寨中,距离汶川县城15公里、成都150公里的萝卜寨是以“黄泥羌寨”著称的,其位于岷江上游高山峡谷区第四纪冰川堆积的黄土台地上,海拔约1970米,是高半山台地选址建寨的典型,人称“云朵上的街市”。有别于石头砌成的理县桃坪羌寨,这个山顶寨子200多户居民的房屋主要是用黄泥筑就的,而就当地环境言,萝卜寨所属的整个雁门乡都是黄土(粘壤土)较多,多分布于较高的山上。汶川县城威州镇所辖布瓦村位于岷江与杂谷脑河交汇处海拔2000多米的山上,羌语“布瓦”即黄泥土峰之意,该村寨从县城灾后新建红军桥处威州亭上遥遥可望,其最丰富的建筑材料亦是黄土,寨子里的黄土碉楼群引人注目,而根据《汶川县威州镇布瓦村精品旅游村寨规划》,布瓦当地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民间艺人有12名,如蔡云清、陈应德、董天福等,“这12名民间艺人的传承技艺就是黄泥羌碉的夯筑工艺”①。也许,这跟石材缺乏的状况有关,或以为这是当地不见白石供奉的缘由,但也不尽然,20世纪上半叶赴羌区调查者就明言萝卜寨人家房顶上是有白石的(见下文),看来白石崇拜传统在此有过断裂。不过,萝}、寨毕竟是目前岷江上游羌区名声在外的大村寨,该寨所属的雁门乡也是成都经都江堰通往黄龙、九寨沟等旅游风景区的必经之地,属于阿坝州门户所在区域。随着旅游这“无烟工业”在中国铺开,民族色彩和区位优势使该寨很快就吸引来了旅游开发者的目光,而利用“在地性”文化资源向外界进行展演也就成为必要。根据人类学的表演理论,注重异质性的文化展演往往趋向于“一种有意识的传统化”②,那么,借助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那些最具标志性的元素和代码。于是,从其他寨子请来释比,从别的地方运来白石,再辅以羌人的种种习俗活动,也就是将当地人心目中最具传统意味和代表性质的象征符号“聚集到一起并被组织到一个表演中”,便成为羌区这个有名村寨如今发展旅游产业自然要做的事情。换言之,借助旅游向外来游客尽可能多地展示典范化的羌文化符号,并且以尽可能多地展示典范化的羌文化吸引更多外来游客,也就在当地政府和当地民众的意愿趋同下成为必然。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生导师丛书民俗事象与族群生活:人类学视野中羌族民间文化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76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