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成组
页数:429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10015144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商务印书馆自1897年始创,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宗旨,于建馆翌年便出版了《马氏文通》,这部学术经典既是中国学术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也开启了商务印书馆百年学术出版的序幕。 其后,商务印书馆一直与中华现代学术相伴而行,出版了大批具有鲜明原创精神并富于学术建树的经典著作,诸多开山之著、奠基之作都是在本馆首次问世。这些学术经典的出版,使本馆得以第一现代学术发展,激动社会思想潮流,参与民族新文化的构筑,也分享中国学界的历史荣光。 1949年以后,本馆虽以迻译世界学术名著、编纂中外辞书为侧重,但原创学术著作的出版从未止步。2009年起,我馆陆续出版“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全面整理中华现代学术成果,深入探寻现代中国的百年学脉。 丛书收录上白晚清下至1980年代末中国原创学术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地理学、心理学、科学史等众多学科。意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收录各学科学派的名家名作,展现传统文化的新变,追溯现代文化的根基。丛书立足于精选、精编、精校,冀望无论多少年,皆能傲立于书架,更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共相辉映,昭示中华学术与世界学术于思想性和独创性上皆可等量齐观,为中国乃至东方学术在世界范围内赢得应有的地位。 2017年2月I1日,商务印书馆迎来了120岁的生日。为纪念本馆与中华现代学术风雨同行的这段历程,我们整体推出“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120年纪念版(200种),既有益于文化积累,也便于研读查考,同时向长期支持丛书出版的诸位学界通人致以感激和敬意。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两个甲子后的今天,商务印书馆义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传承前辈的出版精神,迎接时代的新使命,且行且思,我们责无旁贷。
本书特色
新故相推 日生不滞
全面整理中华现代学术成果
深入探寻现代中国的百年学脉
2009年起,我馆陆续出版“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全面整理中华现代学术成果,深入探寻现代中国的百年学脉。
丛书收录上自晚请下至1980年代末中国原创学术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地理学、心理学、科学史等众多学科。意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收录各学科学派的名家名作,展现传统文化的新变,追溯现代文化的根基。
2017年2月11日,商务印书馆迎来了120岁的生日。为纪念本馆与中华现代学术风雨同行的这段历程,我们整体推出“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120年纪念版(200种),既有益于文化积累,也便于研读查考,同时向长期支持丛书出版的各位学界同仁致以感谢和敬意。
目录
序言
第一篇 地理学著作的创立——先秦时代
第一章 中国地理资料的起源
第二章 《尚书·禹贡》在地理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节 《禹贡》的来历和写作年代
第二节 《禹贡》的地理基础
第三节 《禹贡》地理的虚实
第四节 《禹贡》地理的历史影响
第三章 《管子》书中地理篇章的特征
第一节 《管子》的来历和时代背景
第二节 《管子·地数》篇
第三节 《管子》的《地员》篇和《度地》篇
第四章 《五藏山经》——幻想与真实的结合
第一节 《五藏山经》的来历
第二节 《五藏山经》的布局与虚夸
第三节 《山经》地理观念的功过
第四节 《山经》中地理资料的发展
第五节 《山海经》其他部分的简略评价
第五章 其他古书的地理成分
第一节 《尔雅·释地》等篇
第二节 《吕氏春秋·有始览》
第三节 《周礼》的实际来历与地理观念
第六章 第一篇 小结
……
第二篇 地理志和地方志的发展——西汉至明代
第三篇 历代地图的演变——西汉至明末
第四篇 举世闻名的游记——战国至明末
第五篇 地理专著的典型——北魏至明末
全册总结
王成组先生学术年表
王成组教授及其对中国地理学的贡献
节选
《中国地理学史(先秦至明代 120年纪念版)》: 第三节 《禹贡》地理的虚实 传统观点以唯心史观为基础,对于《禹贡》的内容,主观认定为全部真实。从它所描述的地理情况来分析,相当一部分的山川名称,以及叙述的特征,后代曾经通用或见到,固然可以认为客观存在。但是作者所收集的地理资料,既有传说故事中的山川名称,还可能间有臆造,而散见于九州的各州。因此对于《禹贡》的地理,必须首先分辨虚实真伪,以利于澄清传统注解中牵强附会的争论。这里我们只能略举几个比较重要的例证。 《禹贡》地理的精华,通常都公认为在导水的一大段,而导山的一大段居其次。导水首先叙述“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它大致符合在干燥或半干燥地区形成的内流水道的特征。但是这一类水道,难道在传说的洪水时期,也会发生“浩浩怀山襄陵”的灾害,而需要禹去导治吗?弱水和合黎的名称实际应用于甘肃河西的水道,是西汉开拓这一带地区之后的发展。春秋时代连河套以上的黄河上游还在“化外”,孔子不可能对这条所谓“弱水”有所了解,但是他可能传闻到过一种“余波入于流沙”的现象。 “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更是矛盾重重。配合《禹贡》原文的“华阳黑水惟梁州”与“黑水西河惟雍州”,似乎表明黑水是在雍州西部而南流经过梁州。汉儒指定弱水之西的疏勒河为黑水,而又称安西西南的一片山峰为三危山,仿佛条件符合。但是对于这条水道,附会成南流入海,显然是出于假想。《尧典》篇(古文《尚书》作为《舜典》部分),讲到“窜三苗于三危”,与“流共工于幽州”等并举,作为治四罪的一例,本是传说历史上的故事。《禹贡》在雍州另有“三危既宅,三苗丕叙”,与前说似乎相称。但是,归结三危只是传说的地名。汉儒所假定的地位,更在弱水之西,也就更远离春秋时代实际了解的地理视野。既然黑水和弱水都是假象,传统观念认为范围特广的雍州,它的西半都是假象。 不同于上述两水的全部是假,济的水系是半真半假,“导、狁水、东流为济,入于河”,起句的方式和弱水、黑水一样,不像河、汉、江、淮、渭、洛六水的指实发源地,作者似乎透露其中有真假之分。“导、狁水”被理解为在冀州境,但是部位不明。“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传统观念认为“入于河”的济会从地下潜流到称为荥的泽里面,再伏潜而“出于陶丘北”。陶丘北以下才是真实的济水。增加上文的几句,目的在于延长济水,使它能和河、淮、江合称为“四渎”。孔孟一派采用这手法使得齐鲁一带的水道提高名声。地上的水道成为地下潜流,这里并不具体说明,但是这一个隐蔽的观念引起了《五藏山经》中(黄)河水潜流说的作伪,造成历久不得解决的争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