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新书--小牛顿人文馆·写给孩子的世界名人传记:海伦·凯勒

封面

作者:牛顿编辑团队

页数:107

出版社:河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4014278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08)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一个家境殷实的家庭。幼时突患急性脑充血,失去了视力、听力,从此陷入了一片黑暗、没有声音的混沌世界之中。然而,她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在家庭教师安妮·莎利文的帮助下,海伦克服了种种困难,学会了读书写字:为了能清楚地发音,她用一根小绳系在一个金属棒上,叼在口中,另一端拿在手上,练习手口一心。她还熟练地掌握了英、法、德等五种语言。20岁,海伦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成为当时世界上第1个聋哑大学生。23岁,处女作《我的生活》出版。26岁,海伦被任命为马萨诸塞州盲人委员会主席,开始致力于为盲人服务。此后,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盲聋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走遍世界各地,为残疾人学校募金,建立起多家慈善机构。1964年,因其为残疾人的贡献,海伦获得了“总统自由勋章”,次年被《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海伦·凯勒身残志坚,自强不息,是普通人与命运抗争的典范。她生活在黑暗当中,却一直用爱撒播光明。她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改变了全球无数人的命运。  《写给孩子的世界名人传记 海伦·凯勒/小牛顿人文馆》以漫画的形式叙述了海伦·凯勒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刻画了她不向命运屈服、为残疾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她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作者简介

台湾牛顿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台湾地区杰出的科普教育出版机构,其创办的华语原创科普读物《小牛顿》一直是台湾地区极具影响力的儿童科普读物,其出版的《小牛顿科学馆》《小牛顿人文馆》等系列丛书影响了整个华语地区,在大陆和台湾获得了一致好评,三度荣膺台湾地区出版奖——金鼎奖。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这样评价他们:“《小牛顿》不知喂饱了多少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心灵。为台湾培育了无数通晓天地的中坚份子,灌溉出台湾二十一世纪的丰沛潜力。”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原署长宋木文曾对他们的出版物作过如是评价:“《小牛顿科学馆》是令人感到亲切、感动的儿童科学百科全书,它所传达的艺术人文气息和关心地球、热爱生命、爱护环境的主题都是让儿童健康成长的源泉,再加上大量的摄影、绘画、卡通和图表,让儿童在快乐的氛围中领悟科学的奥秘,从而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科学人才。”
牛顿编辑团队结合文字作者严谨的编写与考证、专家学者反复的检视修订、编剧细腻的分镜以及漫画家生动的构图,完成了一个个合乎人情、人性的精彩而真实的故事。通过漫画的形式,更可以激发孩子自动求知的热情,提升其想象力和幽默感,使学习的过程更生动顺畅,学习的效果更持续而深入。

本书特色

超级IP小牛顿压轴图书!大陆首次引进。曾荣获中国台湾20多个出版奖项,三次问鼎台湾出版物奖金鼎奖。

孩子成长路上的人生导师!孩子长大之前一定要知道的12位世界名人,影响孩子一生的人生导师。

外延极广的知识型漫画!将人物的一生精简为生动有趣的连环漫画,同时附有相关知识链接以拓展孩子的视野

小牛顿是台湾非常知名的出版品牌,出版的图书品类很丰富,台湾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大都受过小牛顿图书的影响。

——著名童书出版人刘文忠

青少年朋友们,应该多读点传记,少看些八卦。

——香港著名作家马家辉

小牛顿漫画传记,这套书图文并茂,是了解世界历史名人的一扇窗口。

——台湾现代漫画学会理事长陈正雄

我担任总主编,这套新教材就选了不少名人传记,并鼓励学生多读传记。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

古人说:“少年养志”,阅读名人传记有助于立奇志、养大志。

——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乔生

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志从何来?从向优秀的人物学习中而来。小牛顿漫画传记就是“少年立志”的优秀读本!

———河南美术出版社总编辑许华伟

青少年佳课外读物,看漫画读历史、了解伟人的丰功伟绩,历史不再只是呆板的文字,结合了漫画的活泼呈现,让您读历史不再枯燥乏味。孩子不读小牛顿,错过的不是一套书,而是一扇看世界的窗户。——读者

我把这套书用作暑假阅读作业,孩子们表示从来没有这么热爱阅读。

——小学教师

这套书很有创意,名人故事也很有激励性,家长都说孩子读过后变化很大,诚挚推荐。

——书店店长

目录

一场大病
顽皮的小海伦
莎利文老师
这是水吗?
崭新的开始
广大的世界
学说话
大学生活
永恒的光芒
总解说
问答教室
海伦·凯勒生平年表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新书--小牛顿人文馆·写给孩子的世界名人传记:海伦·凯勒》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74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