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志民
页数:200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20014461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全书应对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开放”,作者王志民是“一带一路”国内研究者之一,该书集其多年研究成果于一体,针对“一带一路”倡议,从基本内涵、合作路径、机制规范、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阐释和解读,系统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地缘背景和总体思路。该书内容结构明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能使读者全方位地、轻松透彻地认识“一带一路”倡议,是不可错过的通俗理论精品力作。
作者简介
王志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战略和中国对外开放,是“一带一路”研究者之一,主持“一带一路”方面的国家社科基金等研究项目多项,发表“一带一路”方面的研究论文三十余篇,出版相关专著五部。主要学术兼职有对外经贸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研究员、青岛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副理事长,红旗渠干部学院特聘教授,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顾问,中国大学生“一带一路”协同发展行动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并担任多家智库咨询专家和中外媒体特约评论员。
本书特色
1.该书是解读“一带一路”倡议的权威力作,篇幅精炼,内涵丰富;2.该书结构明晰,深入浅出,是不可错过的通俗理论读本。
目录
“一带一路”的地缘背景
一、胡焕庸线困局与“两个大局”战略 004
二、中国的地缘环境与竖版地图的启示 011
三、亚投行的被追捧及其“人和”效应 021
四、中国崛起与全球地缘经济板块变迁 027
第二章
“一带一路”的基本内涵
一、“一带一路”的提出与渊源追溯 038
二、“一带一路”建设的六大经济走廊 050
三、“一带一路”以“五通”为着力点 058
第三章
“ 一带一路”的合作路径
一、“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对接 072
二、国际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实现形式 083
第四章
“一带一路”的机制规范
一、“一带一路”推动国际格局的演变 100
二、国际格局的变动实现国际秩序调整 110
三、“丝路新秩序”引领“一带一路” 117
第五章
“一带一路”的发展趋势
一、“一带一路”的建设成果与挑战应对 138
二、内外联动与中国经济空间格局的优化 152
三、“一带一路”陆海联动新格局的构建 165
四、“冰上丝绸之路”的互联互通新拓展 173
后记 189
节选
第一章 “一带一路”的地缘背景
“一带一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外开放的
重大抉择,同时也是在参与和引导全球治理中中国智慧和中
国方案的集中体现。“一带一路”倡议融通古今、连接中外,
凝结着沿线国家合作共赢的力量,承载着沿线国家发展繁荣
的梦想。“一带一路”建设将构建起当今世界上最长、最具发
展潜力的陆上经济大走廊和海上经济大走廊,贯通并环绕亚
欧大陆,联通大洋洲、非洲、北美洲等地区,辐射并影响到
全世界。“一带一路”既超越传统地缘政治,又必须依托现实
的地缘环境。
一、胡焕庸线困局与“两个大局”战略
提到“一带一路”,不得不提及“胡焕庸线”。胡焕庸线
是中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1901—1998)在1935 年绘
制的,北起我国东北的瑷珲县(现属于黑龙江省黑河市),南
到云南腾冲县(现为腾冲市),这条大约45°倾斜的直线,最
初被称为“瑷珲—腾冲线”,曾因地名变迁,改称“黑河—
腾冲线”,之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田心源教授将此线称为
胡焕庸线,国际上也称作Hu Line。
根据2010 年的数据,胡焕庸线以东地区虽然只占我国国
土面积的43.24%,却养育了94.41% 的人口;此线以西地区
占我国国土面积的56.76%,却只分布了5.59% 的人口。从地
理结构上看,此线以东地区主要为平原、水网、丘陵、喀斯
特和丹霞地貌,此线以西地区主要为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
自古以来,此线以东地区的经济结构就以农耕为主,此线以
西地区的经济结构则以游牧为主,因此,有人将胡焕庸线称
为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交融线,后来因东部地区工
业发展大大快于西部地区,又有人将胡焕庸线称为农业地区与
工业地区的分界线。更有人将物流运输密度、春运迁徙路线、
大学生就业地区、QQ 同时在线人数进行对比分析,所得结论
都与这条线有着很高的重合度。研究发现,我国400 毫米年等
降水量线是划分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而400 毫米年
等降水量线又与胡焕庸线基本重合。人类的生存发展与水密
切相关,降水量稀少的草原地带和沙漠地带,人口必然稀少。
胡焕庸线反映的正是我国东南地区地狭人稠和西北地区地广
人稀的现实国情。
正是由于我国东西部客观上存在着地区差异,改革开放的
发展进程才呈自东向西梯级推进的发展态势。为此,改革开
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沿海
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
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
局的问题,内地要服从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
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
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①
实际上,“两个大局”战略为我国的改革开放设计出一条
从不平衡发展到平衡发展的道路。“两个大局”保证了将有限
的资源首先投向效益产出较高的区域,对我国改革开放顺利
推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示范作用,东南沿海由此形成了具有
一定竞争力的产业群和经济增长极。邓小平后来将其总结为:
“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
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更好
地发展。”①
回顾近40 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我国对外开放实际经过了
三个地缘层次。
第一个地缘层次:改革开放之初,先后设立了5 个经济特
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1988 年批准海南为
经济特区)。1984 年又确立了14 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的重大
布局,分别是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
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990 年,中
央决定开发上海浦东,并逐渐形成了沿海开放带。
第二个地缘层次:对外开放战略开始由沿海、沿江、沿边、
沿路向内陆推进,逐渐形成“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
放城市—沿海开放县—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三个地缘层次:国家出台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实施第二
个大局的发展战略。1999 年,我国明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同时还提出了中部崛起计划、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全面改
革开放与均衡发展的战略。
由于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无法与东部地区相比,这就决定了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个长远战略,不能一蹴而就。其实,改
革和开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改革离不开开放,开放也离不
开改革。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西部大开发实际上就是西部大开放。但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
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我国西部地区与其毗邻的周边国家
的经济发展几乎处于同一水平,所以并没有跟上西部大开放。
在世纪之交,我们站在西部的国境线上遥望与我国接壤的地
区,发现相互之间的经济发展几乎不存在垂直分工,可供交
换的东西也不多。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时虽然强调“鼓励和
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
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① ,但当时东部地
区机电产品的产能转移承接尚未完成,东部地区还无暇顾及
西部地区,加之西部地区与西部周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当,
经济上缺乏互补性,西部大开发的内外部条件尚未完全成熟。
2010 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年,中国经济规模总
量超过日本,跃升为世界第二位。截至2017 年,中国继续保持
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一大商品贸易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
的地位,还是大约130 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2015 年,中国
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突破23 万亿元,占全球的比重超过1/3。
对外开放必须建立在互相交流、实现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只有真
正存在垂直分工,才能推动经济合作向深度发展。从此,中国开
始从一个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大国向一个对外直接投资大国转变。
2003—2010 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年均增
长54.1%。2010 年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发展的
新阶段,开始实现从“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的转变
和从“债权投资”向“股权投资”的转变。这一时期,国家
已经有条件将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入西部地区。同时,以西
部大开发为基础的西部大开放的条件也逐渐成熟。
这时,一些学者便提出中国应不失时机地实施向西开放的建议,
因为地处亚太中心位置的中国,不应只将眼光局限于沿海疆域、
传统竞争对象与合作伙伴,而应有“西进”的构想。① 向西
开放有利于建立更为平衡的中美关系,推动中美战略互信,
而且相比东亚,中国同印度以外的西部各国素无瓜葛,
产生对抗或冲突的因素很少,有利于推进地区经济合作,
营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一带一路”倡议极大地推动了西部大开发的进程。2014
年2 月10 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西部大开发九大重点领域,
包括加快推进交通、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实施新
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发展科技文化和民
生事业,不断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等。西部地区近年来基
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也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基
础。2015 年,铁路新建里程达 8000 千米以上,其中西部新线
占50%,西安到银川高铁、蒙西到华中煤运通道已经开通,阿
勒泰—富蕴—准东铁路将于2018 年底开通,沪昆高铁贵阳段、
敦煌至格尔木铁路等23 项西部铁路项目也于2016 年开通。
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引进外来投资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2014 年,云南省外来投资总量为5521 亿元,同比增长34.6% ;
2016 年达到7415.5 亿元,同比增长14.3%,实际利用外资8.67
亿美元, 同比增长9.97%。根据“中国发展论坛·2015”有关
报道可知,科技对四川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49%,创新
驱动已成为四川实现经济跨越赶超、建设中国西部开放高地的
核心战略。2016 年成都市新签约引进项目总投资超3000 亿元,
世界500 强企业有278 家落户成都,其中境外企业201 家,境
内企业77 家。利用内外资方面,2016 年成都市实际到位内资
4165.97 亿元。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中西部地区依托
资源、产业、交通等优势,拓展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对
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将取得突破性进展。重庆、西藏、贵州多年
来一直保持着经济增长的三甲地位。东引西进,内引外联,
辐射周边, 已经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
新取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