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明林,周荣华,钱颖著
页数:208页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0966110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十四章, 主要内容包括: 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意义和认识误区 ; 习近平“三农”思想与乡村振兴 ; 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紧迫性和艰巨性等。
作者简介
张明林,1972年生,江西省丰城市人。教授,管理学博士,新西兰尼尔森马尔伯勒理工学院(Nelson Marlborough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和美国西乔治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est Georgia)访问学者,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民建江西师范大学委员会主委,民建中央农业农村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西师范大学区域创新与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主要讲授的课程有“创业管理”“管理学”“产业经济学”等。指导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辅导大学生创业。南昌市创业培训专家、SYB讲师、KAB讲师。主要研究领域是产业经济、创新与创业管理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课题16项,发表学术论文60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教材3部。 周荣华,1988年生,中共党员,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教师,2010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企业管理专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和创新创业管理研究,近年来,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3项;主持苏州市厅级项目7项,参与横向课题3项;发表论文11篇,其中外文7篇,以首作者发表核心论文3篇。 钱颖,1972年生,毕业于南昌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财务管理系副教授,会计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管理学、礼仪和市场营销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讲授的课程有“管理学基础”“商务礼仪”“营销学”。现担任南昌电信、新建行政大厅、奔驰汽车公司、大众汽车公司等大企业的礼仪管理培训教师。
本书特色
《乡村振兴理论指导下的赣南苏区的实践与探索》由张明林、周荣华、钱颖著,从人类文明第一来看,乡村衰落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城市化和工业化驱动的必然结果。任何一个发达第一都经历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由于乡村部门生产效率低下,工业化和城市化会驱动第一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市和工业部门流动,这实际上会自动形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从而导致乡村衰落。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工业化和城市化驱动,长达30年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城市高度繁荣,甚至出现“城市病”。此时,我国农村衰落问题日益凸现,乡村振兴战略恰逢其时地提出,为解决我国城乡差距难题,破除“二元经济结构”提供重要思路。
目录
第一章 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意义和认识误区
第一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
第二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误区
第四节 乡村振兴与农村振兴区别
第二章 习近平“三农”思想与乡村振兴
第一节 习近平“三农”思想及其形成
第二节 习近平“三农”思想对乡村振兴的指导
第三章 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第一节 革命老区与赣南苏区
第二节 赣南苏区小康发展进程与差距
第三节 赣南苏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艰巨性
第四章 赣南苏区实施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第一节 探索出一条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
第二节 探索一条赣南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第三节 探索一条创业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之路
第四节 探索一条赣南乡村文明发展之路
实践篇
第五章 赣南苏区乡村产业实践与探索
第一节 赣南苏区脐橙产业实践
第二节 赣南油茶产业振兴与实践
第三节 赣南乡村旅游改革与实践——以大余县为例
第四节 “信贷通”促进赣州农业产业振兴的实践
第五节 赣州市“互联网农业”创新与实践
第六章 赣南苏区生态振兴实践与探索
第一节 赣南县域生态扶贫试验区探索——以崇义县为例
第二节 赣南苏区生态扶贫实践模式
第三节 赣南生态补偿机制探索与实践
第七章 赣南苏区乡村人才振兴实践与探索
第一节 赣州市乡村人才振兴实践
第二节 赣州各县乡村人才振兴实践
第三节 赣州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实践
第八章 赣南苏区乡村组织振兴实践与探索
第一节 赣南乡村经济组织振兴发展与实践
第二节 “党建”产业链型乡村振兴
第三节 努力加强赣南农村“两委”建设
第九章 赣南苏区乡村文化振兴与探索
第一节 打造乡风文明“赣州样板”
第二节 赣州乡风文明建设的典型案例
第三节 信丰县创建“合唱之乡”
第四节 以重构乡魂,促进赣南美丽乡村建设
第五节 赣南乡村文化建设——以信丰县为例
第六节 发挥乡村新力量,促进乡村文明建设
案例篇
第十章 日本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第一节 日本神山町的乡村振兴案例研究
第二节 日本合掌村乡村振兴案例研究
第十一章 浙江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第一节 余村乡村振兴案例
第二节 大竹园村乡村振兴案例研究
第三节 蔓塘里村乡村振兴分析
第四节 鲁家村乡村振兴案例研究
第十二章 四川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第一节 战旗村乡村振兴案例研究
第二节 青杠树村乡村振兴案例研究
第十三章 江苏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第一节 永联村乡村振兴案例研究
第二节 旺山村乡村振兴案例研究
第三节 柳舍村乡村振兴案例研究
第十四章 国内其他地区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第一节 宏村乡村振兴案例研究
第二节 白石屋村乡村振兴案例研究
第三节 台湾桃米村乡村振兴案例研究
参考文献
节选
《乡村振兴理论指导下的赣南苏区的实践与探索》: 2.壮大集体经济,是拔掉“穷根”的根本路径 “脱贫攻坚一定要扭住精准,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到户、精准到人,找对‘穷根’,明确靶向”。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为江西省指明了方向,推进脱贫攻坚,光输血输不来真富裕,“等、靠、要”要不来真发展,必须始终把壮大集体经济作为精准施策、标本兼治主要思路。把扶贫与壮大集体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借区域经济发展之力,实现优势产业连片发展、基础设施连片建设、村落村庄连片整治,推动贫困乡镇、村居实现跨越发展。如井冈山市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帮助群众发展茶业、竹业、果业等“231”富民产业,促进村集体经济全面发展,全力帮助群众到景区、园区、城区务工就业,努力实现每家每户有一块茶园、有一块竹园、有一块果园、有一人务工,通过“四个一”产业扶贫模式,确保家家有一个致富产业,户户有一个稳定的产业收入。2017年,新增茶竹果面积8万亩,全山茶竹果面积发展到48万亩。同时,按照“全域旅游、全景井冈”的发展理念,打好旅游增收致富牌。建好“一个梦想家园”,带活一方水土。针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山区,引导贫困群众向园区、城区、中心村转移,通过公交一体化,让2694名贫困群众实现“白天进区务工、晚上照顾家庭”两不误。 3.壮大集体经济,有利于促进贫困群众生存能力提升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有利于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农村集体经济是指主要生产资料归农村社区成员共同所有,实行共同劳动,共同享有劳动果实的经济组织形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改变了过去“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基本经济体制,村级集体经济成为农村基本的经济组成部分。并且,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村级集体经济改变了过去“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体制一统天下的格局,在家庭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衍生出多种实现形式。 在壮大集体经济过程中,许多贫困户通过“村集体产业+贫困户”或“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等模式嵌入到产业分工中,贫困户通过学习掌握农业生产、农产品营销知识,增强自身生存能力。江西省许多乡村通过红色培训、“乡村大讲堂”等,深入田间地头、集市街头,搅动脱贫思想、坚定脱贫信念,同时以“扶志、扶技、扶智、扶德、扶能”为重点,对广大贫困户进行产业培训。伴随着农村集体经济壮大,广大贫困户自身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壮大集体经济,有利于促进乡村治理发展 集体化时期,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是“强集体、弱个人”,资源掌握在集体手中,村民被集体完全控制,分配取决于集体,抑制了个人的自由,削弱了个人的自主性,村集体失去了发展活力和农民支持。分田到户后,农民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个人的自主性得到增强,家庭收入得到保障,但是大部分农业村庄却没有了集体资产和集体收入来源,形成“村穷民富”的局面,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变成“弱集体、强个人”。尤其是随着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相继取消,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渠道急剧缩小。集体空,民心散,空壳村不仅无法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就连村干部的工资也只能依靠转移支付解决。加之村干部年龄普遍偏大、文化水平较低、队伍不稳定,致使村党支部没有威信,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不强等问题较为突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