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医学辩证法简论

封面

作者:李今庸

页数:180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0775606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医大师李今庸医学全集》的分册,是中医院校教材。本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试图阐明中医学的辩证法和方法论,展望中医学的发展趋势和现代化,可供中医院校教学参考。本书观点明确,顺理成章,论点突出,简明扼要,浅显易懂,便于学习和运用,所以,亦可作为中医院校研究生、本科生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也为中医工作者和中医爱好者提供一种研究、学习中医学的科学方法,使之尽快掌握中医学的基本要领。

作者简介

  李今庸,男,1925年出生,湖北枣阳市人,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学家,湖北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国医大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的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中医学哲学思想的来源
第二节 气一元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
第三节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总纲
第四节 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论理方法和体系问架
第五节 中医学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 中医学基本理论的辩证法思想
第一节 阴阳学说的辩证法思想
阴阳相互对立与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运动变化是阴阳学说的重要内容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正确对待阴阳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的辩证法思想
《黄帝内经》中的五行概念
人与自然的五行一体观
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
五行学说在建立藏象学说中的作用
第三节 藏象学说的辩证法思想
藏象学说的形神观
藏象学说的整体观
藏象中相互对立与相互依存的关系
藏象学说是辨证论治的核心
第四节 病机学说的辩证法思想
病因和发病
病机

第三章 中医学临床的辩证法思想
第一节 预防的辩证法思想
防治疾病的辩证认识
摄生学说的辩证法
第二节 诊断的辩证法思想
诊断的初级阶段
诊断的高级阶段
诊断的两个阶段的辩证关系
从诊断到治疗
第三节 治疗的辩证法思想
治则与治法的辩证关系
治则中的辩证法思想
第四节 方药的辩证法思想
治法和方剂、药物的辩证关系
方剂中的辩证法
方剂与药物的辨证统一
中药中的辩证法

第四章 中医学的方法论
第一节 取象比类法
取象比类法的实质及其作用
观察是取象比类方法的必要前提
取象比类法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取象比类法的局限性及运用此方法时应注意的事项
第二节 科学抽象法
抽象法与中医辨证
科学概念与中医学基本理论
理想化方法与中医理想模型
第三节 假说与验证
假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中医学中假说的形成及其运用
中医学中假说的验证及其发展
第四节 朴素的控制论
控制论的基本特点与中医学的关联
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控制论原理
第五节 朴素的系统论
自然、社会与人的大系统思想
生理观的系统思想
病理观的系统思想
治则、治法、方剂的系统思想
中医学中的动态原则
阴阳五行学说的系统思想

第五章 中医学辩证法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整体观
从整体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从整体上进行辨证论治
第二节 动态平衡观
人体生命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
动态平衡观在医疗实践上的应用
第三节 朴素的对立统一观
关于共性与个性关系的认识
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
阴阳五行的对立与统一关系
结束语
主要参考书目

节选

  宋钘和尹文把老子的“道”解释为物质之“气”,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根本物质元素。据一些史学家考证,《管子》中的《内业》《白心》《心术》为宋研、尹文之作。其中,《内业》篇说:“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精”也是一种气,是气的最精粹部分,“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又说:“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认为人就是由这种细微的精气和较为粗糙的形气相合而成的。在宋研、尹文看来,气是人们生命活动和聪明睿智的基本物质要素。《心术》说:“气者,身之充也。”《内业》说:“精存自在,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源,浩然和平,以气为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乃能穷天地,被四海,中无惑意,外无邪茁。”气对人的生命活动是如此重要,为了延年益寿,防止外邪侵入而产生疾病,宋研、尹文以阴静阳动、以阴制阳为理论根据,提出了一套以心制窍、人以“应物”的养生之道。宋研、尹文的这些思想,不仅体现道家的“澹足万物”“阴阳之大顺”“与时迁徙,应物变化”的要义,而且充满了医学习气。《黄帝内经》作者直接吸收其朴素的唯物主义的精气学说是十分自然的。  与精气学说创立的同时,邹衍等人积极提倡和传播道家的阴阳学说,并把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加以系统发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派。邹衍曾遍足齐、梁、赵、燕,广交贤士,所到之处,都受到厚礼款待。他学识渊博,“深观阴阳消息”,作“《终始》《大圣》之篇,十万余言”。可惜邹衍“十万余言”的作品早已佚失。不过,从《吕氏春秋》和《史记》等文献所保存的资料中,尚可窥其学说的轮廓。《史记。封禅书》讲:“邹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方士传其术。”足见其学说在当时是颇有影响的。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运用五行转运推论朝代的更替和历史发展,无疑是一种唯心史观,但因此就断言其整个阴阳五行学说是唯心主义思想,尚缺乏充分根据。邹衍和宋钘、尹文都是稷下学士,宋研、尹文创立的精气学说对其有深刻影响。邹衍言金、木、水、火、土五行,莫不为之“气”,就是证明。如果邹衍从唯物主义的精气学说出发,“深观阴阳消息”,按照“先验小物,推而大之”的研究方法,“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上所植、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所存在的各种自然现象,这未必就是荒诞不经之说。邹衍把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糅为一体,加以系统化,这对《黄帝内经》作者在总结医疗经验,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过程中,是不能不产生影响的。  由于阴阳家的积极提倡和传播,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学说颇为盛行。在现存的先秦文献中,对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和发挥最多的,要算《周易》和《黄帝内经》了。《周易》分《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出于殷周之际,是一部占卜人世吉凶的卦书。《易传》出于战国后期,是对《易经》的解释和注评。《易经》中的“一一”和“一”,虽然包含了阴阳对立的思想,但是《易经》并未明确提出阴阳这个概念。《易传》在当时阴阳五行学说盛行的影响下,则对阴阳对立的辩证法思想做了发挥。它认为《易经》中的“一一”和“一”两个基本符号,就是代表阴和阳两个对立方面,万物生长变化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周易.系辞下》指出:“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则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周易。系辞上》更是明确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说明阴阳是万物发展的规律,并以此为宗旨,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则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则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伸)也,屈信相感则利生焉。”《周易.系辞下》又说:“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易传》继承了《易经》中关于“一一”和“一”交感的思想,以阴阳双方的“相推”“相感”作用,表述了事物发展的辩证法,丰富了我国古代辩证法的内容。《黄帝内经》和《易传》基本上是同时期的著作,《易传》中的辩证法思想对《黄帝内经》必然会产生重大影响。当然,它们在思想上也会彼此吸收和相互渗透。《黄帝内经》和《易传》的辩证法思想有高下之别,对我国后来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关于这一点,本章第五节中将另有论述。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医学辩证法简论》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74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