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理论与实证研究

封面

作者:柯水发

页数:272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10912408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作者简介

p>作者简介
    柯水发,男,福建安溪县人,管
理学博士,现为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
理学院林业经济系讲师、系副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林业政策;保护区管
理;林农行为等。
    在全国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论
文10余篇;参编教材3部;参编专著
3部;参译著作1部。曾参与财政部和
国家林业局项目——林业跨越式发展
及公共林业财政框架研究、亚洲开发
银行技术援助项目——林业重点工程
与消除贫困关系研究、国家林业局中
国区域林业发展研究、世界自然基金
会资助项目—&mda

节选

 
    退耕还林工程是迄今为止我国农户参与面最广的一项生
态建设工程。据国家林业局初步统计,从1999年到2006年
止,退耕还林工程现已涉及3 000多万农户、1亿多农民。本
书以农户微观行为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旨在通过对农户参与
退耕还林行为研究,揭示出农户参与退耕的行为机理,以更
好地引导、激励和规范农户行为,提升农户参与的深度和层
次,确保农户的持续参与和有效参与。本研究对于可持续地
科学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构建和谐现代林业,保障林农利益,
也有着较为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书共分为十章。第一章为导论,概述了本研究的背景、
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等,勾勒出了本研究的概貌。第二
章对本研究的相关研究范畴和核心概念加以界定,并对前人
的相关研究成果加以综述,并进一步明确了本研究的一些基
本假设,为后文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三章概述了退耕还林工
程进展情况,并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机理。第四章介
绍了农户调查方案及样本县概况,为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五章结合样本农户数据分析了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态
度和行为特征。第六章剖析了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行为决策、
行为选择及行为激励机理。第七章尝试构建一个影响农户参
与行为意愿决策的因素体系,并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加以实证,
以揭示农户的行为决策机理。第八章在进行退耕还林工程利
益相关者分析的基础上,引入经典博弈理论和进化博弈理论
 对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选择机理做进一步分析。第九章提
出了一些促进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相关激励机制。第十
章对全文的一些研究结论加以总结,并提出了一些相关政策
建议,同时指出了本研究的一些创新之处、不足之处及下一
步研究展望。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借鉴较为主流和前沿的农户行为
研究方法,一方面,采取较为规范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如研
究中引入西方经济学的成本曲线、收益曲线、无差异曲线等
经济学模型对农户行为机理加以揭示;另一方面,本研究也
通过引入logistic计量模型,对影响农户参与行为意愿决策因
素加以实证;此外,本研究中也广泛运用框图的表达方式,
直接明了地展现农户参与行为机理。
    本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①较为全面地开展了农户参与
退耕还林态度及行为状态调查,并加以统计分析;②首次较
为系统地揭示了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机理;③首次较为系
统地构建起了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影响因素体系理论框架
和实证模型;④较为规范地开展了退耕还林利益相关者及行
为分析;⑤创新性地开展了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动态博弈
分析和进化博弈分析;⑥首次较为系统地提出了一套激励农
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的机制创新体系。由此可见,本研究内
容和研究成果对于同类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和进一步优化实
施退耕还林工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研究最终得出如下研究结论: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
是在委托代理制度安排框架内,在工程指标、风险和成本约
束下,在利益机制驱动下,在政府激励机制作用下,在多种
因素的影响下,在多重行为博弈关系中通过权衡成本收益和
风险收益后做出的一种将坡耕地转换成林地并加以经营,最
终实现个人承包的退耕和还林收益,同时实现国家所委托生
 态公共物品个人供给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本研究最终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加强社区林业参与机制
建设;完善和创新补偿机制;完善退耕还林工程督导体系;
尽快制定和颁布明细的后续政策,减少农户的风险心理预期
成本;加强退耕区后续产业发展及服务体系建设;优化退耕
还林工程的运行机制和相关配套机制。上述建议对于促进退
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调查ii查
  原理及样本县概况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调查(简称“农户调查”)是本研究
的基础工作。农户调查不仅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研究资
料和研究数据,如本书第六章的农户参与退耕行为调查分析和第
七章农户参与退耕行为意愿影响因素分析都是基于丰富翔实的农
户调查数据而才能完成的;同时,通过农户调查,向农户学习,
也进一步开拓了笔者的研究思路,为本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
础。陕西延长县和镇安县是本研究农户调查的两个样本县,因
此,了解两个样本县的退耕情况,也是进一步分析该区农户退耕
行为的基础。因此,本章节对具体农户调查方案和样本县概况及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概况加以介绍。
4.1农户调查原理
    本章的调查分析是基于具体的农户调查基础上的。本研究农
户调查和农户数据的获取主要依托亚洲开发银行“林业重点工程
与消除贫困关系”技术援助项目(项目编号TA4307)。2004—
2006年,笔者有幸作为调研专家全程参与了该项目实施过程,
并主要负责组织调查方案的设计、实施以及数据录入处理和初步
分析。该项目的实地调研工作涉及河北的平泉县和张北县、江西
省的遂川县、兴国县和修水县、陕西的延长县和镇安县、以及四川
的马边县、南部县和南江县。基于本研究的需要,限于研究时间和
研究能力,本研究将着重选取陕西的延长县和镇安县作为本研究
的样本县(参见图4—1),农户调查分析所用的数据也是主要源自
 于这两个县的农户问卷调查,而为了更好地研究农户行为,本研究
还开展了省级、县级、乡、村级关键人物和组织机构访谈。笔者将
在下文对调查样本选择情况、调查组织情况、采用的调查方法、调
查问卷设计情况、调查数据录入、处理和分析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4.1.1农户调查样本情况
    (1)样本省。本研究确定陕西省为样本省,原因在于:1997
年江泽民总书记发出了“再造一个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
和朱镕基总理在陕西省视察时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
个体承包,以粮代赈”十六字方针后,1999年陕西省在全国率
先开展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试点。陕西地处黄河中游,长江上中游
地区,属国家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因此,可以说陕西省是退耕
还林规模最大的、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示
范省。
    (2)样本县。本研究确定陕西延长县和镇安县为样本县,
原因在于:两县皆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县,但两县的地理位
置、地形、地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森林资源禀赋情况有较
大差异。如从地理位置来看,延长在陕北,镇安在陕南;从
森林资源禀赋来看,镇安丰富,延长稀少。分别可以作为陕南
和陕北的典型代表县。因此,以这两个县为样本县,既可以
基本上反映陕西退耕情况,同时也便于进行两县间的差异比较
分析。
    (3)样本乡和样本村。在样本乡和样本村的确定上,采取随
机分层典型抽样方法,在遵照分层抽样原则、代表性和可行性原
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如下要素来具体确定的:①工程投资规
模。考虑到案例研究的典型性和数据分析的有效性,工程投资连
续且规模较大的样本乡或村,可以作为典型案例点优先考虑。②
经济状况。经济状况较好和较差的样本乡或村可以重点选取。③
自然环境条件。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或恶劣,事关林业重点工程实
施的必要性和效果,自然环境条件本身及其变化也是案例研究点
选择的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④地理位置。案例调研点的选择要
考虑地理位置,要尽可能地覆盖东西南北中不同的地域特点。使
案例研究不仅具有典型性,更具代表性。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理论与实证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7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