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肖克之著
页数:338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10912280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节选
时通考》的版本
《授时通考》也称《钦定授时通考》,为什么要加上“钦定”
二字呢?这得从清代版刻本说起。清代官刻本中,首推武英殿
本,清初,宫廷刻书属内务府,所刻书籍称“内府本”。1680
年,康熙帝在今故宫西华门内武英殿设修书处,把校定官员和刻
写工匠集中在一起,由翰林院词臣(掌管朝廷诰诏令撰述的官
员,如学士、翰林之类)总领其事,从此内府本也就改称“武英
殿本”了,简称“殿本”。殿本以校勘精当、纸墨上乘、字体圆
润、版式疏朗、装订端庄而著称。近代版本学家叶德辉说“武英
殿刻本,当时馆臣校勘,多据宋刻善本,又处分颇严,故讹误遂
少”(《藏书十约》)。由于这些特点殿本被人重视,因为在一些殿
本书中有皇帝自己的著作,或是经皇帝审阅、批准、修改的,所
以在印刷时都冠以“御制”、“御批”、“御定”、“钦定”等字样,
武英殿刻本之所以被人重视,其重要原因就是皇帝关注。武英殿
刻本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盛,康熙朝刻书63种,雍正朝
刻书71种,乾隆朝最多100多种,道光以后,殿本的数量就大
大减少了。《授时通考》贯以“钦定”,因为该书是受乾隆敕命而
编。其书编辑队伍阵容庞大,由和顼和亲王弘昼监理,鄂尔泰、
张廷玉为总裁,以南书房纂修蒋溥、武英殿纂修张照为首50多
名学者参与编修,武英殿出版的图书中这种编辑阵容是少见的,
在武英殿出版的农书中更是绝无仅有。
《授时通考》全书七十八卷,引用古籍553种,插图512幅,
前后用了5年时间完成。这部官修大型农书,是清代唯一的一部
大型官修农书,之前之后再无可比之作。这部书最突出的特点是
资料性强,体例清晰,检阅方便。其内容是从经、史、诗文、诏
令、奏章和历代农书中广为搜集有关农事的记述,以此为线索访
求农书是十分便捷的。该书分为天时、土宜、谷种、功作、劝
课、蓄聚、农余、蚕桑八门。“天时”分记农家四季作业,似田
家月令;“土宜”分为辨方、物土、田制、水利等目;“谷种”是
作物各论的性质;“功作”包括自垦耕到收藏整个过程各个阶段
的操作;“劝课”记述关于重农的政令;“蓄聚”列载仓储、备荒
等制度;“农余”指大田生产以外的各种作业,包括栽植蔬菜、
果树、树木以及畜牧等;“蚕桑”门附有棉、麻、葛、蕉、桐等。
王毓瑚评价该书:“本书体现着一种不同于徐氏《农政全书》的
农学体系观念。它是以供应衣食资料为原则而又以大田生产为中
心,虽然纯粹是前人有关著述的小辑,但体裁严整,征引周详,
又附很多插图,的确具有一定的优点。”王氏的评价是准确的,
尤其提出“……不同于徐氏《:农政全书》的农学体系观念”更令
人回味思考。为什么这个时候会出现不同于百年前的农学体系观
念,很值得我们研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重视农业著作的
刊行,康、雍有《耕织图》,乾隆有《棉花图》,加上《授时通
考》都是以“供应衣食资料为原则”。这么大的变化为什么?这
方面的研究是不够的。笔者在这方面没有了研究,但隐约感到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所代来的人口压力,是重要原因之
《授时通考》的版本情况十分清楚,祖本是乾隆七年(1742)
武英殿本。之后乾隆九年江西巡抚陈弘谋据殿本刊《授时通考》
江西本。道光六年(1826)四川藩署又刊一本,人称四川藩署
本。此本远不及殿本精良,较之江西本也差了很多。从这种不同
时期的变化可以看出国势对刻书的优劣有很大的影响。虽然四川
藩署本当地各大要员参与其事,但经济实力终不如前,所刻之本
只是平平,无任何可称道的地方。不少记录说有广东刊沈秉成
本,遗憾的是笔者未能见到,无法评判其优劣,所见记录都没有
著明沈秉成本的刻书年代,沈秉成是晚清人士,推算此本亦是晚
清刻本。《授时通考》有两个石印本,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富文
书局本,另一石印本据《中国农学遗产文献综录》记载,是上海
实业研究社印,西北农业大学农史研室藏有此本,并著明此本据
江西本印。1956年、1963年,中华书局和农业出版社排印《授
时通考》。1991年至1995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校注本,此外,
1981年农业出版社还出版过辑要本。
据天野原之助记载,日本明治十四年(1881)东京南传马町
二丁目有邻堂翻刻过《授时通考》:“此本由织田完之加上返读
点,不亚于内府的佳本,第一页印有[内务省]‘劝农局印’的
大朱印,载有当时内务卿松方正义的‘进翻刻授时通考’,织田
完之的跋文说,江西巡抚本是在上海买到的,蠹蚀残缺,难读之
处不少,受命将其补充完善,遂与高锐一,衣笠豪谷,小田行
根,岸谷等人补缀修订。”从这段记载还可以看出,日本明治十
四年本是据江西本而刊。江西本所用白连史纸,双栏,无界栏,
单鱼尾,白口,半页11行,行21字,书前同殿本是乾隆七年
序,凡例之前加陈弘谋序。坦率地讲江西本不管从哪方面讲都是
上乘之品,虽说非殿本但从收藏角度来说此本颇有收藏价值,升
值潜力巨大,目前已是不可多得之本。此本20世纪80年代未在
中国书店中购买也就几十块钱,以当今古籍市场的行情来出价,
至少得几千元,差别之大令人瞠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