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马基雅维利式民主

封面

作者:JohnP.McCormick

页数:352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6758385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西方当代民主中,即使选举式民主,也不能保证公众选出的公职人员回应选民的政治意愿和政治期待,甚至给政治的和经济的精英可趁之机,以损害公共利益来充实他们自己的财富。在《马基雅维利式民主》中,麦考米克通过考察马基雅维利作品(主要是《君主论》、《李维史论》与《佛罗伦萨史》)中之前一度被人忽视的民主特质,发掘出古代、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共和国中平民抑富督官的制度,并设想了如何在今天复兴这些制度。本书不但从根本上重新评价了西方政治教坛中核心人物之一的马基雅维利,而且明确介入了有关制度设计和民主改革的当代论争。

作者简介

作者麦考米克(John P. McCormick),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代表作有《施米特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反对作为技术的政治》(1997)、《韦伯、哈贝马斯与欧洲国家转型:宪法的、社会的与超国家的民主》(2007)和《马基雅维利式民主》(2011),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文艺复兴时代的佛罗伦萨政治思想、19到20世纪的欧洲大陆政治理论和社会理论、法哲学和法社会学、欧洲政治以及当代民主理论。
译者康向宇,山西省古交市人,中山大学法学院法学学士,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法理学、宪法学与政治思想史,译有《法律的文化研究:重构法学》(保罗·卡恩著,法律出版社,2018年)。
译者韩广召,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有译文多篇。

本书特色

经典与解释·马基雅维利集之一,立足马基雅维利的经典作品,重新阐发其中的民主特质

《马基雅维利式民主》不但从根本上重新评价了西方政治教坛中核心人物之一的马基雅维利,而且明确介入了有关制度设计和民主改革的当代论争。
在马基雅维利对经济阶级划分、政治问责和大众赋权的思考的启发下,作者麦考米克建议在政体内建立一个位于公职人员之上,把社会经济和政治精英排除在外,并为随机抽签选出的平民赋予重要的否决权、立法权和审查权的公民机构。

目录

前言 / 1

马基雅维利作品缩略语 / 4

导论:自由、不平等与大众政体 / 1

第一部分

第1章人民、贵族和君主 / 31

第2章民主共和国与年轻贵族的压迫欲 / 54

第二部分

第3章大众参与和大众裁决的益处与局限 / 97

第4章选举、抽签和限定阶级的制度 / 136

第5章政治审判与“自由的生活方式” / 172

第三部分

第6章共和主义与民主 / 213

第7章后选举式的共和政体与保民官制的复兴 / 261

致谢 / 290

参考文献 / 295

索引 / 325

翻译分工 / 337

节选

马基雅维利的阶级政治

马基雅维利对共和国最有特权与权力之成员的动机和行为洞若观火;他将显赫的公民称为“贵族”(nobles/nobili)、“权贵”(aristocrats/ottimat)以及最普遍的“大人物”(the great/grandi),这些词语可以互换使用。马基雅维利关于社会精英的观点源于他对地中海地区共和国古今历史的详尽阅读,以及他作为一位16世纪早期佛罗伦萨共和国出身相对卑微的公职人员的亲身经历。正如《李维史论》所清晰表明的,李维笔下的社会冲突给马基雅维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罗马共和国早期,贵族挑起并持续煽动这些社会冲突。更直接的是,马基雅维利在履行国务秘书、外交特使以及国民军负责人的职责时,遭到了佛罗伦萨权贵极为严苛且居高临下的对待。
由于其父亲的债务及所谓的私生子身份,马基雅维利频频遭受蔑视和嘲笑。尽管马基雅维利家族拥有任职于共和国最高机构的传统,但是他自己的相对贫困和名声不佳使他没有资格担任城邦的主要行政职务。事实上,他几乎完全仰仗共和国最高行政长官皮耶罗·索德里尼的庇护而任职于外交、秘书厅和军事部门,而通常情况下社会地位低下的人是很难担任这些官职的。权贵们自认为有资格担任其中多数职位,因此经常抨击马基雅维利,并频繁阻挠他有效地履行职责:尤其是,他们向他试图在共和国建立一支公民军的计划泼冷水,阻止对他最高大使职位的任命,并污蔑他是一个私生子和欠税者的后代、一个性倒错者。
马基雅维利总结了他的研究与经历,认为一种永无止境的压迫欲驱使共和国的大人物努力积累财富,把持政府部门,以及获取声誉(D I. 5、 P 9)。马基雅维利认为,富裕而杰出的公民并不愿意与普通公民共享军事指挥权、通过选举任命的公职以及元老院的职位(资政委员会[consultative committees]、上议院和高等法院),他们更沉溺于支配他人的欲望,而非任何促进公共利益的渴望。抛却所谓“位高则任重”(noblesse oblige)的托词(D I. 37)——这些托词都是历史上谄媚的作家(scrittori)虚构出来的(D I. 58)。马基雅维利坚称:军事统帅、行政长官、元老和法官都想让别人屈从于自己的意志,并力图在他们自己的政治体中飞黄腾达,尤其是以公共利益为代价,尽量充实自身的物质财富。
必须指出的是,马基雅维利并没有将大人物或权贵定义为一个形式上封闭而狭隘的世袭阶级,即使当他用“贵族”或“权贵”这些词指称精英时,他所谓的精英也不是一种封建贵族。例如,马基雅维利明确区分了城邦及共和国的大人物与游手好闲的富裕“绅士”(gentlemen),后者在安全的城堡中压迫乡村居民(D I. 55)。相反,马基雅维利将大人物理解为一个由新近富裕的和政治上白手起家的平民持续自我整合而成的阶级,正如佛罗伦萨共和国和中晚期罗马共和国中的情形。虽然“大人物”这一社会经济阶级并不像世袭精英阶层那般固化,特定个人或家族的上下流动性也更强,但他们在任何特定时刻都表现出一种确定状态,即马基雅维利所说的被一种压迫欲(a desire to oppress)所驱使。
让我们继续澄清马基雅维利指称的精英的本质:很多解释者在提出这个问题时,低估或忽略了马基雅维利关于大人物之动机和行为的论述的物质与经济维度。他们认为,马基雅维利归之于大人物的压迫欲,最符合人们对荣誉(honor)、荣耀(glory)和名望(fame)的追求,恐怕并不涉及攫取财富或利用经济特权使政治利益最大化。然而,马基雅维利始终强调大人物的财富,并指出他们总是将财富作为实施压迫的目的。例如,他指出,最富裕的罗马人构成了“大多数贵族”(D I. 37);马基雅维利还将叙拉古共和国的统治阶级认定为元老和富人(P 8);在《李维史论》的前面部分,马基雅维利将大人物描述为“拥有很多”的人,更确切地说,他们“不端而有野心地”利用慷慨的馈赠,压迫普通公民并破坏大众政体(D I. 5)。随后,同样在这部作品中,他先后提及贵族的“巨大野心”和“贪得无厌”(D I. 40)。
我认为,马基雅维利在讨论罗马土地法的章节中的判断最具有决定性:马基雅维利指出,在共和国的历史进程中,贵族“在涉及政治职位时,总是同意平民的要求,而没有引起特别的骚动;但是,当涉及财物时,贵族是如此顽固地保护”(D I. 37)。这是一处振聋发聩的轻描淡写。马基雅维利在这里含蓄地提到了关键的例证:罗马元老为了保卫他们不断扩张的经济特权,在共和国的公民场所(civic space)谋杀了改革家提比略·格拉古。马基雅维利无疑明白,贵族、权贵和“大人物”对物质利益的珍视,多过对声望和荣誉的渴求。当他们被再分配的诉求紧逼时,他们的确公开表明了这一点。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马基雅维利式民主》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73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