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1978-2018中国优秀散文

封面

作者:贾兴安

页数:413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1437475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1978–2018中国很好散文的出版,旨在展示当代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为广大读者提供一部有着较高艺术水准、值得珍藏与阅读鉴赏的经 典读本。

作者简介

贾兴安,男,生于六十年代,河北师大中文系毕业,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届高研班学员,河北小说艺委会副主任。现任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邢台市文联主席、《散文百家》主编,曾任河北临城县挂职副县长。

本书特色

★ 收录1978-2018中国优秀散文代表作,一书抵N书,钟爱文学精华选本读者的选择
★ 改革开放40年选系列共包括小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散文4种,类别涵盖齐全
★ 牛皮纸封面,烫白工艺,荧光墨配色,集多种工艺,更具收藏价值

目录

我的处世哲学 王 蒙(001)

怀念孙犁先生 铁 凝(004)

呼伦贝尔记忆(节选) 李存葆(011)

中国文脉 余秋雨(037)

愿生命从容(外两篇) 贾平凹(065)

谈简朴生活 张 炜(070)

澳门游思 蒋子龙(075)

小春秋 李敬泽(079)

鼻子的轶事 冯骥才(093)

何处是乡愁(外一章) 梁 衡(096)

文赤壁 朱增泉(101)

千载心香域外烧 王充闾(103)

伊犁秋天的札记 周 涛(110)

瓦浪如海 肖复兴(116)

袁崇焕无韵歌 石 英(120)

史铁生: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张守仁(123)

藏羚羊的跪拜 王宗仁(134)

秋白茫茫 李 辉(136)

珍姨的等待 尧山壁(148)

人与永恒 周国平(151)

泥河湾 梅 洁(163)

草原上的农民 冯秋子(172)

春天的步调 刘亮程(191)

长调如河 鲍尔吉·原野(196)

欢喜佛境界 韩小蕙(204)

1973 年的一次下乡 周同宾(211)

关于天地,关于生死 陆春祥(216)

娘 彭学明(228)

算术题 张锐锋(260)

绝版的周庄 王剑冰(283)

辛亥年的血 熊育群(285)

永和九年的那场醉 祝 勇(298)

盛 年 周晓枫(314)

秦皇岛,《北戴河》词与曹操 庞俭克(324)

悲哉,上将军 耿 立(332)

捉虫记 孙爱雪(345)

羊的冬天 李 娟(355)

老 苏 鲁顺民(361)

书生的骨头 詹谷丰(366)

时间的形态 任林举(391)

村庄的咳嗽声 李公顺(400)

陕北的树 马 语(408)

我把母亲抱在怀里 吴克敬(412)

敢吃的中国人 洪 烛(418)

一根稻草 李光彪(421)

中年读杜甫 雪小禅(424)

河套王 王富江(427)

玄 鸟 格 致(437)

节选

中国文脉
余秋雨
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现,只有从远处看去,才能领略大概,就像那一条倔强的山脊所连成的天际线。
正是这条天际线,使我们知道那个天地之大,以及那个天地之限,并领略了一种注定要长久包围我们生命的文化仪式。
因为太重要,又处于隐潜状态,就特别容易产生误会。必须要纠正的误会有以下六个方向——
一,这股潜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官方主流;
二,这股潜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民间主流;
三,这股潜流,属于文学,并不从属于哲学学派;
四,这股潜流,虽然重要,但体量不大;
五,这股潜流,并不一以贯之,而是时断时续,断多续少;
六,这股潜流,对周围的其他文学现象有吸附力,更有排斥力。
寻得这股潜流,是做减法的结果。我一向主张,研究文化和文学,先做加法,后做减法。减法更为重要,也更为艰难。
减而见筋,减而显神,减而得脉。
减法难做,首先是因为人们千百年来一直处于文化匮乏状态,见字而敬,见文而信,见书而畏,不存在敢于大胆取舍的心理高度;其次,即使有了心理高度,也缺少品鉴高度,与多数哄传一时的文化现象相比,“得脉”者没有那么多知音。
大胆取舍,需要锐利斧钺。但是,手握这种斧钺的人,总是在开山辟路。那些只会坐在凉棚下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的人,大多不懂斧钺。开山辟路的人没有时间参与评论,由此造成了等级的倒错,文脉的失落。
等级,是文脉的生命。
人世间,仕途的等级由官阶来定,财富的等级由金额来定,医生的等级由疗效来定,明星的等级由传播来定,而文学的等级则完全不同。文学的等级,与官阶、财富、实效、传播等因素完全无关,只由一种没有明显标志的东西来定,这个东西叫品位。
其他行业也讲品位,但那只是附加,而不像文学,是唯一。
总之,品位决定等级,等级构成文脉。但是,这中间的所有流程,都没有清晰路标。这一来,事情就麻烦了。
环顾四周,现在越来越多的“成功者”都想以文炫己,甚至以文训世,结果让人担忧。有些“儒商”为了营造“企业文化”,强制职工背诵古代那些文化等级很低的发懵文言;有些电视人永远在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早就应该退出公共记忆的文化残屑;有些当代“名士”更是染上了古代的“嗜痂之癖”,如鲁迅所言,把远年的红肿溃烂,赞之为“艳若桃花”。
颇让人不安的,是目前电视上某些文物鉴定和拍卖节目,只要牵涉到明清和近代书画,就对作者的文化地位无限拔高。初一听,溢美古人,无可厚非,但是这种事情不断重复也就颠覆了文化的基本等级。就像一座十层高塔,本来轮廓清晰,突然底下几层要自成天台,那么上面的几层只能坍塌。试想,如果唐伯虎、乾隆都成了“中国古代一流诗人”,那么,我们只能悄悄把整部《全唐诗》付之一炬了。书法也是一样,一个惊人的天价投向一份中等水准的笔墨,就像一堆黄金把中国书法史的天平压垮了。
面对这种情况我曾深深一叹:“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充鹏。”
照理,文物专家不懂文脉,亿万富翁不懂文化,十分正常。但现在,现代传媒的渗透力度,拍卖资金的强烈误导,使很多人难以抵拒地接受了这种空前的“文化改写”,结果实在有点恐怖。
有人说,对文学,应让人们自由取用,不要划分高低。这是典型的“文学民粹主义”,似是而非。就个人而言,不经过基本教育,何能自由取用?鼠目寸光、井蛙观天,恰恰违背了“自由”的本义;就整体而言,如果在精神文化上也不分高低,那就会失去民族的大道、人类的尊严,一切都将在众声喧哗中不可收拾。
如果不分高低,只让每个时间和空间的民众自由取用、集体“海选”,那么,中国文学,能选得到那位流浪草泽、即将投水的屈原吗?能选得到那位受过酷刑、耻而握笔的司马迁吗?能选得到那位僻居荒村、艰苦躬耕的陶渊明吗?他们后来为民众知道,并非民众自己的行为。而且,知道了,也并不能体会他们的内涵。因此我敢断言,任何民粹主义的自由海选,即便再有人数、再有资金,也与优秀文学基本无关。
这不是文学的悲哀,而是文学的高贵。
我主张,在目前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领域,应该重启文脉之思,重开严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为此,应努力拨去浮华热闹,远离滔滔口水,进入深度探讨。选择自可不同,目标却是同归,那就是清理地基,搬开芜杂,集得高墙巨砖,寻获大柱石础,让出疏朗空间,洗净众人耳目,呼唤亘古伟步,期待天才再临。由此,中华文化的复兴,才有可能。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1978-2018中国优秀散文》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71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