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信用合作演变规律和运行机制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封面

作者:鞠荣华

页数:373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1419673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三篇,第一篇从横截面上介绍了代表性国家信用合作事业的演变过程,并归纳了演变规律;第二篇从纵剖面上阐述了国际信用合作事业运行机制的有机构成要素,并比较了不同国家的运行效果;第三篇落脚中国信用合作事业的发展历程,在借鉴国际信用合作演变规律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信用合作事业的发展路径。  第一篇为代表性国家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了欧洲、北美、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六个地区近20个代表性国家信用合作实践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尤其详细介绍了德国、美国和加拿大三个国家成功的、市民社会自发的信用合作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使业内人士能够充分认识到信用合作事业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群有理想的人探索和尊重信用合作事业的发展规律,并为之不懈努力的结果。在介绍代表性国家信用合作事业演变的基础上,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对信用合作制度的变迁进行了解释,按照发展程度把世界各国的信用合作事业归纳为初级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并概括了推动一国信用合作事业走向成熟阶段可能的有利条件:较高的社会民主水平和法治程度,富有人格魅力的领袖人物,政府合理的制度供给,社会的宗教传统,行业联盟充分的教育、宣传和推广,由行业推动的、遵循合作原则的政府立法和一个团结统一的全国信用社联盟等。在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本篇最后一部分使用78个国家(地区)的相关数据,对影响信用合作制度实践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外部法治水平与信用合作制度实践效果显著正相关的研究结论。  第二篇为信用合作社的运行机制。从信用合作组织的治理结构、产品、规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基层组织的联合以及与政府的关系等信用合作运行机制各个有机构成要素的层面上,介绍了信用合作组织的运行应该遵循的一般规则,使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信用合作在不同国家的运行情况和运行效果,并分析了遵守这些规则所面临的挑战。民主参与和控制是信用合作组织治理结构的核心,而现实中坚持这一原则面临很大挑战,但这一原则的失守却是一些国家信用合作事业失败的原因之一。信用合作组织的主要产品是存款和贷款,较低的贷款利率和较高的存款利率是信用合作组织区别于盈利性信贷机构的特点,对其利率进行法定限制是防止信用合作组织变异的核心措施。适当的规模是保障合作性质的关键要素之一,但在规模方面,信用合作组织也面临着保障充分的民主参与和追求规模经济的两难选择,信用合作事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规模特征。与商业银行一样,信用合作组织也面临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行业需要在总结风险管理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政府的制度供给、适当监管与税收优惠支持,也是影响一个国家信用合作事业能否走向成熟的重要因素。  第三篇为中国信用合作制度的探索与出路。首先介绍了自20世纪初开始,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信用合作事业的发展历程。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资金互助组织的发展现状,并跟踪了资金互助业务最新的发展情况,对吉林梨树县、山西蒲韩社区、山东安丘市、河南信阳郝塘村和河南济源的几个资金互助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对中国农村合作性金融发展的路径进行了理论探讨:使用租值消散理论和演化博弈论方法,论证了资金互助业务监管的必要性。使用超边际分析法指明了选择独立型资金互助模式,还是综合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模式,取决于对分工经济和节省交易费用的权衡。使用制度经济学理论解释了处在发展初期的资金互助组织宜小不宜大。使用博弈论方法论证了设置资金互助组织贷款利率上限的合理性,并对政府支持问题进行了探讨。  此外,本书的附录部分给出了WOCCU建议的《信用合作社规章》模板的中文翻译。

作者简介

  鞠荣华,经济学博士,博士后出站人员,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度中美富布赖特项目研究学者,亚洲开发银行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农村金融咨询专家,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  200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农村金融和金融市场。主持国家、省部级、校级科研项目10余项,作为首作者和通讯作者在SSCI收录的《Public Money and Management》《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和《中国农村观察》《经济学家》《农业经济问题》等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教材和著作8部。作为论文首作者获2006年度商务部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论文优秀奖。

目录

0 绪论
0.1 研究目的和意义
0.2 研究方法
0.3 研究内容和框架
0.4 可能的创新

第一篇 代表性国家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1 信用合作概述
1.1 信用合作社
1.2 信用合作社的原则
1.3 信用合作社和商业银行的关系
2 欧洲国家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2.1 德国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2.2 意大利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2.3 奥地利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2.4 芬兰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2.5 荷兰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2.6 西班牙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2.7 英国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2.8 爱尔兰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2.9 波兰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2.10 总结
3 北美国家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3.1 加拿大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3.2 美国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3.3 总结
4 亚洲国家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4.1 日本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4.2 印度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4.3 总结
5 大洋洲国家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5.1 澳大利亚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5.2 新西兰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5.3 总结
6 拉丁美洲国家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6.1 巴西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6.2 多米尼加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6.3 总结
7 非洲国家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7.1 肯尼亚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7.2 尼日利亚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7.3 总结
8 信用合作制度的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
……

第二篇 信用合作社的运行机制
第三篇 中国信用合作制度的探索与出路

附录:WOCCU建议的信用社规章模板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信用合作演变规律和运行机制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早在1864年,几个纽约的德国手工业者联合会组织了一个全市范围的工人联盟。他们试图根据舒尔茨·德利奇的自助原则,建立银行、医院、建房协会和生产合作社。然而,欧洲马克思主义者争取8小时工作日的热情很快就压过了舒尔茨合作社的热情。1870年,马萨诸塞州一个波士顿的律师,塞缪尔·昆西(Samuel M.Quincy),也是马萨诸塞常设法院的成员,把舒尔茨的报告《德国大众银行:根据最新法律的组织》翻译成英文摘录。他的侄子约西亚·昆西(Josiah Quincy)是马萨诸塞参议院成员,把这个报告连同在本州立法允许开设这种银行的请求提交给了银行和银行业委员会。一个波士顿的杂志对这一想法给出了正面评价,并认为在美国引进这种银行是有利的。次年,一个参议院的议案提出成立这种协会,但在两个月之内,银行和银行业委员会的主席约西亚告诉这个委员会,这种立法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他发现可以根据现行立法组织这种协会。  虽然马萨诸塞州的立法没有通过,但美国对信用合作的热情并没有消失。政治经济学家和其他的观察家继续呼吁美国需要合作银行来保证独立手工业者的存在和减少劳资冲突。此外,19世纪80年代,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缺少适当的银行和信贷设施会迫使普通人转向高利贷和当铺,他们通常收取30%-50%的利率,被称为合法的抢劫。有人认为:穷人不应该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被抢劫,也不应该为借款而付出富人借款5-10倍的价格,呼吁以6%的利率提供贷款的制度。虽然各种类型的储蓄银行、储蓄和贷款协会相继出现,但无论是舒尔茨还是雷发巽的协会都没有马上在美国取得立足之地。德雅尔丹在加拿大推广信贷协会的同时,也参与到美国的信用合作事业中。欧洲领导人如舒尔茨和雷发巽的工作众所周知,德雅尔丹的信贷协会也为美国人所熟悉,但在1907年以前,没人效仿加拿大的经验。德雅尔丹表示愿意帮助美国成立信贷合作协会,但认为协会要想成功,领导人必须出自美国。  美国信用合作事业的领袖人物是波士顿的爱德华·法林(Edward A.Filene),他在1907年的一次印度之旅后对信用合作产生了特别的兴趣。爱德华生于1860年,毕业于马萨诸塞的里恩高中,1878年,在几个月的自学之后,他被哈佛大学录取,但在入学之前,他的父亲开始生病,爱德华不得不到他父亲开办的家庭服装商店工作,他很快就表现出对商业的兴趣和才华。爱德华5岁的时候受伤导致跛行,成为他终身未婚的原因之一;但是他深深关注大众的生活,生意和公共服务耗去了他的一生,可以说,他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是整个社会。爱德华的波士顿商店生意兴旺,其成功来源于他的商业和管理实践,他坚持客户的钱应该花得值。他也是一个开明的雇主,他为员工提供优厚的工资和福利,支持员工协会,并赋予他们为商店制定规则的权利,包括工作时间和假期。尽管爱德华的生意很好,但他的生活非常简朴,唯一的奢侈品是旅行。爱德华谦虚地称自己是一个来自波士顿的店主,但实际上远不止这些,他是一个积极的自学成才的知识分子和国际主义者,他大部分的时间和金钱试图解决人类的社会问题。1907年2月初,爱德华到达印度的加尔各答,非常迫切地到印度的村庄去研究他所听说的信用合作事业。在印度的村庄里,爱德华看到了从未见过的贫穷,他认为印度农民的一个希望是农业合作银行。英国政府已经敦促农民成立协会以接受他们贫乏的存款,然后政府借给协会一笔和社员存款金额相等的资金。反过来,协会为社员提供贷款,绝大多数的贷款是5-25卢比。爱德华对协会的工作和没有报酬的志愿者印象深刻,当他离开印度的时候,更加坚信信用合作能够帮助穷人。回到美国以后不久,他致电老罗斯福总统,推荐印度的农业合作银行,并拜访他,再次推荐这种制度,但最终不了了之。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信用合作演变规律和运行机制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71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