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小学生阅读文库全新修订版)理智与情感(全新修订版)/中小学生阅读文库

封面

作者:(英)奥斯丁

页数:245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5023005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情感与理智》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以十八世纪英国为主要背景创作的爱情小说,小说以达什伍德姐妹为主要人物,通过姐妹俩曲折复杂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两种接近不同的爱情观念。

作者简介

  简·奥斯丁(Jane Austen)  英国女作家。生于英格兰汉普郡的乡村牧师家庭。未曾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在家中得到了良好的文学启蒙。终身未嫁,在家乡度过了一生的大部分时光。著有六部长篇小说:《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劝导》。

本书特色

  ▲中小学语文九年级下推荐阅读  ▲简·奥斯丁处女作,展现独特的小说艺术——细致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挖掘人性的深层结构。机智俏皮的语言,含蓄的反讽叙事。  ▲英国女性小说经典——以女性视角观察爱情世界,冷静审视女性的生存状况,表现知识女性的婚姻观与价值观。  ▲女性译笔,贴近原作——《理智与情感》的中文译本多达百余种,女性翻译家姜春香的译本准确传递了女作家奥斯丁原作的精髓。书中为地名、人名增加了注释,方便读者理解。  ▲毛姆、司各特推崇备至的小说家。  ▲李安导演同名电影荣获第46界奥斯卡改编剧本奖、美国电影金球奖、柏林电影节金雄奖。  我世面见得越多  越觉得我这一生也见不到一个我会真心爱慕的男人  ★新语文教材,“读”字当先  2016年9月,全国数百万小学生和初中生开始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新教材格外注重课外延伸阅读,提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强调:语文教学通常讲“听说读写”,哪一样重要?“读”重要。应当把阅读放在首位。  ★阅读习惯要从小养成,改变“浅阅读”之风  在2018年中国全民阅读年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蔚华针对国内大学生图书借阅量和发散度均低于美国的现象,指出必须对大学生阅读经典原着加强引导,尤其要强化哲学、思想、文化类图书的阅读教育,改变浅阅读的习惯。教育相关部门也明确提出,所有高考科目都将对语文的素养持续考察,要提升试卷的阅读量,以鼓励学生增加各学科知识的宽度、广度,引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全民阅读”要从学生开始,更要从中小学生抓起,在他们人生的初级阶段就种下阅读的种子。  ★“中小学生阅读文库”,时间历练的经典  “佳作不厌百回读”,真正有价值的书籍是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中小学生阅读文库”针对语文课程改革提出的新阅读要求,精选了古今中外流传已久,被广大读者广为传颂的众多名篇佳作。既有鲁迅的《朝花夕拾》、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冰心的《繁星·春水》、老舍的《骆驼祥子》、丰子恺的《缘缘堂》、沈从文的《边城》《湘行散记》、孙犁的《白洋淀纪事》、吴强的《红日》等文坛经典,也有《星星离我们有多远》《飞向太空港》等当代作家充满想象力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收录了《伊索寓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童年》《鲁滨孙漂流记》《安徒生童话》《名人传》《物种起源》等众多脍炙人口国外名着,内容涵盖散文、小说、诗歌、传记、寓言、科普、历史、哲学等,针对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和要求,注重对中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提升,力求为读者提供具有代表性和可读性的至臻读本。

节选

  第一章  坦斯沃特家在苏塞克斯定居,可有些年代了。家里买下一个广阔的田庄,府邸就设在田庄中心的罗拉庄园。祖祖辈辈以来,一家人一直过着体面的生活,在当地颇有声望。已故庄园主是个单身汉,活到老大年纪。在世时,妹妹长年陪伴他、照顾他,替他料理家务。没想到妹妹早他十年去世,致使府上发生巨大的变化。为了填补妹妹去世的空缺,他将侄儿哈里·坦斯沃特一家接到府上。哈里·坦斯沃特先生是罗拉田庄的法定继承人,老坦斯沃特打算把家业传给他。这位老绅士有侄儿、侄媳及其子女做伴,生活过得也算舒心。他越来越离不开他们。哈里·坦斯沃特夫妇不仅出自利害关系,而且由于他们本身心地善良,对他总是有求必应,使他晚年尽享天伦之乐。而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也给他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哈里·坦斯沃特先生跟前妻生有一个儿子,和现在的太太生了三个女儿。儿子是个踏实体面的青年。他母亲去世时给他留下许多遗产,到他成年时有一半交给了他,为他奠定了厚实的家底。不久,他结了婚,又增添了一笔财产。因此,对他来说,父亲会不会继承罗拉田庄,远不像对他几个妹妹一般至关重要。这几个妹妹倘若不靠父亲继承这份家业可能给她们带来的好处,她们的财产便微乎其微了。她们的母亲一无所有,父亲也仅仅掌管着七千镑,而对前妻另一半遗产的所有权只在生前有效,他一去世,这一半财产就由儿子来继承。  老绅士去世后,众人开读遗嘱,发现与其他遗嘱一样,这叫人既高兴,又失望。他并非那样偏颇无情,还是把田庄传给了侄儿,但因为有附加条件,让这份遗产失去了一半价值。本来,坦斯沃特先生要这笔财产的目的,无非是顾念妻子和女儿,而不是为自己和儿子着想。但财产却偏偏传给了他儿子和四岁的孙子。这么一来,他就无权动用田庄的财产,或者变卖田庄的财产,来扶养那些他最亲近、最需要扶养的家眷。为了那个孩子,全部家产都被冻结了。  想当初,这孩子不过是偶尔跟着父母到罗拉庄园来过几趟,跟其他两三岁孩子一样,也没有什么特别逗人喜爱的地方,无非是正在咿呀学语,性格倔强,喜欢搞恶作剧,爱大吵大闹,却博得了老绅士的喜欢。相比之下,侄媳母女多年照料的情分,却变得无足轻重了。不过,老人也不想过于苛刻,为了表示他对三个姑娘的一片心意,好歹给每人分了一千镑。  坦斯沃特先生起先极为失望。但他性情开朗,满以为自己能多活些年岁,凭着这么大的一个田庄,只要马上改善经营,省吃俭用,就能从收入中攒下一大笔钱。然而,这笔迟迟到手的财产在他名下只持续了一年的时间,因为叔父死后不久,他也跟着归天了,给他的遗孀和女儿们留下的财产,包括叔父的遗产在内,加起来也不过一万镑。  当时,家人见他不久于人世,便打发人去叫他儿子。坦斯沃特先生用尽最后的力气,向儿子做了最后的交代,嘱咐他照料继母和三个妹妹。  雅亨·坦斯沃特先生不像家里其他人一般多情善感。可是,眼下受到如此重托,他也深为感动,保证尽力让她们母女生活得幸福快乐。父亲听到这番许诺,总算放心地走了。一时间,雅亨·坦斯沃特先生有空算计起来:如果精打细算,他到底能为她们做些什么。  这位年轻人心眼并不坏,除非你把冷漠无情和自私自利看作坏心眼。总的来说,他非常受人尊敬,因为他平常为人处世,总是十分得体。他如果娶个和蔼一点的妻子,说不定会更受人尊重,而且他自己也会更和蔼一些。无奈他结婚时太年轻,太偏爱妻子了。不过,雅亨·坦斯沃特夫人倒也像她丈夫,只是更狭隘,更自私罢了。  雅亨·坦斯沃特先生向父亲许诺时,心里就在合计,想给他妹妹每人再多加一千镑的收入。当时,他确实认为这是他力所能及的。他除了目前的收入和母亲另一半遗产以外,还有望每年再增加四千镑。一想到这里,心里不禁热乎乎的,他认为自己可以大方一点。  “是的,我能够给她们三千镑,这多么慷慨大方啊,完全可以保证她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啦。三千镑呀,我可以毫不费劲地省出这么一笔巨款。”他整天这么想着,接连想了好多天,终于下定了这个决心。  父亲的丧事刚办完,雅亨·坦斯沃特夫人连个招呼都不打,就带着孩子、仆人来到婆婆家里。谁都知道她有权来这里,因为从她公公闭上眼睛起,这房子就属于她丈夫了。不过,她的行为的确太不文雅,按照人之常情,任何一个女人处在坦斯沃特太太当婆婆的位置上,都会感到不愉快。更何况,坦斯沃特太太还是个自尊心极强而且很豪爽的女人,对于这种粗鲁无礼的事情,不管是谁干的或者对谁干的,她都会极其厌恶。  雅亨·坦斯沃特夫人在婆家从未受到过任何人的喜爱,可是直到今天她才有机会向她们摆明:在必要时,她可以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坦斯沃特太太讨厌这种蛮横无理的行径,并因此瞧不起她的儿媳。一见儿媳进门,她就恨不得永远离开这个家。怎奈大女儿一再恳求,她才开始考虑一走了之是否妥当。后来完全是因为出自对三个女儿的爱怜,她才决定留下来。看在女儿们的分儿上,还是不跟那个做哥哥的闹翻为好。  大女儿艾利洛的劝解奏效了。艾利洛思维敏捷,头脑冷静,虽然年仅十九岁,却能为母亲出谋划策。坦斯沃特太太脾气急躁,做事从来不考虑后果。艾利洛则总为大家着想,经常出来劝阻劝阻。她心地善良,性格温柔,感情强烈,不过她会克制自己—在这一方面,她母亲还有待提高,不过她有个妹妹打算一辈子也不要学。  梅莉爱各方面的才干都足以与艾利洛相提并论。她聪明能干,热情大方,不过做什么事情都急急躁躁的。她伤心也好,高兴也罢,从来不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她为人大方,和蔼可亲,也很有趣,可就是一点也不谨慎,这与她母亲毫无差别。  艾利洛见妹妹过于感情用事,不免有些担心,可坦斯沃特太太却认为这一点难能可贵。如今,她们两人极度悲痛的情绪,互相感染,互相助长。最初的那种悲痛欲绝的情状,一触即发,说来就来,反反复复,没完没了。她们完全沉湎于悲恸之中,总是哪里伤心就往哪里想,越想越伤心,认定这一生就这么结束了,谁来劝说也不起作用。艾利洛也很悲痛,还好她能尽量克制自己。她遇事能同哥哥商量着办,嫂子来了也能以礼相待。她还劝说母亲也这般行事,让她多加忍让。  三妹梅卡莉坦是个无忧无虑的小姑娘,不过由于她已经染上了不少梅莉爱的浪漫气质,但又不像她一般聪明,刚刚十三岁,因此还无法赶上涉世较深的姐姐。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小学生阅读文库全新修订版)理智与情感(全新修订版)/中小学生阅读文库》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71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