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费孝通
页数:336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6601501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由费孝通先生主编,是中华民族形成史、民族关系史研究的经典之作,是当代中国民族研究的奠基性作品之一。书中提出的各民族平等,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中华民族是由56 个民族形成的多元一体、是高一层次的民族实体等观点迄今仍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全书包括五个主要部分。靠前章导论主要论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及特点;第二章“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形成”从中华新石器文化的多元区域性发展、中华远古各部落集团、中华民族形成史的分期、中华民族的结构、中华民族的共同性等五个角度条分缕析,勾勒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第三章“民族称谓含义的演变及其内在联系”考察了“汉族”称谓如何从“汉人”演变而来,以及汉族与历目前各少数民族间的交融与涵化历程;第四章“中国历目前游牧民族的地位”以匈奴游牧社会的演变、发展及其与汉民族的互动为样本,研究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经济、文化、交通等发展的贡献,说明中华民族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本身即包含历目前诸多少数民族文化因子;第五章“中华民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从理论建构的高度阐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概念。
“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有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费孝通一生专注社会学、人类学研究,著作等身。其博士论文《江村经济》为靠前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其他重要著作包括:《禄村农田》《内地农村》《生育制度——中国的家庭与社会》《乡土中国》《乡土重建》《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主编)等。
本书特色
费孝通先生主编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国民族学研究领域的经典作品,其中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虽然距首次发表(1989年)已经过去了30年,但对当代中国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是认识、理解中国民族关系、研究中华民族社会历史的必读经典。众所周知,费孝通先生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大家,他的社会学研究依托深入的田野调查,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城乡社会的结构、关系、经济及文化特质,他的《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中国的家庭与社会》等迄今仍在该领域具有典范意义。实际上,费先生不仅在社会学、人类学领域贡献巨大,他还是中国民族研究的奠基者之一。早在年轻时,费先生就曾深入广西瑶山调查当地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状况,甚至致新婚妻子不幸遇难,自己身负重伤。20世纪50年代,费先生参与并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规模的民族调查,对中国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观察和认识。十年浩劫过后,费先生一边恢复自己的社会学研究,一边因担任全国人大、政协领导,深入各地展开调研,为国家制定农村、民族地区政策建言献策。他多次前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研究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他曾三访民权、四访贵州、五上瑶山、八访甘肃,广泛的基层研究为他后来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奠定了基础。
1989年,已经80岁高龄的费孝通先生在暑期休假时,在前期于中央民族大学(当时的中央民族学院)讲授民族历史课程的基础上,结合自己20余年对民族研究的思考,写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这篇重要论文。在论文中,费孝通先生提出三个主要论点:最,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 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 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 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多元一体格局中,56 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第二,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一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由于他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这一体不再是汉族而成了中华民族,一个高层次认同的民族。第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可以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这篇论文发表后引发巨大反响,国家民族召开专题研讨会,民族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加入,一时间形成研究热潮。本书就是在当年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由费孝通先生主编、陈连开等先生共同参与编纂完成的。费孝通先生主编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国民族学研究领域的经典作品,其中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虽然距首次发表(1989年)已经过去了30年,但对当代中国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是认识、理解中国民族关系、研究中华民族社会历史的必读经典。
众所周知,费孝通先生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大家,他的社会学研究依托深入的田野调查,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城乡社会的结构、关系、经济及文化特质,他的《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中国的家庭与社会》等迄今仍在该领域具有典范意义。实际上,费先生不仅在社会学、人类学领域贡献巨大,他还是中国民族研究的奠基者之一。早在年轻时,费先生就曾深入广西瑶山调查当地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状况,甚至致新婚妻子不幸遇难,自己身负重伤。20世纪50年代,费先生参与并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规模的民族调查,对中国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观察和认识。十年浩劫过后,费先生一边恢复自己的社会学研究,一边因担任全国人大、政协领导,深入各地展开调研,为国家制定农村、民族地区政策建言献策。他多次前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研究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他曾三访民权、四访贵州、五上瑶山、八访甘肃,广泛的基层研究为他后来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奠定了基础。
1989年,已经80岁高龄的费孝通先生在暑期休假时,在前期于中央民族大学(当时的中央民族学院)讲授民族历史课程的基础上,结合自己20余年对民族研究的思考,写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这篇重要论文。在论文中,费孝通先生提出三个主要论点:最,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 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 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 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多元一体格局中,56 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第二,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一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由于他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这一体不再是汉族而成了中华民族,一个高层次认同的民族。第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可以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这篇论文发表后引发巨大反响,国家民族召开专题研讨会,民族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加入,一时间形成研究热潮。本书就是在当年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由费孝通先生主编、陈连开等先生共同参与编纂完成的。
费孝通先生曾说:“我总觉得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是在接触实际中酝酿和形成的,理论离不开实践。我这篇’多元一体格局’的根子可以追溯到1935 年广西大瑶山的实地调查。同时我觉得只有实践也是不够的,还须从已有的理论中得到启发和指引。”费先生能提出影响深远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正是他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术方法论的成果。费先生虽命运多舛,但研究中国社会、民族问题的学术热情从未消退,一生勤勉,从未懈怠,给后人留下了丰硕的思想财富。在学习费孝通先生民族学理论的同时,其治学思想、爱国之情也会不断激励我们前行。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一)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
(二)多元的起源
(三)新石器文化多元交融和汇集
(四)凝聚核心汉族的出现
(五)地区性的多元统一
(六)中原地区民族大混杂、大融合
(七)北方民族不断给汉族输入新的血液
(八)汉族同样充实了其他民族
(九)汉族的南向扩展
(十)中国西部的民族流动
(十一)中华民族格局形成的几个特点
(十二)瞻望前途
二 中华民族研究的新探索
第二章 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形成
一 中华新石器文化的多元区域性发展
(一)中华文化起源于中华大地
(二)黄河中下游东西相对的两个文化区
(三)长江中下游东西相对的两个文化区
(四)燕辽文化区及黄河上游文化区
(五)以鄱阳湖一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华南文化区
(六)北方游牧与渔猎文化区
(七)南北农业及狩猎文化三带的平行发展
二 中华远古的各部落集团
(一)史料问题
(二)父权制以前的史影
(三)父权制时代各部落集团
三 中华民族形成史的分期
(一)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孕育
(二)中华民族的自在发展
(三)中华民族从自发到自觉的联合
四 中华民族的结构
(一)中华大地的地理结构
(二)中华民族的民族结构
(三)中华民族的政治结构
五 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一)
(一)中华民族认同有长远的历史渊源
(二)各兄弟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各具特点和特长而又互相学习和吸收
(四)中国民族关系的新纪元
六 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二)
(一)远古神话所反映的共性与个性
(二)中国各民族远古祖先的认同与各自的特点
(三)各民族的历史自古认同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四)在中华民族解放斗争中同呼吸共命运
第三章 民族称谓含义的演变及其内在联系
一 “汉人”考
(一)“汉人”称谓的起源
(二)“汉人”族称的形成
(三)“汉人”范围的扩大与“汉族”称谓的出现
(四)对“汉人”称谓的演译
二 “契丹”——汉人之别名
三 历史上少数民族中的“汉人成分”
(一)少数民族的崛兴往往得助于汉人
(二)汉人之化入西北民族的成分
(三)汉人之化入西南、东南民族的成分
(四)汉人之化入中南民族的成分
(五)汉人间有迁于邻国而被涵化的成分
(六)民族间相互涵化是促进发展的因素
四 中国·华夷·蕃汉·中华·中华民族
(一)中国名称的起源
(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与华夷的含义
(三)秦以后中国含义的发展演变与确立
(四)汉人与蕃汉对举的内涵及外延
(五)中华与中华民族含义的演变和发展
第四章 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的地位
一 匈奴游牧社会的历史地位
(一)匈奴统一中国北方游牧区的历史意义
(二)长城内外广大农业区与游牧区的形成
(三)匈奴游牧社会的历史地位
(四)游牧社会与农业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
二 西汉政府设置河西四郡的历史意义
(一)设置河西四郡的历史背景
(二)河西四郡促进了汉朝对西域的统一
(三)河西四郡促进了中西交通的发展
(四)河西四郡促进了西北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五章 中华民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一 民族研究新发展的良好开端
(一)对中华民族的研究是时代的需要
(二)对中华民族内涵与外延的探讨
(三)对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探讨
二 中华民族起源学说的由来与发展
(一)从一元说到多元一体说
(二)多元一体说的考古学依据
(三)中华文明初曙发展的总趋势
(四)需要对远古神话系统进行整理
三 传统民族观与中华民族一体观
(一)传统的“华夷之辨”
(二)“大一统”格局中的“华夷之防”
(三)中华民族从自在发展到自觉的联合
四 中国民族研究的识异与求同
修订本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