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平中
页数:207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2033473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铁面御史”清白廉政文化史鉴》主要内容包括赵抃清白廉政思想文化内涵与历史特征;赵抃清白廉政文化的逻辑体系与价值维度;清白重德,孝悌齐家;选贤与能,举荐人才;向心凝聚,维护正统;民生为重,民用为先;惩贪治腐,正风祛邪;铁面无私,弹劾不避权幸;俭以率蜀,和易为政。
作者简介
刘平中(1971-),四川荣县人。1991年毕业于四川省荣县师范学校,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2004年考入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师从舒大刚教授攻读儒学文献方向硕士学位;2007年再次考入舒师门下,攻读历史文献学方向博士学位,2010年获得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通过招考进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2011年进入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师从项楚教授、谭继和研究员从事巴蜀文化研究,2015年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出站。 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文化哲学方向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儒学和巴蜀文化学方面的研究,分别在《社会科学研究》《历史教学问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文化自觉与自强:李调元与清代蜀学复兴研究》《孟子恒解校笺》(古籍整理)等专著3部。主编《荣县通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历代‘非孟’类文献整理与诠释研究”1项,主持完成“刘沅经学思想诠释研究”等省部级规划项目3项,主持“天府文脉,好风相颂”等省、市级文态概念规划项目8项。兼职成都民俗学会副会长、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副秘书长。
目录
第一章 赵抃清白廉政文化的逻辑体系与价值维度
第一节 为官者当以何品德执政
第二节 为官者当以何理念执政
第三节 为官者当以何能力执政
第四节 以何标准选人用人
第二章 清白重德,孝悌齐家
第一节 崇儒重德,忠孝为本
第二节 乐善好施,不蓄私财
第三节 淡泊名利,“得便宜处莫去”
第四节 焚香告天,“自我净化”
第三章 选贤与能,举荐人才
第一节 举荐周敦颐
第二节 举荐苏洵
第三节 公正对待“敌手”范镇
第四章 向心凝聚,维护正统
第一节 于国大礼,首重规矩
第二节 谏言直行,维护国本
第三节 居安思危,防禁贪心
第四节 惩戒结党,体恤忠良
第五章 民生为重,民用为先
第一节 仁爱为本,感召和气
第二节 以天下民心为重
第三节 越州救灾
第四节 夙夜勤政,惠及多方
第六章 惩贪治腐,正风祛邪
第一节 破邪侥之风:驱逐内宫烧炼之徒
第二节 正风树纪:弹劾阿谀违法之人
第三节 取法公平:为民洗雪冤屈
第七章 铁面无私,弹劾不避权幸
第一节 奏罢宰执陈执中
第二节 弹劾枢密副使陈旭
第三节 严惩王拱辰贪渎行为
第四节 奏罢王德用
第八章 俭以率蜀,和易为政
第一节 崇文重教,清白地标
第二节 俭以率蜀,改变蜀地奢靡风尚
第三节 为政和易,宽严相济,深得民心
附录
赵清献公神道碑
史传三编·赵抃
宋史·赵抃传
赵清献公年谱
赵清献公生平大事记
赵抃人蜀考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铁面御史”清白廉政文化史鉴》: 如何对待权力、财富、名利以及人生得失等问题,历来考验着人们的智慧。赵扦生平不治赀业,不蓄声伎女乐,不为财利富贵等身外之物所累,为后人解答这些人生普遍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体现了赵抃作为一代清白廉官超凡脱俗的高洁人生与理想追求。 赵扦曾四次人蜀,两任成都知府,执掌着益州之地的人事、财政等大权。对于那些有贪腐或者品行有问题的官员而言,完全可以借机大捞一把、大发其财。但是,崇尚高洁清白、淡泊钱财私利的赵抃却出淤泥而不染,自有一番做官行事的方法理路。他每次入蜀为官,从不携带随从与家眷,往往单身就道,匹马入蜀,既无随从也无家眷亲朋。从根本上说,赵扦的这种做法,一是在于为“俗尚奢侈”的蜀地官场树立新的榜样,避免官场迎来送往给老百姓造成的不必要负担;二也是为自己秉公施政,廉洁做人营造必要的条件与更好的工作环境。如《遵生八笺》云:“初任成都,以一龟一鹤自随。及其再任,屏去琴、鹤,止有苍头执事。”①赵抃初任成都的时候,随身既不是如其他外任官员一样,携带家人兄弟或者朋友幕僚,而是携带了时刻警示自己不得贪贿好贿,违背法度的“一龟一鹤”。赵抃“一龟一鹤”外任为官的事迹,后来被人们提炼成为清白做人为官的著名成语——“琴鹤精神”,并被提升为清廉为官的道德标准而流传后世。 赵抃之所以带着龟和鹤赴任,就在于“龟”常常被古人视为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符号与化身,“鹤”则被古人视着清洁高尚、爱惜自我名声的代名词。赵扦后来再任成都,甚至“放龟摒鹤”,仅有一苍头老兵相随依照顾自己年迈的生活,其清廉简朴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赵抃人蜀赴任轻车简从的行为,正如前面所言,不仅仅有助于净化其执政、行政的工作环境,并有助于防止家属、随从巧借公权行贪腐之事,败坏其一生清廉为官形象等污浊事件的发生,更为重要的是,还有助于他以身作则纠正蜀地官场贪腐盛行、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苏轼在《题李伯时画赵景仁琴鹤图》中对赵扦的“琴鹤精神”做了高度肯定,他称赞说:“清献先生无一钱,故应琴鹤是家传。”历史而生动地再现了赵抃清白家风与不蓄私财,“一清二白”的廉官、清官精神与形象。 赵扦一生仗义疏财,重义轻利,但是却特别热衷于济贫救孤,善解他人的燃眉之急。赵抃在官期间,多次主动捐财出资,为那些无钱嫁女的人家置办嫁妆,替人嫁女,史称赵扦一生,“为人嫁孤女二十余人”①。赵抃由此付出很大的心力与钱财,在其所处的时代不能说不大,即使在物质生活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嫁一家女儿,也是一件花费不少也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何况为人嫁女二十余人呢?可见赵抃为人排忧解难、急人之所急的高风亮节。赵抃居家之日,见有孤贫之家无力埋葬亲老者,亦常常慷慨解囊,解人危难。史称其一生出资,“葬暴骨及贫无以敛且葬者不知其数”。②赵扦不蓄私财而乐于救孤济贫、养生葬死之举,充分体现了赵抃仁义根植于心,轻财利货贿、重民生彝伦的人生追求与高洁理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