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宁
页数:249页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5043599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著作主要以山西省为例, 梳理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 总结了基本经验, 并结合国外农村养老保险的经验与得失,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系列思想, 得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基本路径和政策取向。
作者简介
张宁、吴雄、唐虹、刘碧四位作者均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专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四位作者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农”问题等。
本书特色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历史演进与现实考察》主要以山西省为例,梳理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基本经验,并结合国外农村养老保险的经验与得失,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系列思想,得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基本路径和政策取向。
目录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理论基础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养老保障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小农生产方式下的家庭养老(1949-1955年)
第二节 集体农业生产方式下家庭养老与集体养老的结合(1956-1977年)
第三节 经济转轨时期家庭养老的复归与新型养老方式的探索(1978-1991年)
第四节 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化养老保障体系的逐步形成(1992年至今)
第三章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现实考察
第一节 宏观分析
第二节 微观分析
第四章 农村养老保障国际经验借鉴
第一节 “储蓄积累型”养老模式
第二节 “全民共享型”养老模式
第三节 “社会保障型”养老模式
第五章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发展的创新路径
第一节 树立新型养老保障观念,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文化
第二节 优化完善顶层设计,健全多元化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第三节 推动养老保障的城乡制度融合,灵活应对新矛盾变化
第四节 增强养老保障要素投入,优化养老资源配置
第五节 完善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开启幸福晚年新征程
第六节 实践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引领中国老人健康新生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相关文件
附录二 养老保障调查问卷
节选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历史演进与现实考察》: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养老保障思想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针对养老保障也有重要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养老保障的必要性、养老保障水平、养老保障方法等方面。 关于养老保障的必要性。毛泽东特别重视养老保障问题。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才溪乡调查》一文中就强调做好红军家属的社会保障工作“是使群众欢喜去并且安心留在红军部队的一个根本工作”①。1933年,他在《长冈乡调查》一文中指出:“互助社的工作是优待红属、社员互助与帮助孤老。”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高度重视农村养老保障,并领导相关部门构建了“五保供养制度”。邓小平认为,“稳定压倒一切”③。而社会稳定需要通过包括各种社会福利的提高来维持。他指出,“工会要努力保障工人的福利”,生产力水平的落后“决不能成为企业领导不关心工人福利的借口,尤其不能成为工会组织不关心工人福利的借口”④。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包括社会养老保障在内的各种社会保障工作的展开。江泽民将包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举措,同时对于社会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1995年五六月间,江泽民在上海和长春召开的企业座谈会上都指出:“加快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抓紧建立和完善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这对于深化企业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①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②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③ 关于养老保障对象。毛泽东认为养老保障的权利并非只针对共产党员,而是针对所有公民。他在给湖南领导同志的批示中明确指出:“湖南有十万失业军政人员和广大的孤寡没有人管,如果只管共产党的孤寡就会出乱子。”④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特别强调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