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徐现祥等著
页数:228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2033457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从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以及“三来一补”的发展模式,助力广东取得发展的原始积累;到珠三角的迅速崛起,广东制造蜚声海内外;再到广东创造,成为创新创业的领者,这中间不知凝聚了多少广东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特有的广东经济发展模式,给各种所有制经济提供了发展的舞台,特别是民营经济以及家族企业开拓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企业发展需要社会和政策的土壤,企业也在不断地回馈社会和国家,广东的企业家们也格外注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市场制度建设,金融、外贸、工业、财政、税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在广东大地上全面推开。广东的发展离不开港澳两地的支持,同时广东的发展也给港澳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粤港澳经济合作的格局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
作者简介
徐现祥,出生于山东,经济学博士、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直从事宏观经济学和增长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任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经济学系主任,曾任《南方经济》副主编。出版著作《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演进:1978-1998》《图解宏观经济学》和《中国地方官员治理的增长绩效》。曾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目录
第一节 上级的约束
第二节 下级的改革
第三节 上级的认可
第四节 下级的同步
第五节 小结
第一篇 广东创办经济特区
第一章 广东创办经济特区的背景
第一节 英美市场改革
第二节 东亚经济奇迹
第三节 中国改革开放
第四节 广东面临挑战
第二章 经济特区的诞生
第一节 汕头成了策源地
第二节 国家寻找突破口
第三节 经济特区成立了
第三章 深圳的实验
第一节 蛇口工业区
第二节 效率就是生命
第三节 基建市场化改革
第四节 劳动力市场化改革
第五节 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
第四章 珠海的实验
第一节 三把火
第二节 补偿贸易
第三节 建设曲折
第五章 经济特区的成绩与争议
第一节 特区的经济增长
第二节 特区面临的质疑
第三节 特区的发展成就
第六章 小平第一次南方之行
第一节 南下深圳
第二节 南下珠海
第三节 全国经济特区热
……
第二篇 广东市场经济改革
第三篇 广东全面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后记1
后记2
节选
《广东经济改革四十年:地方改革的逻辑》: 经过13年艰辛的探索和耕耘,蛇口由不毛之地变成一个繁荣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和港口,完成了从一条蛇到一条龙的蜕变。时至今日,随蛇口工业区建设而起的浮法玻璃厂仍然在风中矗立。而新近改建,耗资600亿元落成的海上世界,正在逐步让蛇口褪去工业区的历史痕迹。由博物馆、艺术中心、滨海公园等组成的新式建筑群落,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繁荣的大都市生活景象。1980年至1981年,蛇口工业区的工业总产值一直为零,而在1991年却达43亿元。到1991年,蛇口工业区累计有382个协议项目,累计有6.3亿美元的协议投资,产品70%以上都用于出口,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港口、商业贸易、金融保险、房地产、文化教育、旅游、体育卫生等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这一切都令人难以想象,在近40年前,这里还曾经是一片荒芜的小渔村。 “蛇口模式”,有时又被人们称为“蛇口方式”,其最早定义主要为从蛇口的发展运营方式总结而来的一种强调政企关系的模式,即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政府把一个规划中决定建设的新区(通常是原本基础较薄弱的贫困落后地区),全权委托给一家企业(主要为大型国营企业)去开发、建设和经营。下文所指的“蛇口模式”是其中最原始的范畴,即仅指深圳蛇口工业区港口建设发展的模式。 20世纪80年代,蛇口模式在广东沿海出现并不是偶然。经历“文化大革命”的空前浩劫之后,人们逐渐清醒地认识到,以前从苏联生搬硬套来的那种生产模式对中国社会并无多大益处,只有进行彻底的改革,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然而中国又是一个贫穷的大国,各地区的经济基础各不相同,因此在全国范围内齐头并进的改革是不可能的,只能先在局部地区试验并取得成功经验,再推而广之、影响全国。蛇口模式就是局部试验的一颗明珠。 1978年12月21-23日,袁庚派金石等人组成考察组,实地考察蛇口、沙头角、大鹏湾三个公社,在24日就正式选定蛇口公社作为建设招商局的工业区。 和其他地区相比,蛇口率先突破的客观条件很多。 首先,蛇口原本是个贫穷的小渔村,虽然基础极其薄弱,但同时旧体制造成的历史包袱也较少,使得大批新移民来这里开发时所碰到的阻力较小,新体制也更容易植根。 其次,蛇口与香港仅一水之隔。香港是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商业中心、航运中心和信息中心,能为蛇口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经验和市场。 再次,招商局的正确决策十分重要。作为我国驻港三大中资企业之一,招商局有悠久历史和良好信誉,对于中国原有体制的认识比较客观,较能采纳现代化建设的新观念。为了领导工业区的基建工程,招商局在开发初期就成立了一个事权集中、办事高效的建设指挥部。建设指挥部落实了任人唯贤的原则,不以干部的行政级别为准,这为工业区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最后,蛇口位于南海一角,占地面积较小,即使错了也不会影响大局,有利于放开思想大胆试验。最主要的是中央给了蛇口较多的自主权,让它有信心有勇气先行一步,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蛇口工业区的经济发展方针是“三个为主”“六不引进”,即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投资以外资为主,产品以出口为主;来料加工、补偿贸易、技术落后、污染环境、占用国家出口配额、劳动密集型的项目概不引进。这为工业区确立了一个生产型和外向型的经济基础。通过引进外资,蛇口工业区建立了一大批中外合资企业以及外商独资企业,突破原有的行政依附型的企业模式,而建立充满活力的企业制度。外资企业为招商局蛇口工业区的直属企业、内敛公有制企业提供了示范,使它们逐渐建立起自我约束和竞争的机制,抛弃过往依靠政府扶持、只注重外延型发展的弱点,成为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敢于迎接市场竞争的强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