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仁君著
页数:33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2033204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华孝文化初论》共由两个部分组成,主体部分包括上篇和下篇,上篇:论孝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下篇:中华传统孝文化的综合研究;附篇部分为:历代帝王与孝治的形成。上篇侧重于孝的发展脉络梳理,主要论述了从动物的反哺本能到人类孝意识产生的历史脉络,然后分别阐述了孝德、孝道和孝治的历史发展过程,最后对孝治之后孝的发展、变异以及现代性反思进行了系统梳理,同时对当代弘扬孝文化的意义作了概述。下篇汇集了近年来我的部分孝文化理论研究文章,其中涉及到儒家传统孝文化、新时期孝文化以及地方孝文化三个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心得。附篇部分的成稿较为复杂,原本是我为了进一步弄清“作为个体道德和家庭伦理范畴的孝是如何走向政治伦理的”“孝治思想是如何形成的”“汉代以孝治天下的政治模式是如何实践的”等问题而收集的一些资料,竟然成了“鸡肋”,食之无所得,弃之又可惜,经过一番内心纠结,还是决定编人附篇部分,以便供其他研究者查阅,吾心欣慰。 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孝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孝本义为“善事父母”,即是对生命孕育者、身体养育者和文化教育者的一种知恩、感恩和报恩之情并由此产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总和。孝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与宗教文化、封建政治文化甚至商业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一些封建性糟粕掺杂其中在所难免。近代以来,不少文人墨客对传统孝文化进行口诛笔伐,大有“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的愤愤之态,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对传统孝文化的全面了解。孝的本质特征是爱,孝的基本内容是爱亲、敬亲、事亲和念亲以及由此延伸出的种种行为,孝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一言以蔽之,孝虽有封建性糟粕,也有人民性精华,我们在洗去“孝”身上的“糟粕”时,不能把“洗澡水和小孩一起倒掉”。任何的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和文化虚无主义行为必将遭到历史的惩罚。
作者简介
李仁君,男,1977年生,四川仪陇人,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2001年毕业于阿坝师专,毕业后到西藏昌都地区丁青县从事教育工作。2007年考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0年6月获哲学硕士学位。同年7月,任教于阿坝师范学院。2018年3月,调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先后在《社会科学研究》《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华文化论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专著两部,主持、参与十余项课题。
目录
第一章 孝的起源
第一节 从动物报恩现象谈起
第二节 从自然到自觉——孝意识的萌芽
第三节 孝起源于人类母系氏族社会
第四节 从孝意识到孝行的演变
第二章 孝德的形成及发展
第一节 孝德的含义
第二节 孝德的形成
第三节 先秦儒家孝德思想的发展
第三章 孝道的形成
第一节 孝道的概念
第二节 《孝经》的成书
第三节 《孝经》对孝德思想的总结与提升以及孝道理论的形成
第四节 《孝经》首次提出“以孝治天下”的理论模式
第四章 孝治理论的形成与实践
第一节 汉代儒家的政治转向
第二节 《春秋繁露》——儒家孝治思想的形成
第三节 汉代“以孝治天下”的政治模式
第五章 孝的发展与嬗变
第一节 汉代以后孝道的演进和孝治的实践
第二节 《二十四孝》——愚孝的“经典之作”
第三节 宋明理学阶段:愚孝理论体系的最终成型
第四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孝的反思
第六章 孝文化的现代思考
第一节 孝文化的当代价值
第二节 新时代弘扬孝文化的意义
……
下篇 中华孝文化的综合研究
附篇 历代帝王与孝治的形成
节选
《中华孝文化初论》: 《孝经》这部不上两千字的论孝专著,它全面、系统地对先秦儒家孝德思想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孝德思想大力提升,并冠以“天之经,地之义”的至高无上宇宙本体论,自此作为家庭伦理的孝与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先秦儒家孝德思想逐渐泛化、哲学化、政治化甚至神秘化,儒家孝道思想便形成了。《孝经》在汉代复出后,立即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汉文帝时,就开始设置《孝经》博士,东汉时,《孝经》被正式列入“七经”,北宋时期,《孝经》被正式列入“十三经”,成为封建统治阶级修齐治平的皇家圣典。 《孝经》对孝德思想的总结与提升,主要表现在: 第一,孝为道德本源。《孝经》上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就是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的品行的教化都是由孝行派生出来的。《孝经》还记载:“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孝经·圣治章》)曾子向夫子提出了一个问题:难道圣人的德行中,就没有比孝更为重要的吗?孔子回答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孝经·圣治章》)孔子认为天地之间,万物之列,只有人才是最尊贵的;人的各种品行中,没有比孝行更加伟大的了。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一种天然血缘关系,子女对父母的孝也是一种天性。父母生下子女,是家族血缘的继续,所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保证生命的延续,确保传宗接代是孝的起点和重要内容。当然,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动物也可以传宗接代,于是《孝经》有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人应该有进取之心,要建功立业,遵循天道,能扬名于后世,光宗耀祖,使父母荣耀显赫,这就是完满的、理想的孝行了。 第二,对孝的世界观论证。《易经》上说:“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易·说卦》)天、地、人合称“三才”。《孝经》中《三才章》云:“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孝经·三才章》)意思是说孝道是天之道。天空中日月星辰,永远有规律地照临人间。大地孕育万物,生生繁衍,山川河流为人类提供丰饶的物产,皆有合乎道理的法则。孝道也是如此,乃是永恒的道理,不可变易的规律,是必须严格遵从的义务,是有利有益的准则。由此可见,《孝经》作者对孝德推崇备至。 第三,孝的政治化倾向。《孝经》在总论孝行时指出:“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这是人生行孝德的三个层次和三种境界,也是孝由家庭伦理向政治伦理转变的标志性论点。《孝经》还对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的孝行进行了细致的划分,这就是“五等之孝”,依次是“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并单独列出五章进行论述。王长坤博士对“五等之孝”进行了总结:“五等之孝是等级之孝,每一等级的孝行具体要求不同。庶人重在事亲,士介于事亲与事君之间,卿大夫以忠为孝,诸侯、天子只是个‘立身’问题,从而各司其职,循例礼守法。‘五等之孝’是对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孝道上的具体化,其实质是为维护等级秩序服务的。”《孝经》对“五等之孝”的划分,其根本目的是为当时统治阶级服务的,孝的政治化倾向十分明确。 第四,孝的法律制度化规定。《孝经》除了强调道德教化和劝诫达到孝行天下、淳化世风的作用,还主张以立法的形式对不孝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罚,《孝经》中专门设立《五刑章》进行说明和论述。“五刑”是指墨(刺字)、劓(割鼻)、剕(断脚)、宫(破坏生殖器)、大辟(死刑)。《孝经》云:“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孝经·五刑章》)意思是说,像“五刑”这样的罪,还比不上“不孝”,不孝之罪,罪大恶极,无法确定罪名。不孝以三种情况为最,一是胁迫君主,二是诽谤先圣,三是非议别人的孝行,此三者,乃是天下一切祸乱的根源,必须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制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