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少宗著
页数:394页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5526767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现代针灸学理论与临床丛书”(六卷本)是现代针灸学领域从理论到临床较为系统的丛书,汇聚了陈少宗教授团队几十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立足于现代临床和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按照神经节段支配理论取穴和辨病治疗是本套丛书的临床特色。
现代针灸学的理论体系完全不同于传统针灸学,前者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所获取的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规律作为指导理论,机理的阐明完全立足于现代科学意义的相关知识体系,并以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及腧穴作用的基本规律、针灸作用的四大规律为该体系的理论核心;而传统针灸学则是以阴阳五行学说、脏腑气血学说、经络学说等为基本理论;在临床上,现代针灸学充分利用现代诊疗技术和方法,以辨病为主导,手法注重的是强弱刺激与效应的关系;而传统针灸学则是借助四诊八纲以辨证为主导,手法强调的是补泻。
《现代针灸学?总论》系统介绍了现代针灸学的理论体系,即针灸双向调节作用的生理学机制(也就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在针灸双向调节中的作用)、腧穴作用的基本规律、针灸作用的四大规律,这一理论体系能够为现代针灸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指导。本书适用于在校学生及广大针灸临床医生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陈少宗 1985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现任山东中医药大学研究员、教授,美国中医学院教授,山东针灸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针灸学会疼痛与神经运动性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针灸康复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时间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学科与学术建设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耳穴诊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际针灸临床杂志》副主编,《医学哲学》编委,《上海针灸杂志》编委,《中华中医药杂志》编委。主要从事现代针灸学研究及临床工作,倡导建立以“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及腧穴作用规律、作用的四大规律”为核心的“现代针灸学体系”,拓展了基于现代科学背景下的全息生物医学及现代时间针灸学体系。以首位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
16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
目录
一 正确辨病是现代针灸临床的基础和方向
(一)疾病的复杂性要求正确辨病
(二)职业高风险性要求正确辨病
(三)现代针灸学发展要求辨病治疗
(四)国际交流要求辨病治疗
(五)针灸临床客观现状要求辨病治疗
二 中国针灸学的两种发展模式——21世纪青岛针灸发展论坛随想
一、中国针灸学面临的挑战
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两种模式
三、科学主义的极限与针灸学两种模式的并存发展
三 建立现代针灸理论指导下的针灸治疗体系
(一)腧穴作用的基本规律与临床取穴组方
(二)针刺作用的基本规律与针灸治疗方案中的关键因素
(三)针灸治病的生理学机制
(四)小结
四 针灸双向调节 的本质与机体的自组织原理
一、系统自组织原理
二、人是典型的自组织系统
三、针灸的双向调节 机制源于对人体自稳调节 功能的触发与强化
五 现代针灸学与传统针灸学的对话
(一)现代针灸学是学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现代针灸学与传统针灸学并不对立
(三)现代针灸学不是现代生物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第二篇 经穴系统及经穴疗法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 穴位与神经的形态学关系
第一节 穴位局部的神经分布
第二节 穴位局部的组织学特征
第二章 针刺信号的产生与针刺信号的外周传入
第一节 针感产生的生理学基础
一、穴位具有特定的空间位置
二、穴位的感受器
第二节 针刺信号外周传人的生理学机制
一、传人针刺信号的外周神经通路
二、传人针刺信号的外周神经纤维的类别
第三章 针剌信号在中枢内的作用过程
第一节 针刺信号在中枢内的传导通路及作用过程
一、针刺信号在脊髓内的传导通路及作用过程
二、针刺信号在脑干内的传导通路及作用过程
第三篇 耳穴系统及耳穴疗法的基本理论
第四篇 穴位的定位与作用
节选
一门学科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能力和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而这种适应能力又取决于其自身的创新能力及发展潜力,针灸学也不例外。
针灸疗效的提高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临床经验的积累;二是指导理论的创新。临床经验的积累既包括自己临床经验的总结,也包括对他人临床经验的传承和学习。临床经验的积累对于一个医生诊疗水平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经验积累过程伴随着临床医生的整个职业生涯。但经验往往有其片面性、复杂性,我们需要从繁纷复杂的经验中寻求规律,这一过程就是理论升华、理论发展的形式之一。比如取穴组方规律问题,我们曾对针灸疗法的几十种适宜病种的取穴组方规律进行过循证研究,研究结果令人振奋,虽然一种疾病的针灸治疗往往涉及数条乃至十余条经脉上的几十个乃至上百个穴位,粗看上去混乱、不易掌握,其实这些纷繁复杂的经验背后隐含着的规律性,如:
(1)针灸治疗胆系疾病的118篇文献中,涉及13条正经、61个穴位。而胆道系统接受来自T7~10节段的交感神经的支配。通过对相关文献统计可以得知,使用频次前10位的穴位中有两组,一组穴位(临近部位的穴位)胆俞、期门、日月、肝俞、中脘等均分布在T2~10神经节段区;另一组(远隔部位的穴位)阳陵泉、胆囊、太冲、足三里等分布在L2~S3节段区,但这一组穴位(阳陵泉、胆囊、太冲、足三里)都有着较为一致的节段神经支配,并通过脊髓固有束上行与T7~10神经节段相联系。因此,支配胆道系统的神经节段完全重叠在支配第二组穴位的神经节段范围之内。这说明使用频次前10位的两组穴位之所以在治疗胆系疾病中被广泛使用,是因为都具有的神经解剖及生理学基础。
(2)针灸治疗偏头痛的144篇文献中,涉及11条经脉、68个穴位。支配头面部血管平滑肌的交感神经均来自T1~5节段。临近部位的穴位(风池、太阳、率谷、百会、头维、阿是)分布着来自C1~4节段的躯体神经和/或来自T1~5的交感神经。另外一组为远隔部位的穴位(合谷、太冲、外关、阳陵泉),但其中位于上肢的合谷、外关分布着来自C5~T1节段的躯体神经,与头面部血管之间也具有密切的解剖生理学联系;而太冲、阳陵泉则分布着 来自L4~S3节段的躯体神经,与头面部血管之间分别处于相距较远的神经节段支配区内,二者之间似乎没有密切的解剖生理学联系。其实,传入到L4~S3节段的躯体感觉神经信号可以通过脊髓固有束上行对T2~10节段神经的功能产生影响。
(3)针灸治疗增生的83 篇文献中,涉及了12条经脉、73个穴位。部位分
布着来自T1~5节段的交感神经,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穴位中,有8个穴位(膻中、乳根、屋翳、肝俞、期门、合谷、肩井、天宗)分布在上部胸髓节段支配区或与之相近的节段区内,故奠定了用胸髓节段支配区的穴位治疗疾病的生理学基础。这与处在相同或相近神经节段支配区内的腧穴有类同调节作用的理论相吻合。而足三里、太冲则对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具有调节作用。况且,传入到L4~S3节段的躯体感觉神经信号可以通过脊髓固有束上行对T2~10节段神经的功能产生影响。
(4)针灸治疗颈椎病的725篇文献中,涉及多达14条经脉、213个穴位,通过对相关文献统计可以得知,使用频次前10位的穴位均集中分布在C1~8和T1神经节段支配区内,而颈肩部的软组织主要接受来自C1~8节段的神经支配,即治疗颈椎病的常用穴位均分布在与颈肩部的软组织相同或相近的神经节段支配区内。
(5)针灸治疗便秘的240篇文献中,涉及13条经脉、72个穴位。使用频次前10位的穴位以任脉和胃经为主,并且其中的9个穴位的神经支配与T8~L4神经段密切相关,而胃主要接受T6~T10节段的神经支配,结肠主要接受 T11~L2节段的神经支配,即针灸治疗便秘的常用穴位多数分布在与支配胃肠相同或相近的神经节段支配区内。
(6)针灸治疗肠梗阻的92篇文献中,涉及10条经脉、45个穴位,通过对相关文献统计可以得知,足三里、天枢、上巨虚等使用频次居前 10 位的穴位集中分布在T9~S2支配区内,而这一区域与肠梗阻的发生部位具有密切的解剖生理学联系,正是上述联系奠定了这些穴位治疗肠梗阻的生物学基础。
(7)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58篇文献中,涉及12条经脉、52个穴位,通过对相关文献统计可以得知,使用频次较高的这10个穴位均集中分布在T5~S1神经节段支配区内,而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病变部位接受来自胸髓下端、腰骶髓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支配,正是这些常用穴位与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变部位之间的神经节段联系奠定了其治疗本病的生理学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