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维特根斯坦传

封面

作者:江怡

页数:232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21422712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哲学王国中我行我素、独立思考的最后牛仔!国内最一部关于维特根斯坦的原创传记

作者简介

江怡:哲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和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导。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维特根斯坦哲学、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等。

本书特色

力图通过对维特根斯坦个人生活的描述,揭示他的生活道路与思想形成之间的密切关系。大篇幅介绍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专门讨论所谓的“维特根斯坦现象”。

目录

导论:一个西方哲学的幽灵 4

最部分 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发展 9

最章 维特根斯坦的个性特征与思想发展 10

第二章 维特根斯坦与维也纳学派 21

最节 两个维也纳小组 21

第二节 维也纳小组对《逻辑哲学论》的阅读 24

第三节 维也纳小组部分成员与维特根斯坦的讨论 27

第四节 维也纳学派的宣言 31

第五节 影响及后果 34

第三章 维特根斯坦论颜色 38

最节 维特根斯坦为什么要讨论颜色问题? 38

第二节 维特根斯坦是否有一个颜色理论? 43

第三节 维特根斯坦的颜色观点与其后期思想 45

第四章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概念 49

最节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性质的理解 49

第二节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概念 51

第三节 作为“纵观式”观点的“哲学语法” 53

第二部分 当代哲学中的维特根斯坦形象 56

最章 维特根斯坦与当代哲学家们 57

最节 维特根斯坦与弗雷格 57

第二节 维特根斯坦与罗素 58

第三节 维特根斯坦与卡尔纳普 60

第四节 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 61

第五节 维特根斯坦与波普 63

第二章 冬天的维特根斯坦 65

最节 冬日的挪威小屋 65

第二节 爱尔兰的冬季. 67

第三节 与亲人们共度圣诞 68

第四节 生命中最后一个冬天 70

第三章 当代西方哲学中的《逻辑哲学论》 73

最节 《逻辑哲学论》的基本结构 73

第二节 《逻辑哲学论》的基本原则 75

第三节 对《逻辑哲学论》基本结构的重新解释 75

第四节 语言转向之后的实践哲学 77

第四章 对维也纳学派的重新理解 80

最节 维也纳学派哲学的当代遗产 80

第二节 卡尔纳普与蒯因: 两个哲学家的友谊 82

第三节 作为科学-哲学家的石里克 84

第四节 意义的证实: 实证主义的乌托邦 86

第五节 知识之锚与纽拉特之船 89

第五章 再论分析哲学的起源 92

最节 皮尔士与分析哲学的起源 92

第二节 再论皮尔士与分析哲学之关系 94

第三节 西方哲学史:批评的还是分析的? 97

第四节 语言与心灵:仲伯难辨 99

第三部分 维特根斯坦与当代分析哲学的转变 105

最章 维特根斯坦在当代哲学发展中的位置 106

最节 从“维特根斯坦现象”说起 106

第二节 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秘密” 110

第三节 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位置 114

第二章 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的分野 118

最节 分野的主要标志和特征说明 118

第二节 如何看待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的分野 122

第三节 如何重新理解分析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的分野 125

第三章 维特根斯坦与分析哲学运动的发展 128

最节 分析哲学转变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内容 129

第二节 分析哲学转变的历史逻辑与现实影响 140

第三节 分析哲学在21世纪的发展 142

第四章 分析哲学运动的历史特征与现实意义 147

最节 分析哲学如何走进了历史 147

第二节 分析哲学运动的历史特征 150

第三节 分析哲学运动的现实意义 161

第四节 分析哲学运动对中国哲学发展的影响 162

结语 当代西方哲学中的新变化 166

最节 “语言的转向”之后的西方哲学 166

第二节 哲学视野的重大转变:从理论到实践 171

第三节 对哲学传统的不同态度:从反叛到回归 174

第四节 对哲学性质的重新定位:从科学到学科 180

附录:维特根斯坦与R.里斯的哲学谈话录(1939-50) 185

1,出自R.里斯的笔记 188

2,出自R.里斯的通信和笔记 237

节选

《维特根斯坦传(精装版)》:

  在这个有着特殊氛围的家庭中,父亲的地位就显得格外重要。孩子们都特别地敬畏自己的父亲。据大女儿赫曼回忆,他们每次见到父亲都有一种紧张感。但对于路德维希和他最小的哥哥保罗来说,父亲给他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是绝对的权威性,特别是在道德领域,他们像父亲一样,决不允许模棱两可,任何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都会被视为大逆不道。同时,他们也像父亲一样,最憎恨欺骗行为,任何的欺骗都逃脱不了他们明察秋毫的感觉。父亲对他们两人似乎特别注意,或许正是由于父子之间的这些相似之处,父亲随时给予他们较多的关心,让他们学习数学和拉丁文。保罗对这些的兴趣似乎远没有路德维希大,父亲的希望是让他们像他一样把技术和经商结合起来。而音乐对他们来说则只是一种额外的奖赏,因为在这个音乐之家,能够学习和演奏音乐已经成为孩子们天生的能力。但在这8个孩子当中,惟有大儿子汉斯可以称为音乐天才,他9岁时就在教堂演奏小提琴,同时还会弹奏管风琴和钢琴。他有着父亲所期望的一切天赋,但他似乎并不满意父亲为他所选定的经商事业,而是更喜欢音乐。在他被送往德国和英国学习期间,他荒疏学业,自己组织了一个弦乐四重奏组。他26岁时在美国的切萨皮克湾投海自尽,而他的死被看作是由于家庭的压力。无论如何,他的自杀是这个家庭中3个儿子自杀的开始。这一现象被后来的精神分析学家作为典型案例。3个哥哥的自杀,对路德维希多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为汉斯自杀时他已经13岁了,而2年之后他的三哥鲁迪(Rudi)在柏林也服毒自杀了。

  从小的性格培养

  或许是父亲严格的家教,这个家庭的孩子们都多少表现出一些忧郁的性格和对人生的消极态度。路德维希的两个姐姐很晚才出嫁,而他的大姐却是终身未婚。他的二哥库尔特(Kurt)也因害怕战后被投进监狱而于1910年自杀身亡。所有这些“家族的相似性”,在路德维希的身上同样存在。据说他曾多次表达过自杀的念头。不过他似乎比他的兄长们更为理性,否则他也难逃自杀的命运。幸运的是,这个家庭的母亲特别仁慈、宽厚和无私,这种品格对孩子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路德维希从母亲身上所学到的东西远比从父亲身上学到的要多。他对他人的无私、对各种思想观点的包容,都充分体现出家庭教育的结果;但他的多疑和急躁性格,却是父亲性格在他那里的缩影。可以看出,即使是伟大的思想家,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家庭的影响也永远是抹不掉的痕迹。

  的确,父母亲对孩子们的严格要求,他们从父亲身上所学到的,事实上是对他们提出的强烈责任感:他们的生活目标就是要或多或少改变这个世界。沉重的使命感使得他们难以轻松享受生活的快乐,对他们来说,思想上的压力似乎远比物质上的追求更为紧迫。正是在这样一种生活环境中,路德维希渐渐地长大了。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维特根斯坦传》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68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