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子锋//张凡军
页数:200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50259510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甲醇生产技术》主要阐述甲醇的生产方法、基本原理、工艺条件的选取、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并对各工序的操作要点、生产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作了简单介绍,并以煤炭为主要原料的甲醇工艺和常规流程为主编写;按甲醇传统生产工序,分别介绍了甲醇的基本知识、甲醇原料气制备、变换和脱碳、甲醇合成及甲醇精馏、安全生产等。《甲醇生产技术》作为高职高专化工技术类、煤炭综合利用专业教材,也可作为相关生产企业技术人员以及甲醇生产企业职工培训使用。
本书特色
本书是在世界燃油日趋紧张,甲醇产能逐年增加的形势下,根据国家发改委编制的《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要求,以及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要求编写而成的,用以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化工类专业教材以及职工培训使用。
本书主要阐述甲醇的生产方法、基本原理、工艺条件的选取、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并对各工序的操作要点、生产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作了简单介绍。本书共分八章,按中国国情,以煤炭为主要原料的甲醇工艺和常规流程为主编写;按甲醇传统生产工序,分别介绍了甲醇基本知识、甲醇原料气制备、变换和脱碳、甲醇合成及甲醇精馏、安全生产等。本书为了突出甲醇生产技术,省略了与合成氨生产中一般相同技术(气体的净化以及压缩),使读者能重点掌握甲醇技术。力求做到层次清楚,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和通俗易懂。为了提高学生和职工的安全意识,本书在第八章详细讲述了安全知识和预防措施。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化工技术类、煤炭综合利用专业教材,也可作为相关生产企业技术人员以及甲醇生产企业职工培训使用。
目录
节选
前言
本书是在世界燃油日趋紧张,甲醇产能逐年增加的形势下,根据国家发改委编制的《煤
化工产业发展规划》要求,以及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要求编写而成的,用以作为高职高专院
校的化工类专业教材以及职工培训使用。
本书主要阐述甲醇的生产方法、基本原理、工艺条件的选取、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并
对各工序的操作要点、生产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作了简单介绍。本书共分八章,按
中国国情,以煤炭为主要原料的甲醇工艺和常规流程为主编写;按甲醇传统生产工序,分别
介绍了甲醇基本知识、甲醇原料气制备、变换和脱碳、甲醇合成及甲醇精馏、安全生产等。
本书为了突出甲醇生产技术,省略了与合成氨生产中一般相同技术(气体的净化以及压缩),
使读者能重点掌握甲醇技术。力求做到层次清楚,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和通俗易懂。为
了提高学生和职工的安全意识,本书在第八章详细讲述了安全知识和预防措施。
为了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化工人才,本书作为化学工程及工艺专业的授课
教材,与传统教材最大的区别在于加入了更多的实践内容。建议富有经验的任课教师,根据
自身的教学实践,妥善利用本教材安排教学和学生自学。
本书由张子锋和张凡军任主编,马迎丽任副主编。张子锋编写绪论、第一章、第八章,
李志荣编写第二章、田海玲编写第三章、赵建英编写第四章,张凡军编写第五章、第六章,
王齐编写第七章,化学工业第二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刘建卫任主审。
此外在编写过程中曾得到山西兰花集团、山西化肥厂、化学工业第二设计院、山西省化
工设计院、山西焦化厂甲醇分厂等单位和同志热情支持与大力帮助,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
感谢。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一定还会有不少疏漏和不妥之处,希望使用
本书的读者和同行批评指正。
编者
2007年7月
在甲醇生产过程中同样具有较多的有毒物质和易燃易爆物质,而且生产流程复杂,运转
设备和高温、高压设备比较多。因此,在合成氨厂的工作人员,必须通晓与生产过程有关的
安全技术知识,并且在工作中能自觉和认真地贯彻安全技术要点,从而保证人身安全和设备
安全。
第一节安全防护知识
化工生产的特点:原料及制成品(中间产品)易燃、易爆、易中毒、易腐蚀、易磨蚀、
易灼烧,生产工艺流程长,转动设备多;生产过程具有高温高压、低温负压等;整个生产装
置连续性强,自动化程度高,楼层高大,设备分布广。另外在装置中还使用众多照明灯具和
电气设备,它们会放出电热和电火花,就目前化工生产的技术水平,在生产和维修过程中,
还不能完全杜绝可燃物料的泄漏或排放,而且常常有可能采用明火作业。此外在作业区内还
有可能出现一些偶然的泄漏和火源。
如上所述,化工生产潜在许多不安全的因素。因此就要求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学
习安全知识,提高技术水平。自觉遵节守纪,确保安全生产。
一、化工生产安全规定
《化工部安全生产禁令》1982年颁布,1994年做了适当的修改和补充如下。
1.生产区内十四个不准
①加强明火管理,厂区内不准吸烟。
②生产区内,不准未成年人进入。
③上班时间,不准睡觉、干私活、离岗和干与生产无关的事。
④上班前、班上不准喝酒。
⑤不准使用汽油等易燃液体擦洗设备、用具和衣物。
⑥不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不准进入生产岗位。
⑦安全装置不齐全的设备不准使用。
⑧不是自己分管的设备、工具不准动用。
⑨检修设备时安全措施不落实,不准开始检修。
⑩停机检修后的设备,未经彻底检查,不准启用。
⑩未办高处作业证,不戴安全带,脚手架、跳板不牢,不准登高作业。
⑥石棉瓦上不固定好跳板,不准作业。
⑩未安装触电保安器的移动式电动工具,不准使用。
⑩未取得安全作业证的职工,不准独立作业;特殊工种职工,未经取证,不准作业。
2.操作工的六严格
①严格执行交接班制。
②严格进行巡回检查。
③严格控制工艺指标。
④严格执行操作法。
⑤严格遵守劳动纪律。
⑥严格执行安全规定。
3.动火作业六大禁令
①动火证未经批准,禁止动火。
②不与生产系统可靠隔绝,禁止动火
③不清洗,置换不合格,禁止动火。
④不消除周围易燃物,禁止动火。
⑤不按时作动火分析,禁止动火。
⑥没有消防措施,禁止动火。
4.进入容器、设备的八个必须
①必须申请、办证、并得到批准。
②必须进行安全隔绝。
③必须切断动力电,并使用安全灯具。
④必须进行置换、通风。
⑤必须按时间要求进行安全分析。
⑥必须佩戴规定的防护用具。
⑦必须有人在器外监护,并坚守岗位。
⑧必须有抢救后备措施。
二、有毒有害物质的防护及急救
在化工生产中,生产性毒物繁多,常以气体、蒸气、雾、烟或粉尘的形式污染生产环
境,当毒物达到一定浓度时,便可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因此,在化工生产中预防中毒是极
为重要的。
1.毒物、中毒
毒物:某些物质侵入人体,经物理化学作用,能破坏人体组织中的正常生理机能,引起
人体病理状态,这种物质称为毒物。
中毒:由毒物引起的病变,称为中毒。
2.中毒抢救的一般原则
①迅速组织抢救力量。现场人员佩戴防毒面具,坚守岗位谨慎大胆处理,有效切断有
害物质来源。停止一切现场动火检修工作,疏散不必要人员。
②迅速将中毒者撤离毒区,静卧在通风良好地方,注意保暖。解开衣领、裤带及妨碍
呼吸的一切物件,鼻子朝天后仰,保证呼吸道畅通。
③必须脱去被污染的衣服。皮肤及眼被沾污应在现场用大量清水冲洗。
④以最快速度送医务部门,途中视情况作胸外心脏挤压、人工呼吸等抢救工作。
3.毒物的分类
①按毒物的化学结构,分为有机类(如苯、甲醇)、无机类(如氨、一氧化碳)。
②按毒物的形态,分为气体类(如H2 s)、液体类(如硝酸)、固体类(如含Si02)、
雾状类(如硫酸酸雾S03·H20)。
③按毒物的致毒作用,分为刺激性(如氯C12)、窒息性(如氮Nz)、麻醉性(如乙
醇)、致热源性(如氧化锌)、腐蚀性、致敏性。
4.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①呼吸道:是化工生产环境中有害物质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
②皮肤:毒物通过完整的皮肤到达皮脂腺及腺体细胞而被吸收,一小部分则通过汗腺
进入人体。
③消化道:由呼吸道侵人人体的毒物一部分沾附在鼻咽部或混于鼻咽的分泌物中,可
被人体吞入而进入消化道。
5.最高容许浓度
最高容许浓度,系指工人工作地点空气中有害物质所不应超过的数值,见表8—1。
┏━━━━━━━┳━━━━━━━━━━━━━━━┳━━━━━━━━┳━━━━━━━━━━━━━━━━┓
┃ 气体名称 ┃ 空气中最大允许浓度/(mg/L) ┃ 气体名称 ┃ 空气中最大允许浓度/(mg/I。) ┃
┣━━━━━━━╋━━━━━━━━━━━━━━━╋━━━━━━━━╋━━━━━━━━━━━━━━━━┫
┃ (二() ┃ 0.03 ┃ 砷及砷化物 ┃ O.0003 ┃
┣━━━━━━━╋━━━━━━━━━━━━━━━╋━━━━━━━━╋━━━━━━━━━━━━━━━━┫
┃ H2S ┃ O.01 ┃ 汽油 ┃ O.35 ┃
┣━━━━━━━╋━━━━━━━━━━━━━━━╋━━━━━━━━╋━━━━━━━━━━━━━━━━┫
┃ NH3 ┃ O.03 ┃ CCl4 ┃ O.025 ┃
┗━━━━━━━┻━━━━━━━━━━━━━━━┻━━━━━━━━┻━━━━━━━━━━━━━━━━┛
6.常见毒物的特性及防护
(1)一氧化碳(CO) 一氧化碳为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相对分子质量
28.01,密度O.967g/L,几乎不溶于水。
中毒表现:头痛、眩晕、耳鸣、眼花,并伴有恶心、呕吐、心悸、四肢无力等,严重时
可出现意识模糊、进入昏迷,甚至出现呼吸停止。
急救:迅速将中毒者脱离现场,移至空气新鲜处,一般轻度中毒者吸入新鲜空气后,即
可好转。对于昏迷者应立即给予输氧。对重度中毒以至呼吸停止者进行强制呼吸。
预防:接触一氧化碳的人员,岗位上应配备过滤式5剧防毒面具和氧气呼吸器。
最高容许浓度: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为30mg/m。。
(2)二氧化碳(C02) 二氧化碳为无色气体,高浓度时略带酸味,相对分子质量
44.01,密度1.524g/L,沸点一78.5℃(升华)。20℃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88mL。
中毒表现:吸入含量为8%~10%的二氧化碳除头晕、头痛、眼花和耳鸣外,还有气
急、脉搏加快、无力、肌肉痉挛、昏迷、大小便失禁等。严重者出现呼吸停止及休克。
急救:迅速脱离毒区,吸氧。必要时用高压氧治疗。
预防:产生二氧化碳的生产场所,必须保持通风良好。进入密闭设备、容器和地沟等
处,应先进行安全分析,确定是否合格。
(3)硫化氢(H2S) 硫化氢为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密度1.19g/L。易溶于水。
熔点一8Z.9℃,沸点一61.80℃。
中毒表现:随接触浓度的不同,表现为畏光、流泪、流涕、头痛、无力、呕吐、咳嗽、
喉痒。继之出现意识模糊、抽搐。最后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接触浓度在1000mg/m。以上
时,可发生“电击样”中毒,即在数秒后突然倒下,瞬时内呼吸停止。
急救:一旦发现急性硫化氢吸人中毒者,应迅速将其脱离事故现场,移至空气新鲜处。
对窒息者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或输氧。眼受害时,立即用清水或2%碳酸氢钠冲洗。
预防:接触硫化氢的人员,岗位上应配备过滤式4型防毒面具和氧气呼吸器。
‘最高允许浓度:空气中硫化氢的最高允许浓度为lOmg/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