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胡献忠
页数:272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1535360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共青团90多年奋斗历程为研究跨度,结合不同时期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阶段性目标与要求、青年族群的具体特征与需求,对共青团的时代使命、组织形态的变迁、青年价值引领、服务青年的能力、维护权益的政治空间、团干部的成长路径以及党、团、青年三者的关系进行深度分析,作者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理论,深入挖掘历史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对共青团90多年发展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社会逻辑展开全景式研究,提炼出精准独到的理论观点。
作者简介
胡献忠,北京师范大学法学(政治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博士后,现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常务副馆长、中共文献研究会特约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中国政治与群团发展、国家建构与青年运动、公共政策与青年发展。参与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发[2015]4号)文件的起草工作,担任团中央书记处集体学习主讲嘉宾,承担多项国家、省部级重大课题研究,多次参与团中央的重大调研,出版著作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本书特色
任何政治组织都处于实实在在的社会关系之中,从社会变革的角度研究一个政治团体,并不多见。胡博士作为兼具政治学与社会学学科背景的青年学者,以独特的学术视野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已经讲得相当清楚了。
——景天魁(知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
胡献忠博士的这部学术专著既有纵深的历史感,又有迫近的现实性,内容厚重质朴,观点客观中肯,文笔洗练洒脱,是一部全景式、综合性研究共青团的力作,可成一家之言。
——郗杰英(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原主任)
不深入了解党史,就不能真正了解团史。只有讲清楚中共的奋斗历程,才能讲清共青团的作为。同时,历史与现实从来就密不可分,只有打通历史与现实的督脉,才能让历史更好地服务现实。《社会变革中的共青团》一书很好地体现了这两个原则。
——朱志敏(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共党史知名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胡献忠副研究员的新作,运用多学科理论对共青团工作进行全方位研究,视野开阔,逻辑严密,资料丰厚,有不少独到分析和探索,颇多新意,是一部史论相融、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兼具的佳作。
——黄志坚(中国首位青年学教授,青年和青年工作研究专家)
目录
绪 论 社会变革的逻辑、变量及研究共青团的视角 / 1
一、转型期的社会变革:中国的逻辑 / 2
(一)社会变革的结构性根源 / 2
(二)激进革命与渐进改革 / 3
(三)社会变革与社会转型 / 6
二、社会变革中相关变量的分析 / 7
(一)政党:社会变革复合动力的核心 / 7
(二)青年:社会变革最活跃的力量 / 9
(三)共青团: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 / 11
三、历史与社会的双重视角 / 13
(一)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 / 13
(二)从社会的角度去考察 / 15
第一章 青年运动、社会变革与共青团的时代使命 / 17
一、青年运动与激进革命:青年团诞生发展的必然逻辑 / 18
(一)旧体制难容大跨度变革 / 19
(二)青年运动为政治组织的诞生提供了机遇 / 21
(三)激进革命中新型政党领导下的青年团 / 23
二、社会改造与国家建设:青年团带领青年发挥突击队作用 / 27
(一)“改天换地”的建设使命与青年动员 / 28
(二)社会风气的改造与社会主义新人的培养 / 30
(三)青年的执着狂热与运动的狂飙突进 / 33
三、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共青团更加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 / 36
(一)1978—1992年:重燃建设激情,争取做“四有”新人 / 38
(二)1993—2002年:市场经济初始期的志愿公益与青年成长 / 43
(三)2003年至今:新世纪、新青年与共青团的新境况 / 46
小结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 / 49
第二章 社会结构变迁与共青团组织形态 / 51
一、“散沙”式青年群体与共青团组织形态初建 / 52
(一)旧中国的一盘散沙与民间结社 / 53
(二)中国共产党与青年团组织边界的混合及界分 / 55
(三)革命年代共青团与其他组织的关系 / 67
二、青年的单位制聚合与共青团组织形态的成型发展 / 77
(一)计划经济时代的“两阶级一阶层”与单位制 / 78
(二)共青团组织形态的发展历程与层级化特点 / 79
(三)共青团与执政党及其外围组织的关系 / 83
三、青年的原子化、流动性、再组织化与共青团组织形态的创新 / 87
(一)社会分层分化对共青团组织形态的影响 / 87
(二)共青团治理基层组织“瘫软”现象的努力 / 91
(三)团青联系纽带的变迁与共青团身份的新认知 / 97
小结 在社会结构变迁中打造共青团组织形态的升级版 / 98
第三章 多元化、共识与价值引领 / 102
一、主旋律与多元化并存:社会变革的必然格局 / 103
(一)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主旋律 / 103
(二)主旋律与多元化在历史合力中交融交汇 /105
(三)现代社会中的多元趋势与价值引领 / 107
二、要素与路径:青年价值取向的形成逻辑 / 109
(一)时代环境与生存现实:青年价值观形成的社会基础 / 109
(二)教育与体验:青年价值观形成的路径分野 / 112
(三)必然性与必要性:越是多样化越需要引导 / 114
三、经验与教训:对青年价值引领的历史反思 / 116
(一)符合时代需要、积极向上是价值引领的总基调 / 118
(二)价值引领离不开对青年群体合理利益诉求的关注 / 119
(三)意识形态认同是价值引领的根本所在 / 120
(四)贴近青年生活的引领方式容易产生效果 / 122
四、可为与能为:共青团对青年价值引领的作为空间 / 124
(一)共青团必须站在理想信念的制高点上 / 124
(二)把握价值引领中重要群体的基本特征 / 126
(三)实现载体与路径的创造性转换 / 129
小结 在价值引领中实现对青年的整合 / 131
第四章 需求、资源与共青团的服务角色 / 133
一、“服务大众”是现代政党执政的政治逻辑和社会逻辑 / 134
(一)“服务大众”是现代政党执政的根本前提 / 134
(二)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 / 136
(三)服务青年是中国共青团的重要职能 / 138
二、青年需求与共青团的服务领域 / 140
(一)革命岁月普通青年的生存与温饱需求与团的服务领域 / 140
(二)建设年代青年的成长与发展需求与团的服务领域 / 143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的多元化需求与团的服务领域 / 145
三、掌控、调配社会资源与共青团的服务能力 / 149
(一)社会资源的来源与获取 / 149
(二)共青团对“服务”理念的认知 / 151
(三)共青团提高服务能力的路径 / 152
小结 服务青年才能赢得青年 / 154
第五章 利益、权益与维权空间 / 156
一、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利益、权益的理解与实践 / 157
(一)革命岁月侧重帮助劳苦大众获取物质利益 / 158
(二)建设年代逐渐实现人民利益以及对人权的轻视 / 161
(三)改革时期在满足人民物质利益的同时倡导人权 / 163
二、从利益到权益:中国共青团维权理念的变迁 / 165
(一)革命岁月青年利益的维护与革命运动、革命战争相伴而行 / 165
(二)建设年代青年利益的实现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 / 166
(三)改革时期青少年维权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变革而不断深化 / 168
三、中国共产党对共青团维权的要求及现实中的维权原则 / 173
(一)改革开放后历次党代会对人民团体的要求 / 174
(二)对共青团维权原则的再认识 / 177
四、共青团维权空间的巩固与拓展 / 180
(一)矛盾多发期:社会冲突中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人群 / 180
(二)空间拓展:共青团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再思考 / 184
小结 共青团要做青年利益的代言人 / 186
第六章 政治生态、共青团事业与青年干部成长 / 189
一、中国政治生态:中国共产党的现实政治环境与历史经验积淀 / 190
(一)中国共产党营造了以“奋斗”为主题的政治生态 / 191
(二)影响中国政治生态的变量分析 / 193
(三)当代中国政治生态的复杂性与双重作用 / 194
二、共青团所处的具体意义上的政治生态 / 196
(一)共青团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 196
(二)共青团全国上下一盘棋 / 199
(三)共青团的组织文化特点与功能 / 201
(四)共青团面临的主要挑战 / 203
三、共青团干部的成长规律与路径 / 205
(一)如何理解青年干部的成长规律 / 206
(二)如何认识共青团干部的优势和不足 / 208
(三)如何看待共青团干部的成长路径 / 211
小结 在共青团岗位上励志作为 / 214
第七章 社会变革中的执政党、共青团与青年 / 217
一、 大变革中的关系调整:强国家与强社会 / 218
(一)“强国家”与“强社会” 是现实治理的必然 / 218
(二)政府的硬目标与社团的软功能 / 221
(三)政府职能转变为共青团功能实现拓展了新空间 / 222
二、构建党、团、青年共生共融的互动关系 / 224
(一)共生共融:党需要青年,青年也需要党 / 224
(二)“桥梁”和“纽带”:党青关系中的共青团 / 226
(三)“得青年者得天下”:青年是各种政治力量争夺的焦点 / 228
三、共青团职能发挥的效果评价与分析 / 230
(一)青年评价:检验团青关系的试金石 / 231
(二)党政评价: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发挥的衡量尺度 / 232
(三)社会评价:共青团生命力的重要体现 / 234
(四)团内评价:青年工作的自我反思 / 235
四、 共青团功能实现的基本原则与路径 / 236
(一)基本原则:通过社会功能实现政治功能 / 237
(二)主体路径:融政治于日常生活之中 / 238
(三)支撑路径:对青年的联络、沟通与服务 / 240
(四)工作路径:共青团要虚功实做 / 241
小结 在社会变革中实现共青团的转型 / 244
参考文献 / 246
一、著作部分 / 246
二、论文部分 / 250
新版后记 / 252
原版后记 / 2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