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志翔
页数:243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3395409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我依然看到那个少年》是一本关于青春和成长的散文集。作者回望自己的青春时光,讲述自己的少年囧事和趣事,以及面对成长中各种迷茫的心灵路程,对生命、理想、亲情、友情、孤独、自我、选择等年轻人普遍关注的问题做了探讨和解答。全书共分为六辑,每辑大约八篇,分别为“蝉声中的柔软”“远行与依恋”“寄一束阳光给你”“爱上刚刚好的自己”“握住每一个带着朝露的日子”“属于自己的少年锦时”。文字优美,故事生动有趣,是一本的关于青春和成长的散文集。
作者简介
吴志翔,笔名塞林。浙江大学文学硕士,武汉大学美学博士。
现为《浙江教育报·教师周刊》主编,曾在《中国青年》《中学生天地》等开设专栏。
发表随笔散文约百万字,已出版《树不必对风生气》《你是孩子的起跑线,也是孩子的天花板》等10多部著作。多篇文章被《读者》《青年文摘》《意林》转载,并入选小学语文和高职语文课本。
本书特色
· 青春,是每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它美丽、跃动、轻盈,既充满着希望,但也会带来很多迷茫。《我依然看到那个少年》是作者回望自己青春岁月的“告白书”。
· 《我依然看到那个少年》里的故事具有极强的现场感,十分生动有趣,相信每一个正在拥抱青春的读者和拥有过青春时光的读者都会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会产生共鸣。
· 《我依然看到那个少年》的作者吴志翔既是美学博士,又是资深教育研究者,这样绝妙的身份组合使这本书的文字自带美的基因。翻开这本书,读者在读故事获得心灵启迪的同时,又能够获得美的熏陶。
· 为了突出《我依然看到那个少年》的青春、阳光、活泼的气质,封面请了重磅畅销书《云边有个小卖部》插画师瓜里操刀,内文也请了一位新锐插画师精心配图,相信会把读者带入那段明媚灿烂的青春时光。
目录
生命中的第一页
我依然看到那个少年
蝉声中的柔软
美丽的规则
羞愧与骄傲
文明在低处
疼痛的抚摸
第二辑 远行的依恋
最深刻的眷爱
远行与依恋
陪伴是一种爱的“打扰”
错过
坚持是一种瘾
放弃是一件最容易的事
时光雕刻的友情
何处寄乡愁
第三辑 寄一束阳光给你
生命的两万天该留点什么
寄一束阳光给你
人性的掌声
勇敢的心不会凌乱
比选择更重要的,是选择之后
人生的选择永远在线
鼓励,生命的元气
用你的每一次心跳去体验
第四辑 爱上刚刚好的自己
命运就是你身边的人
钝感的小卒子
同学少年都不赖
生活是一场光与影的游戏
优等生的自卑
我充实,所以我存在
行走在能力的边缘
爱上刚刚好的自己
孤独的人并不可耻
第五辑 握住每一个带着朝露的日子
一生中最重要的约会
拾取落叶一片片
保持对美好的饥渴感
让我们优雅地生存
一生做好一件事
握住每一个带着朝露的日子
当你脆弱的时候
是什么把你点醒
第六辑 属于自己的少年锦时
那些闪亮的青春碎屑
没有梦想的人生不值一过
丢失的那1分
给青春的跑车装上后视镜
属于自己的少年锦时
我与外语的错乱恋情
担负自己的那份命运
只愿你身上多些美好的印记
后记
节选
时光睢刻的友情
初中时的女班长打来电话,说是班上同学建了一个微信群,邀我加入。现身以后同学们纷纷打招呼,我很快就发现自己记忆的库存完全不够用,不但他们提起的许多往事了无痕迹,而且一些名字与人也对不上号。几番问答下来,我只能发几个红脸尴尬的表情符号,然后沉默不语。都说“近乡情更怯”,没想到自己进了朋友圈也只能发窘。
“还记得我欺负过个子瘦小的你吗?在这里说声对不起了!”——有这么一回事么?
“咱俩一块儿流鼻涕、生冻疮,在自习时溜出去玩玻璃球,然后一块儿受罚,还说过‘苟富贵,勿相忘’,你记得吗?”——好像真的忘了耶!
“我们曾经在河边‘拈草论英雄’,今天看来所见大致不差!”——我有过这么狂妄地臧否人物的时候吗?
我打躬作揖自认健忘,说当年的我在班上只是个懵懵懂懂的小豆豆,虽然成绩不错,但既无颜值又乏才艺,存在感很弱,不像各位大侠在班上叱咤风云,情深义重,留下过很多美好回忆。我因为个矮,永远坐在第一排,仰着脸接受粉笔灰和老师口水的洗礼。
这是确实的,我总觉得自己的青春太苍白,只是个凭着一种本能或者惯性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无知少年,眼神清澈,心思干净,却性格内向,不懂得友情为何物。有一句歌词很传神地表达了我的那种状态:“呼啸而过的青春,沉默不语的你。”
翻检已在时光里漫漶模糊的同学集体照,看着那一张张青涩的、依稀还能辨识但已退居到我记忆深处的脸,我感到了深深的遗憾:在那个年纪,我居然没有最要好的朋友!
少年情谊最可贵。一部《琅琊榜》,无数的筹谋与决断不过是要续上那一盏少年时沏好的酽茶,为了成全两位主角昔年策马风流之际缔结的一个坚不可摧的心盟。因为附丽于那般峥嵘险峻、张力饱满的情境,朋友之情也便显得格外感人。当然,我们的日常生活大抵凡庸,对剧中那种大开大阖、彻心彻骨的友谊的演绎,抱几分感动即可,断不可有太强的代入感。只是,如果在那些生命刚刚绽放的岁月里有一个知心人,再庸常的日子也会多一些光彩吧。瘦弱的少年茕茕孑立,踽踽独行,没有人一起分担心事分享快乐的旅程,也难免孤单。
人都有交上朋友的渴望,年轻时更是如此,就像小鸟刚啄破蛋壳探头探脑看世界,最先寻找的是同类。我曾经读到过一百多封中学生写来的诉说各种问题的信,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写的是与交友有关的困惑和烦恼。“我很真诚地对待班里每位同学,却为什么总找不到真正的朋友?”“为什么从进中学到现在,我还找不到一个知心朋友?”“我成绩还好,为什么得不到老师重视,同学也都与我很疏远?”“为什么我的那个朋友,总是有困难了才来找我,有好事时却从来想不到我?”……满满的少年心事,就像我在大阪天满宫看到的那些诉说愿望的绘马,在风中寂寞地摇晃。
我总是这样鼓励他们:“有一位朋友叫兴趣”,共同的兴趣是令陌生人互相趋近的磁石;“给友谊一个支点”,我们无法想象两个话不投机的人会成为朋友;“美好的事都从尴尬开始”,主动的最坏结果是尴尬,被动的结果则是毫无悬念的错过;“自卑是上帝送给人类的礼物”,只要这么想就不会被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的自卑感压垮;“朋友会在孤独时出现”,嘻嘻哈哈混做一堆的那种友情,不见得最珍贵……我还不断地建议,要找到好朋友,别害怕想象中的失败,要充满自信但又要懂得适当示弱,既要懂得朋友之间不能有轻慢和过度迁就,也要知道彼此其实并没有完全均等的情感交换,等等。
有时候我也恍惚,朋友究竟是什么。
对于找朋友,有过浪漫的想象,因此也生出了一种苛刻的眼光。我曾这么想:朋友是在你最脆弱和最得意时都会想到的那个人。朋友是卸掉伪装的那张脸,是直抵人心的一个眼神或一句耳语。朋友是深夜两点的电话,是亲人之外最为温柔的眷恋。朋友是能把自己五脏六腑乃至情感中最隐秘的褶皱都展示出来的另一个自我,是可以装酷扮文艺把世上栏杆拍遍却直喊手疼的那一个同伙。朋友之间,没那么多后台运行的东西,彼此间必有许多可以默认或缺省的设置项。友情,已经接近于塞林格写过的那一种爱了:“但你知道我怎么想吗?我觉得爱是想触碰又收回的手。”
想触碰又收回的手——这里有我的意欲,更有对你的意愿的在乎;有多少分欣赏,就有多少分惶恐。欲说还休,欲罢不能。
这么说,这么写,感觉很过瘾,只不过如此抒情冲动之下的描述,总有些失真,它更多的是表达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理想状态,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那种,“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那种。可现实又如何呢?我已说过,生活大多凡庸,朋友的寻觅与维护其实没那么高端,也离不开琐细和零碎。“青春有太多未知的猜测”,就像中学生来信里写的那样,多数朋友之间也还是免不了亲疏的猜度、远近的丈量、多少的计较、得失的权衡,以及在一个个路口的踌躇和分别。好像有点煞风景,但曾经的朋友大多都会擦肩而过,成为回首往事时若隐若现的一个路标。哪怕你今天的手机通信录或微信朋友圈里的名字成千上万,可以在深夜里对饮一杯,可以言语无忌而不觉难听,可以肆意流泪而不觉难为情,这样的挚友,恐怕也不过那么一两个而已。
所以,当一个人还是你朋友的时候,请摆脱理想化的想象,请放弃挑剔的模式,拥抱当下,珍惜眼前,少一些猜度和计较,多几分宽容和理解;少一些“青云怨”,多一些“相见欢”。要知道,在呼啸而过的青春里,在琴声悠扬山花浪漫的人生春天里,在最终将被定格于一张毕业合影的如诗光阴里,你与朋友同框,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
经历一些世事以后,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找到朋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变得优秀起来。找到一个好朋友,是以完善自己为起点的。优秀者之间有一片神奇的磁场,令他们互相吸引靠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因为那陋室的主人才德超群。这也可以称作优秀的集群效应。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少年鲁迅与少年闰土之间的友谊不可能持续终生。鲁迅的失落和惆怅不可避免,正如成年后闰土的畏怯和木讷无法改变一样。再好的友情,也将输给时间,败给距离——不仅仅是空间上的距离,更是事业上的、修养上的、视野上的、格局上的差异。朋友未必是同路人,但肯定是在各自领域成长、逐渐成熟、获得广义上的成功的人,人生路径可以不同,所获成就可以有大小,但朋友之间可持续的情谊一定要在共同上升的气流里得到滋润。否则,很有可能随着朋友的世界越来越大——这种放大是几何级的,指数级的——你只能勉强成为一名旁观者,哪怕还能同桌同框,你也会跟不上脚步,跟不上话题,你发现彼此不再有交集,你的气场越来越微弱,你的位次越来越边缘,慢慢地,你就成了一个“前朋友”。
友情,只能是时间的作品。贵重的友情需要岁月的沉淀,像陈年红酒,越久越醇,因为那份久远来之不易。它又像是艺术品,正如艺术史家喜欢说的那样,仅仅年代本身就能令它无限增值,艺术品和友情都是一样的,时光的雕刻刀从未在上面停息过分秒。当然喽,对年轻的你们来说,要体味这些还太早了些。你们需要做的是,从每一桩事上,从每一位当前的同学或朋友身上,获得尽量多的成长养分。
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发光体吧,愿呼啸而过的青春里,有他(她),有你。
……








![[春之卷]-你我依然在红楼-白坤峰串讲《红楼梦》-技术教育社区](https://image12.bookschina.com/2019/20191211/1/B5527772.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