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临床医学导论-(供临床.基础.预防.护理.口腔.药学等专业用)(第3版)

封面

作者:孙宝志

页数:247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04022466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临床医学导论》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其第1版、第2版分别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临床医学导论》共分为三篇,一篇为医学篇,介绍了医学的发展史、医学模式、医学目的、卫生组织机构以及医学教育的标准与改革;第二篇为医生与病人篇,介绍了医生角色、病人角色、医疗中的人际关系等内容;第三篇为临床篇,介绍了疾病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康复、预防等知识。
《临床医学导论》在内容的编写上尽量做到使基础医学知识与l临床课程整合,同时增加了人文教育的内容和医学发展史,加强学生对疾病过程的理解,使医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实际,培养以病人为中心的职业道德精神,逐渐适应向医生角色的转变。
《临床医学导论》可作为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基础、预防、口腔、影像、护理、检验等医学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供医务人员参考。

本书特色

《临床医学导论》共49万字,分三篇介绍了临床医学导论的主要内容。一篇医学篇:介绍医学的起源与发展;医学专门分科;医学模式转变;卫生改革;医学教育改革。第二篇医生篇:认识医生的使命、医生的素质、医生的培养包括医生的道德培养、法制培养与专业培养;医疗中的人际关系。第三篇以诊断学中症状学扩展成系统症状学,并简介疾病诊断、诊断思维、疾病治疗、疾病康复、疾病预防等内容,为学生早期实践提供工具。导论借鉴了国内外医学教育的先进经验,依据新的医学教材,立论正确,体例严谨,结构新颖。系统疾病症状学,增加了问诊要点,层次分明,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学生学习知识同时初步学习为病人服务的本领,在早期临床实践中树立一切为病人,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思想。

目录

绪言第一篇 医学篇第一章 医学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节 史前医学第二节 古代文明时期医学第三节 古典文明时期医学第四节 中世纪医学第五节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医学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中国医学第七节 对中世纪以后至20世纪世界医学的基本描述第二章 医学专门分科与进展第一节 影响医学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二节 基础医学进展第三节 临床医学进展第三章 医学模式、医学目的和责任第一节 医学模式第二节 医学目的第三节 医学责任第四章 全科医学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全科医疗与全科医生第三节 以病人为中心的全科医学第四节 以家庭为单位的全科医学第五节 以社区为基础的全科医学第六节 以预防为导向的全科医学第五章 卫生组织机构与医疗卫生改革第一节 卫生组织机构第二节 我国的医疗卫生改革第六章 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第一节 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动因与方向第二节 高等医学教育标准改革与国际化趋势第三节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标准的某些差距第四节 我国对新世纪高等医学教育标准的探索第二篇 医生篇第一章 医生角色第一节 医生角色的社会期待第二节 医生角色的职业精神第三节 医生角色的实现第二章 病人角色第一节 病人和病人角色第二节 病人的求医行为第三节 病人的需要第四节 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第五节 病人的权利与义务第三章 医疗中的人际关系第一节 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第二节 医疗活动中的人际关系第四章 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与实践第一节 卫生法律概述第二节 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与医方法律责任第三节 医患关系中的法律实践第五章 医生与科学研究第一节 科研及创新能力是优秀医生的必要素质第二节 如何做好临床科学研究第三节 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第六章 医生培养第一节 医生培养的三阶段规律第二节 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医生第三篇 临床篇第一章 疾病概论第一节 生命与健康第二节 疾病第三节 衰老与死亡第二章 疾病病因第一节 病因的概念第二节 引起疾病的外在因素第三节 疾病发生的内在条件第四节 医源性疾病病因第三章 疾病症状学第一节 发热第二节 胸痛第三节 发绀第四节 呼吸困难第五节 恶心与呕吐第六节 腹痛第七节 黄疸第八节 水肿第九节 晕厥第四章 疾病诊断技术第一节 病史采集第二节 体格检查第三节 辅助检查第五章 临床诊断思维第一节 临床诊断思维概述第二节 临床诊断思维方法第三节 临床诊断思维原则第四节 正确的诊断从哪里来第五节 判定诊断正误的标准第六节 误诊第六章 临床决策与循证医学第一节 循证医学概述第二节 循证临床决策第三节 循证医学证据检索第七章 病人治疗第一节 治疗学概述第二节 临床治疗准则第三节 治疗方法与分类第四节 急救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第八章 病人护理第一节 现代护理学的发展第二节 护理专业的工作范围第三节 护理工作的基本模式第四节 护理基本操作技术举例第九章 病人康复第一节 康复与康复医学第二节 康复医学的治疗方式第三节 康复疗效评价第四节 康复医学的发展第十章 疾病预防与控制第一节 临床医生开展疾病预防的重要性第二节 疾病预防第三节 疾病控制第十一章 医学生早期临床实践体验第一节 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方面的体验第二节 医学科学基础知识的体验第三节 沟通技能的体验第四节 临床基本技能的体验第五节 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的体验第六节 信息管理的体验参考文献

节选

br />
    ——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主席Schwarz博士为本书作序
    年轻的学生踏入医学领域主要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救治病人或者预防疾病侵袭而对人类健
康有所作为。没有哪位医生会忘记第一次接触临床和治疗病人的情景,那是我们梦萦已久的瞬
间和珍贵的体验。
    《临床医学导论》这部教科书将学生带入医学殿堂的大门。该书直观地介绍了很多内容,如
描述疾病症状、提供采集病史的基本方法和指导学生查体等等。其更深层次的意义还在于满足
了所有未来的医生的渴望,开始了接触病人,向真正的医生角色转化的过程,而不再仅仅是一名
医科学生了。
    孙宝志教授和他的同事们编写的这部成绩斐然的教材为我们的新成员由此踏上献身医学这
一崇高职业的漫漫征程架起了一座桥梁。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非常赞赏这个项目(美国CMB一
98—687项目“新课程”)的成果,我们赞扬所有为这本书作出贡献的人。
 第三版修订前言
    《临床医学导论》第一版是中国医科大学承担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
项目的成果之一,是1999年9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其间,
中国医科大学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举办过全国高校骨干教师培训班,推广早期接触临床,开设
临床医学导论课程的经验。许多医学院校采用此教材开课,受到学生的欢迎。
    2001年,该教材申报获准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指
导下,编委重新审视第一版教材内容,广泛征求用户的意见,于2003年完成了《临床医学导论》第
二版修订。
    2006年,这本教材又获准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计划,于2007年3月
进行了第三版修订。编委会认真研究,在内容方面进行了更新。
    第一篇医学篇,增加了“全科医学”章,让学生知道医学专门分科后,认识全科医学的发展与
现实的需要。
    第二篇医生篇,保留“医生角色”,“病人角色”,“医疗中人际关系“,“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与
实践”等内容。因为医疗活动的本质主要涉及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这正如著名医史学家亨
利·西格里斯说过:“每一个医学行为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生和病人,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
团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的多方面的关系”。学习医患关系的理论,是医学生进入
医学院的重要一课,无论在临床见习中,在临床实习中,还是在住院医生培训中,处理好医患关系
是医生工作的永恒的主题。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医生要学法、懂法、依法行医,才能胜任医生这
门职业。增加了“医生与科学研究”章,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对医学的重要性,将来要当一个学术
性医生,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手术匠”。增加“医生培养”章,目的是让医学生知道,医学本科教育
只是医生培养的第一阶段,还有住院医生和专科阶段,以及继续教育阶段,树立终身教育思想。
    第三篇临床篇中以诊断学中的人体症状学为主线,为学生早期临床实践提供给基本知识,促
进基础与临床学习相结合。本篇增加了“临床决策与循证医学”,意在跟上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
步伐,循证临床决策,确保医疗质量。增加了“病人护理”章,让医学生了解基本护理技术,重视临
床护理,处理好医生与护理人员的关系。增加了“疾病预防与控制”章,树立以预防为主的思想。
使全书展示临床医学整体框架,更加全面与系统。
    八年来,学生们社会实践写出的调查报告已经汇编成厚厚的几大本,细细的“品味”每一篇调
查报告,从中了解到许多校园之外鲜活的实例,洞察到学生体会医生角色的心扉与理想。有一名
学生在耳鼻喉科见习一周,写道:医生在门诊工作,是大量的重复性劳动,医生对每一位来诊的病
人都说“张开嘴,啊,啊”,“来,喷点麻药,吸气,吸气”。每天来诊的病人大多症候相似,病人面对
医生可能是一生唯一的一次,而医生面对病人都天天如此,千篇一律,可见做一名大夫真得有耐
心,这种耐心来自于对病人的爱心与责任心。本次修订,特地增加“医学生早期临床实践体验”一
章作为本书的结尾。
     临床医学导论课已经走过了八个年头,成为公认的临床医学专业一门必修课,它既参照全球
医学教育基本要求,又结合中国国情。早期接触临床实践,培养医学生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专业
思想,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理念,造就品德高尚的学术型医师,这就是新世纪高等医学
教育的目的所在。

第二章  疾病病因
    本章主要阐述了病因学概念及其发展;引起疾病的外在因素;疾病发生的内在条件。了解医
源性疾病病因,使医生在诊断、治疗、预防等医疗过程中有的放矢,科学地解决疾病问题。
    关于疾病的发生原因自古以来就是医学工作者关心的重要问题,也是医学界研究的核心问
题。研究病因和消除病因是控制和消灭疾病以保障人群健康的根本措施,因为只有明确病因,预
防医学工作者才能针对病因制定预防措施,临床医生才能采取针对性办法进行治疗。
第一节  病因的概念
    一、病因概念
    目前流行病学的病因定义为: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就可认为是病因,其中某个
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疾病频率就会下降。这些能引起疾病发生的诸因素总和就是病因。从
实验研究的角度将病因定义为:是指在实验的、纯粹的条件下,可引发疾病病理过程的特定因素,有
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精神心理的以及遗传等数类。这些引起疾病发生的诸因素的综合就是病
因。这些因素在原因不明的疾病中称为危险因素。病因是外界客观存在的,其中有些是直接病
因(direct cause),有些是间接病因(indirect cause);有的是主要病因(primary cause),有的是辅
助病因(auxiliary cause),它们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病因网。在病因中,有人将病因分为必要病因
(necessary cause)和充分病因(sufficient cause)。所谓必要病因,是指引起某种疾病发生不可
缺少的因子。然而有了必要病因,并不一定都会出现特定的疾病。从广义上讲,病因应包括
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两个部分。危险因素包括内在因素——宿主(机体)和外在条件——致
病因子及环境(营养、预防措施、居住条件等)。宿主、致病因子和环境构成了病因的三要素,
危险因素更多地侧重于流行病学角度。发病机制是指病理生理反应和病理解剖的变化等,更
多地侧重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角度,目的是为了治疗疾病。现以
结核发生为例说明。结核病的发生     
过程是:在人体营养不良、过度疲劳、 
生活环境恶劣、精神心理状况差、
疫水平低下等因素存在时,暴露于大   
量结核分枝杆菌以后就可能会受到   
 感染。当细菌侵入组织,就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反应,甚至病理解剖的改变,从而使机体患结
核病
二、疾病发生的三要素及相互关系
任何疾病的发生必须具备致病因子(agent)、宿主(host)和环境(environment)三项基本条件
(也称三要素)。致病因子是疾病发生的必要
因素,按其性质可分为物理因子、化学因子和
生物因子等。宿主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接受致
病因子作用的机体。在宿主特征中有多方面
因素与疾病有关。环境因素一般分为两类,即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要素同时存在、相
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平衡失调才能发生疾病
    三要素间的平衡失调有几种表现形式:   
    1.在环境因素不变情况下,致病因子质或量的变化,都能导致致病因子比重增加,打破平
衡,引起疾病的流行。例如:曾经一度被人类控制的肺结核病,由于耐药菌株大量的出现,正卷土
重来;饮水中只有少量的霍乱弧菌可以被机体消灭或不能迅速繁殖,而饮用水中含有大量的霍乱
弧菌时,霍乱发生和流行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2.同样在环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宿主状态发生变化时,宿主因素的比重增加,也能打破平
衡,引起疾病发生或流行。例如:在同一环境中,母乳喂养的婴儿抗病能力要远远大于非母乳喂
养的婴儿,因为母乳喂养的婴儿可以从乳汁中得到来自于母亲的抗体;肠道传染病在胃酸缺乏人
群中更容易流行,这是由于宿主缺少了抵御致病因子的一道防线。
    3.在宿主情况不变,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可加强致病因子的作用,造成平衡失调,导致
疾病的发生。例如,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可以促进昆虫和致病微生物的大量孳生繁殖,而引起
鼠疫、疟疾、细菌性痢疾、出血热的流行。
    4.当致病因子未发生明显变化,而环境因素发生巨大的变化,可导致宿主情况改变,宿主
抵抗力降低而引起疾病。例如,在战争及社会动荡时期,由于饥荒、过度疲劳、人口拥挤、营养
不良、高度紧张,使人群抵抗力降低,宿主因素的比重增加,可引起急、慢性疾病的发生和
流行。
第二节  引起疾病的外在因素
    一、致病因子
    致病因子是疾病发生必须的因素,按其性质可分为物理因子、化学因子和生物因子等。
    (一)物理因子
    声、兜、电、热、摩擦、外力及放射性物质等物理因子作用数量、时间与强度超出机体生理耐受
阈值时,均可引起疾病。不同的物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各异,而人体对不同物理因素作用后的效
应器官也各不相同,如对光的效应器官是眼睛,声则为听觉系统,噪声、振动、辐射等可作用于人
 体的各个系统。一旦脱离与物理因素的接触,对人体的直接作用立即终止。多数作用属于机体
生理反应过程的失调,采用适当的医疗措施后,机体可恢复或较快恢复,但在大剂量、高强度、长
时间的持续接触下,也能严重伤害人体以致死亡。
    1.中暑  中暑是由高温环境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或)水、电解
质丢失过量所致疾病。
    2.冻伤  冻伤与冻僵则是由于寒冷导致机体冷损伤,局部性称为冻伤,全身性称为冻僵。
常发生于皮肤及手、足、指、趾、耳、鼻等处,冻伤分四度。
    3.噪声噪声是指在生活和工作中使人厌烦、不适,以至难以忍受的声音。如噪声强度为
65~80 dB(A)的终身接触,约有2%~10%的人出现某些频率听力的永久性丧失。听力损伤程
度随噪声接触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当噪声强度级为85 dB(A)时,临界暴露年限(即产生听力损
伤的人数超过5%的暴露年限)为20年,当95 dB(A)时,临界暴露年限只有5年。
    4.振动病振动病是指在工作中长期接触强烈局部振动,引起以肢端血管痉挛、上肢骨骼
及关节骨质变性和周围神经末梢感觉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并可引起全身反应。接振强度和
时间是振动暴露剂量的决定因素,在振动致病因素中以加速度最为重要。振动分为全身振动和
局部振动。
    5.减压病减压病是在一定高压环境下停留一段时间后,在转向正常气压时,因减压过快,
幅度太大,使人体组织和血液中形成气泡导致的疾病。因为在高压环境中,体内各组织和体液中
的氧气和氮气溶解于其中,氧气可被组织利用,氮气则不能,一旦减压速度太快、幅度太大,就会
释放过多的氮气,形成气泡,阻塞血管和压迫组织,引起一系列病变。
    6.高山病高山病亦称高原病,是指高原地区(海拔3 000米以上)的人群,受低大气压和低
氧分压的影响,引起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症。高原病分为高原反应
(急、慢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即高原昏迷)、高原血压异常(高原高血压、高原低
血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心脏病等。
    7.辐射损伤辐射损伤分为电离辐射损伤和非电离辐射损伤。电离辐射包括α、β、γ、X射
线及中子流,可使生物体组织产生电离效应。电离辐射引起的急性放射病,多数是短时间内大剂
量地接受X、丁射线或中子流的贯穿辐射所致。常发生在核事故和核弹爆炸,如1986年的切尔
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使成千上万人致病和罹患肿瘤。慢性放射病则是因为从事放射工作者长期、
反复地接受超过容许剂量(或浓度)辐射所致。非电离辐射分为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射频、微
波、激光,所发射的量子能量小于12 eV,不会导致组织电离,最多只能使分子离解,常以荧光和
热能的形式消耗其能量,主要是对机体产生功能性影响,常见的疾病有电光性眼炎(紫外线),包
括角膜炎、结膜炎和眼睛灼伤。激光也能伤害眼睛。
    8.电击伤  电击伤是电流的能量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造成的伤害。电流对人体的伤害
虽然是个复杂的问题,但按照能量施加的方式不同,它对人体的伤害可分为两种类型,即电击和
电伤。一般情况下,两类伤害可能同时发生。已知50~60 Hz的交流电50~80 mA可使呼吸麻
痹、心室纤颤而致死。
    9.溺水溺水也称淹溺,是人沉没于水中,因呛水引起喉头、气管反射性痉挛,或呼吸道被
水、污泥、杂草等堵塞导致窒息、缺氧至呼吸、心跳停止。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临床医学导论-(供临床.基础.预防.护理.口腔.药学等专业用)(第3版)》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6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