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于永等
页数:240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03059492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受内蒙古地区荒漠化发展程度,对内蒙古荒漠化问题的认识水平,国家宏观的政治经济形势等三个方面的影响,内蒙古自治区防治荒漠化的政策和措施分为五个阶段。其中,内蒙古经济恢复阶段的防治工作的特点是以防为主,以治理为辅助;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初期和缓慢期防治工作的特点是以治理为主以防为辅;改革开放以后,防治工作的特点是防治兼顾;实施西部大开发以后,国家成为荒漠化防治投入的主体。任何一个时期,防治工作都有不同程度的效果。前四个阶段的效果主要表现在荒漠化防治的地区范围内。实施西部大开发以后,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效果溢出了荒漠化的防治区范围,整体效果开始显现,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逆转”的态势。
作者简介
于永,1965年生,蒙古族,内蒙古人,中共党员,先后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湘潭大学、南开大学,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任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现任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学报编辑部主任,兼任内蒙古历史学会副会长、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人文社科中国北疆史重点研究基地主任,主要研究近现代内蒙古历史,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独著1部、合著4部,获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一次(集体)、二等奖一次(集体)。
本书特色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加强,农牧业生产存在违反规律以及人口成倍数增加的现象,脆弱的生态环境因不堪重负而荒漠化,严重地制约了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迫使人们不得不认识荒漠化,以及防治荒漠化的必要性。受不同时期内蒙古地区荒漠化状况、对荒漠化的认识程度、宏观政治环境的影响,内蒙古自治区防治荒漠化的政策和措施经历了经济恢复时期的“以防为主、治理为辅”阶段、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初期和探索时期的“以治为主、以防为辅”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防治并用”阶段。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前,防治效果主要表现在荒漠化的防治区范围内,呈现局部逆转、总体恶化态势;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历经十余年,防治效果溢出了荒漠化的防治区范围,呈现“整体遏制、局部逆转”态势。
目录
第一章 1947~1952年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化防治工作
第一节 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时的环境状况
第二节 1947~1952年党和政府对内蒙古环境问题的认识
第三节 1947~1952年内蒙古防治荒漠化的政策与措施
第四节 1947~1952年内蒙古防治荒漠化的效果
第二章 1953~1965年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化防治工作
第一节 “一五”计划实施时内蒙古的环境状况
第二节 1953~1965年党和政府对内蒙古环境问题的认识
第三节 1953~1965年内蒙古防治荒漠化的政策与措施
第四节 1953~1965年内蒙古防治荒漠化的效果
第三章 1966~1977年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化防治工作
第一节 1966年前后内蒙古的环境恶化状况
第二节 1966~1977年党和政府对内蒙古环境问题的认识
第三节 1966~1977年内蒙古防治荒漠化的政策与措施
第四节 1966~1977年内蒙古防治荒漠化的效果
第四章 1978~1998年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化防治工作
第一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内蒙古的环境恶化状况
第二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对内蒙古环境问题的认识
第三节 1978~1998年内蒙古防治荒漠化的政策和措施
第四节 1978~1998年内蒙古防治荒漠化的效果
第五章 西部大开发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化防治工作
第一节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时内蒙古的环境恶化状况
第二节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党和政府对内蒙古环境问题的认识
第三节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内蒙古防治荒漠化的政策及措施
第四节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内蒙古防治荒漠化的效果
结语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