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尧都学堂青年学者论丛明清之际名教爱情剧研究

封面

作者:崔武杰著

页数:378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2033386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名教爱情剧是明清之际一类以维护名教为特点的才子佳人剧作。才子佳人、妻妾俱全是其婚姻基本特点。但妻妾形象不同:妻出身良家,四德俱全;妾出身贫贱,经常违背礼法。故剧作安排妻妾时遵守良者妻贱者妾;富者妻贫者妾;出身相同,姐妹相称三原则。受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影响,剧中父母、功名对婚姻起决定作用。剧作对各级科举制度描写细致。展现了科举百态:对科举成功者的奉承、对失败者的嘲讽;为虚荣,许多科举失意者成为假名士;明清之际权奸干涉科举,考生考场作弊等。也反映了明清之际的科举批判。书生科举后多任职于翰林院。这与明清内阁大学士由翰林选拔以及明清之际社会现实有关。明清之际社会动荡,而负天下太平之责者首推大学士。剧作反映了晚明政治大事如农民起义、民族战争、党争结社、奸臣宦官专权等,也描写了男风,帮闲等畸形现象。但在文学作用上:政治大事是时代背景,也代表作者的立场,而畸形现象扩大了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广度。明代文风以偏胜、特别为主,清代以包容、集大成为主。明清之际名教爱情剧体现了由偏胜向包容、集大成转化的过渡期特征。明清之际思想由王学转向程朱理学,这是名教爱情剧恪守名教的根源。

作者简介

崔武杰,男,1981年生,山西夏县人。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毕业,艺术学博士,现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金戏曲、明清戏曲、戏曲文物。在《中华戏曲》《戏剧》《四川戏剧》等中文核心刊物上独立及与他人合作发表《长子县王晃村成汤庙及其舞楼碑刻考》《董解元〈西厢记〉泰和五年成书考——兼论其团圆结局》《论翰林与明末清初才子佳人传奇之关系》等学术论文数篇。

本书特色

名教爱情剧是明清之际一类以维护名教为特点的才子佳人剧作。才子佳人、妻妾俱全是其婚姻基本特点。但妻妾形象不同:妻出身良家,四德俱全;妾出身贫贱,经常违背礼法。故剧作安排妻妾时遵守良者妻贱者妾;富者妻贫者妾;出身相同,姐妹相称三原则。受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影响,剧中父母、功名对婚姻起决定作用。剧作对各级科举制度描写细致。展现了科举百态:对科举成功者的奉承、对失败者的嘲讽;为虚荣,许多科举失意者成为假名士;明清之际权奸干涉科举,考生考场作弊等。也反映了明清之际的科举批判。书生科举后多任职于翰林院。这与明清内阁大学士由翰林选拔以及明清之际社会现实有关。明清之际社会动荡,而负天下太平之责者首推大学士。剧作反映了晚明政治大事如农民起义、民族战争、党争结社、奸臣宦官专权等,也描写了男风,帮闲等畸形现象。但在文学作用上:政治大事是时代背景,也代表作者的立场,而畸形现象扩大了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广度。明代文风以偏胜、最为主,清代以包容、集大成为主。明清之际名教爱情剧体现了由偏胜向包容、集大成转化的过渡期特征。明清之际思想由王学转向程朱理学,这是名教爱情剧恪守名教的根源。

目录

引言
一 研究缘起
二 相关概念的内涵

第一章 名教爱情剧之特征
一 有助教化之创作宗旨
二 婚宦并重之人生追求
三 才子佳人、妻妾俱全之婚姻模式
四 翰苑风流之科举梦想
五 与史相近之现实描写
六 活用经典之调笑语言

第二章 古代闺范教育与名教爱情剧之妻子形象
第一节 闺范书籍及基本要求
一 闺范书籍
二 闺范基本要求
第二节 四德与妻子形象
一 妇德
二 妇言
三 妇容
四 妇工

第三章 妾、妻妾关系与名教爱情剧
第一节 出身低微、风流轻佻之庶妾形象
一 身份低贱之家庭定位
二 基本出身:娼妓与丫鬟
三 妾之人格修养
第二节 妻妾之辨及其安排原则
一 妻妾名分之辨
二 妻妾身份安排原则

第四章 父母、科举与名教爱情剧婚姻之关系
第一节 父母对男女婚姻之影响
一 儿女婚姻之关怀者
二 儿女婚姻之决定者
三 婚姻违礼之惩罚者
四 允许儿女自行择配
第二节 科举对婚姻之影响

第五章 明清科举制度与名教爱情剧
第一节 乡试、会试制度在剧中之反映
一 乡试、会试资格
二 考官身份及回避
三 考场制度
四 场中百态
五 考试题型与写作格式
六 判卷制度
第二节 院试、殿试等制度在剧中之反映
一 院试阶段
二 殿试阶段
三 科举习俗
……
第六章 科举百态与名教爱情剧
第七章 明清翰林、科道与名教爱情剧
第八章 明清之际政治、世风与名教爱情剧
第九章 时代文学风气与名教爱情剧
结论
参考文献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尧都学堂青年学者论丛明清之际名教爱情剧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66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