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金娟著
页数:412页
出版社: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4234109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敦煌莫高窟第12窟窟主为晚唐沙州释门都法律索义辩,窟内除塑像为清代重妆外,原有壁画保存基本完好,绘制年代大致在唐咸通十年(869)前后。无论是壁画的内容和布局,还是石窟所蕴含的宗教与世俗意义,该窟在晚唐石窟中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敦煌莫高窟索义辩窟研究/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借鉴考古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图像学和功能学等学科的研究理论,以分析图像结构为基础,深入解读其中的佛教义理与世俗意义,进而探求该窟的设计思想与功能。
目录
一、研究的对象及意义
二、索义辩窟概况
三、研究史回顾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索义辩窟营建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节 敦煌索氏与归义军政权的建立
一、索氏家族在敦煌的活动
二、敦煌索氏与归义军政权
三、索义辩其人
第二节 收复凉州之后的敦煌石窟营建
一、凉州之战的背景
二、凉州之战后的敦煌石窟营建
第三节 归义军时期敦煌报恩窟的流行与索义辩窟的营建
一、敦煌报恩窟营建的兴起
二、归义军时期的“忠孝”之风与报恩窟营建的流行
三、从《大唐沙州释门索法律义辩和尚修功德记碑》
看索义辩窟的营建
第二章 主室西壁及窟顶图像
第一节 龛内屏风画
一、《报恩经·对治品》
二、《金光明最胜王经·舍生品》
三、《报恩经·恶友品》
四、《佛本行经变》
第二节 龛外文殊像与普贤像
一、文殊、普贤信仰
二、文殊与普贤的图像发展
三、索义辩窟文殊像与普贤像
第三节 窟顶千佛与四方佛
一、千佛信仰与图像
二、四方佛说法图
三、四方佛与千佛
第四节 西龛、窟顶图像与主尊之关联
一、龛内图像的设计
二、龛外图像与主尊
三、窟顶图像与主尊
第三章 主室东壁的图像与设计
第一节 东壁门上索奉珍夫妇供养像及相关问题
一、索奉珍夫妇供养像
二、东壁门上供养像的图像分析
三、往生净土:东壁门上供养像与南北壁
图像设计之关联
第二节 门南《报恩变》
一、《报恩变》相关经典与图像发展
二、索义辩窟《报恩变》情节释读
三、索义辩窟《报恩变》之特点及相关问题
第三节 门北《维摩变》
一、《维摩变》相关经典与图像发展
二、索义辩窟《维摩变》情节释读
三、索义辩窟《维摩变》之特点及相关问题
第四节 报四恩之至德:东壁的设计思想
一、报恩与孝亲:东壁门上供养像的意义
二、报亲恩与报君恩:《报恩变》与《维摩变》的组合
三、东壁与西龛的呼应
第四章 主室南北壁图像
第一节 南壁《法华变》
一、《法华变》相关经典与图像发展
二、索义辩窟《法华变》图像情节释读
三、索义辩窟《法华变》之特点
第二节 南壁《西方净土变》
一、《西方净土变》相关经典与图像发展
二、索义辩窟《西方净土变》情节释读
三、索义辩窟《西方净土变》之特点
第三节 南壁《弥勒变》
一、《弥勒变》相关经典与图像发展
二、索义辩窟《弥勒变》情节释读
三、索义辩窟《弥勒变》之特点
第四节 北壁《华严变》
一、《华严变》相关经典与图像发展
二、索义辩窟《华严变》情节释读
三、索义辩窟《华严变》之特点及相关问题
第五节 北壁《东方药师净土变》
一、《东方药师净土变》相关经典与图像发展
二、索义辩窟《东方药师净土变》情节释读
三、索义辩窟《东方药师净土变》之特点
第六节 北壁《天请问变》
一、《天请问变》相关经典与图像发展
二、索义辩窟《天请问变》情节释读
三、索义辩窟《天请问变》之特点
第五章 主室南北壁的布局与设计思想
第一节 主室南北壁以东、西方净土为主导的三组经变
一、《西方净土变》与《东方药师净土变》
二、《法华变》与《华严变》
三、《弥勒变》与《天请问变》
四、以东、西方变为主导的南北壁经变布局
第二节 华严净土:主室南北壁与西龛设计之关联
一、华严与净土的交涉
二、华严净土造像的发展
三、索义辩窟南北壁与西龛之关联
第六章 前室索义辩出行图及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节 索义辩出行图内容辨析
一、鼓吹乐队
二、仪仗
三、供养队伍
四、供养人像列
第二节 索义辩出行图出现缘由
一、归义军初期敦煌僧官地位的提高
二、索氏家族在敦煌的地位
三、报恩思想的流行对石窟营建的影响
第三节 索义辩出行图相关问题
一、出行图是权利地位的象征
二、由索义辩出行图看敦煌僧官与世俗家族的关系
结语
附录一 大唐沙州释门索法律义辩和尚修功德记碑唐悟真撰
附录二 莫高窟主室南北壁对应表(隋代以后)
参考文献
图版目录
后记
节选
《敦煌莫高窟索义辩窟研究/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 佛教传人以前,“敬天法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信仰内容,信仰崇拜主要是以祭祀祖先来实现的。周代行宗法制,宗庙就已出现,如《礼记·王制》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西汉时厚葬之风盛行,出现墓祠,如武帝时任大司马大将军的霍光,去世后汉宣帝为其“发三和卒穿复土,起冢祠堂”。②《盐铁论·散不足篇》载:“今富者积土成山,列树成林。台榭连阁,集观增楼;中者祠堂屏阁,垣阙罘恩。”③到东汉时,在墓前营建祠堂之风更盛,墓祠成为祀祖、展现身份地位、凝聚族人的标志性场所。佛教传人中原后,即出现墓祠与佛教寺院相结合以追悼、祭祀亡者及祖先的习俗。如《洛阳伽蓝记》载:“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人中国之始。……明帝崩,起祗洹(精舍)于陵上。自此以后,百姓塜上或作浮屠焉。”④民间在陵墓建佛寺的具体事例,南北朝就已出现,《宋书·萧惠开传》载:“(萧惠开)丁父艰,居丧有孝性,家素事佛,凡为父起四寺,……京口墓亭,名日禅亭寺……”禅亭寺建于墓亭,可能就是墓葬与佛寺的结合。隋唐时,墓葬与佛寺结合的情形更为普遍。隋炀帝曾于秦陵、庄陵造寺。唐代昭陵(太宗)、建陵(肃宗)也建有寺院。(D高宗在赵州象城县先祖的建初陵(李渊的高祖李熙“宣皇帝”的陵墓)、启运陵(李渊的曾祖李天锡“光皇帝”的陵墓,一度改称“延光陵”)的茔域建造“光业寺”。寺中有李渊祖父李虎的玉石雕像,可知高宗建寺的目的是为先祖荐亡。② 佛教与中国丧葬、祭祀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还表现在如盂兰盆会、七七斋、百日斋等祭亲礼俗上。关于盂兰盆会,已多有学者研究。目连救母故事所倡扬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主张一人中国本土,就与中国儒家孝道观融为一体,被中国人所接受,经加工、改造后成为中国祭祀祖先、追荐亡灵的礼俗之一。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对此有较为清楚的阐释。颜氏告其后人曰:“四时祭祀,周、孔所教,欲人勿死其亲,不忘孝道也,求诸内典,则无益焉。”他期望子孙在他去世后“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悲,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③“七七斋”则是指亡者去世后每隔七日,举办斋会,请僧行道转经,以追荐亡灵。如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胡太后之父胡国珍去世,从“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令七人出家;百日设万人斋,二七人出家”。④于这些荐亡仪式的流行,对人们祭祀及追荐亡亲的方式产生影响。《佛祖统纪》记载隋文帝开皇二年八月,下诏为北周末年在相州为邺城战役阵亡的敌我双方将士建寺荐福,度僧为之超度。⑤《旧唐书》卷二《太宗纪》载:“(贞观三年)癸丑,诏建义以来交兵之处,为寺院。(D高宗在赵州象城县先祖的建初陵(李渊的高祖李熙”宣皇帝“的陵墓)、启运陵(李渊的曾祖李天锡”光皇帝“的陵墓,一度改称”延光陵“)的茔域建造”光业寺“。寺中有李渊祖父李虎的玉石雕像,可知高宗建寺的目的是为先祖荐亡。② 佛教与中国丧葬、祭祀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还表现在如盂兰盆会、七七斋、百日斋等祭亲礼俗上。关于盂兰盆会,已多有学者研究。目连救母故事所倡扬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主张一人中国本土,就与中国儒家孝道观融为一体,被中国人所接受,经加工、改造后成为中国祭祀祖先、追荐亡灵的礼俗之一。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对此有较为清楚的阐释。颜氏告其后人曰:“四时祭祀,周、孔所教,欲人勿死其亲,不忘孝道也,求诸内典,则无益焉。”他期望子孙在他去世后“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悲,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③“七七斋”则是指亡者去世后每隔七日,举办斋会,请僧行道转经,以追荐亡灵。如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胡太后之父胡国珍去世,从“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令七人出家;百日设万人斋,二七人出家”。④于这些荐亡仪式的流行,对人们祭祀及追荐亡亲的方式产生影响。《佛祖统纪》记载隋文帝开皇二年八月,下诏为北周末年在相州为邺城战役阵亡的敌我双方将士建寺荐福,度僧为之超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