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火雄
页数:248页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30519611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邹韬奋作为职业出版人的一生, 以“职业出版人身份认同与建构”、“国民性关怀及其话语谱系”、“抗日救亡时局中的媒介议程”、“出版自由与民主政治思想演进”四章内容, 论述了他的工作为中国新闻出版机构实现现代化管理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作者简介
刘火雄,博士,现就职于南京大学,早年在华南师范大学、人民日报社等机构担任编辑相关职务,喜好古典诗词,发表各类作品百余篇。
本书特色
邹韬奋早年成功实现了从一位自由撰稿人向职业出版人的转型,他在生活书店设立合作经济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开风气之先,为中国新闻出版机构实现现代化管理积累了较丰富经验。作为一位编写一体的出版人,邹韬奋以其文化自觉和职业责任,对社会时弊、官僚政治不断揭露、批评,并建言献策,体现出知识分子特有的现实关怀和批判立场。
目录
绪论
一、研究背景:现代出版转型基本路径和历史语境
二、问题提出:民国知识分子与书报刊互动关系
三、研究回顾:邹韬奋研究视角嬗变及其主要成果
四、研究理论与方法
五、研究框架
第一章 职业出版人身份认同与建构
第一节 从撰稿人向出版人的身份转换
一、新闻理想的自我启蒙
二、《生活》周刊早期的编辑理念
三、转型担任《生活》周刊主编/03
第二节 主编角色及其功能
一、栏目设置与调适
二、完善组稿机制
三、编创者之间的精神交往
第三节 生活书店经营管理创新
一、协调编辑工作与广告业务
二、人才招聘制度设计与组织建设
三、合作经济制度及民主管理
第二章 国民性关怀及其话语谱系
第一节 国民性关怀与大众启蒙
一、民生凋敝及其救济
二、批判陈规陋俗与崇洋媚外
三、“他者”镜像中的国人形象
四、从现实关怀到大众启蒙
第二节 揭批官僚政治与媒介监督
一、揭露政府官员贪腐奢靡
二、为整顿吏治建言献策
三、文人论政传统的回响
第三节 反讽话语谱系分析
一、践行大众话语写作
二、“反讽”手法及其“陌生化”效果
三、话语与权力关系
第三章 抗日救亡时局中的媒介议程
第一节 日军暴行与汉奸批判
一、报道日本侵华企图与计划
二、揭露日军侵华暴行
三、汉奸批判
第二节 抗战宣传与鼓动
一、坚信抗战必胜
二、开展抗战募捐
三、反对投降主义
四、强化自主抗战认识
第三节 民族主义价值认同及建国理想
一、宣扬文化抗战
二、呼吁全民抗战
三、知识分子的救亡努力
四、建国理想憧憬
第四章 出版自由与民主政治思想演进
第一节 国民政府书报刊审查
一、查禁《生活》周刊、《大众生活》
二、封锁生活书店
三、谣言攻击
第二节 言论自由与战时民主政治诉求
一、为言论自由鼓与呼
二、借助媒介推进民主政治
三、声援宪政运动
第三节 接受共产主义信仰
一、无党派办刊立场
二、“拥共”立场的确证
三、邹韬奋、张元济交谊例析
结语
一、邹韬奋与启蒙现代性
二、知识分子的话语空间与批判立场
三、新闻出版业的多元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后记
一、研究背景:现代出版转型基本路径和历史语境
二、问题提出:民国知识分子与书报刊互动关系
三、研究回顾:邹韬奋研究视角嬗变及其主要成果
四、研究理论与方法
五、研究框架
第一章 职业出版人身份认同与建构
第一节 从撰稿人向出版人的身份转换
一、新闻理想的自我启蒙
二、《生活》周刊早期的编辑理念
三、转型担任《生活》周刊主编/03
第二节 主编角色及其功能
一、栏目设置与调适
二、完善组稿机制
三、编创者之间的精神交往
第三节 生活书店经营管理创新
一、协调编辑工作与广告业务
二、人才招聘制度设计与组织建设
三、合作经济制度及民主管理
第二章 国民性关怀及其话语谱系
第一节 国民性关怀与大众启蒙
一、民生凋敝及其救济
二、批判陈规陋俗与崇洋媚外
三、“他者”镜像中的国人形象
四、从现实关怀到大众启蒙
第二节 揭批官僚政治与媒介监督
一、揭露政府官员贪腐奢靡
二、为整顿吏治建言献策
三、文人论政传统的回响
第三节 反讽话语谱系分析
一、践行大众话语写作
二、“反讽”手法及其“陌生化”效果
三、话语与权力关系
第三章 抗日救亡时局中的媒介议程
第一节 日军暴行与汉奸批判
一、报道日本侵华企图与计划
二、揭露日军侵华暴行
三、汉奸批判
第二节 抗战宣传与鼓动
一、坚信抗战必胜
二、开展抗战募捐
三、反对投降主义
四、强化自主抗战认识
第三节 民族主义价值认同及建国理想
一、宣扬文化抗战
二、呼吁全民抗战
三、知识分子的救亡努力
四、建国理想憧憬
第四章 出版自由与民主政治思想演进
第一节 国民政府书报刊审查
一、查禁《生活》周刊、《大众生活》
二、封锁生活书店
三、谣言攻击
第二节 言论自由与战时民主政治诉求
一、为言论自由鼓与呼
二、借助媒介推进民主政治
三、声援宪政运动
第三节 接受共产主义信仰
一、无党派办刊立场
二、“拥共”立场的确证
三、邹韬奋、张元济交谊例析
结语
一、邹韬奋与启蒙现代性
二、知识分子的话语空间与批判立场
三、新闻出版业的多元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后记















